古人所谓的“大学”,“中学”,“小学”各指什么?

如题:古人所谓的“大学”,“中学”,“小学”各指什么?记得应该是这样的: 大学者怎样怎样........ 中学者怎样怎样....... 小学者怎样怎样.......注:这些名词都不是指学校,而是指一个人的修养深浅之类的吧! 谁要跟我讲现代的那些学校怎样怎样的,拉出去枪毙五分钟!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大学”是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
南宋 朱熹《大学章句集注》:“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 卢辩 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发,谓成童。”
“小学”初见于《大戴礼记·保傅篇》:“及太子少长知(女已)色则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宫也。……古者八岁而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西周时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人分等级,当时能够接受教育的只是贵族。关于小艺,《周礼·保氏》上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又“乃教之六仪:一曰祀祭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可见在周代教育中,小学本指学习六艺(小艺)和六仪(小节),后来小学含义逐渐缩小,仅指六艺之一的“书”了,及专指关于语言文字的学习。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上记载:“正月: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太学,学五经,不见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小学”含文字之义始于此。可见古代“小学”是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
古代小学先教授六书,所以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宋末王应麟《玉海》已分成三种:体制.训诂.音韵。清代的《四库全书》,把小学书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类。小学附庸于经学,以经学为大学,故称语言文字之学为小学。分音韵、文字、训诂三。
“中国传统语言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这门学问古代称为“小学”。“小学”开始是指为贵族子弟设置的初级学校,《大戴札·保傅篇》云:“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这类学校要教授学童识字,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段玉裁注云:“国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师氏教之,保氏养之,而世子亦齿焉。六书者,文字声音义理之总汇也。”有关文字的学问因之渐被称为“小学”。称文字之学为小学始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汉书·艺文志》谓汉法,“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
1901年,满目疮痍的清王朝拖着沉重的脚步蹒跚着走进了新的世纪,就在这一年的11月2日,五城学堂奉旨成立。这就是今日北师大附中的前身。小学大学都是我国固有的名字,那时候还没有“中学”这个词,故称学堂。
在此之前,中国也曾模仿西方办学,设立了一些洋学堂,这些学堂都是培养洋务人才———翻译、海军、陆军、工业、交通等服务的专业学校,相当于今天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1901年成立的北京五城学堂是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普通知识学堂。但当初学堂的成立也是打算为北京电话局服务的。如果没有后来的壬寅学制,五城学堂很可能就在普通学堂的基础上成立一所电信专业的高等学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19
大学,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指大的学问。具体的可以参见为《大学》写的序。其大致讲了古人做学问的一个过程: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而自天.......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已、治人之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7-19
指个人的学识
第3个回答  2012-07-26
大学: 1这里的“大学”应该拆分“大”和“学”,指最崇高的学问
2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
中学 : 1 中等的学习方法。 《文子·道德》:“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
2古代明堂中央一室供天子自学的处所。 《明堂月令论》:“太学在中央,天子所自
学 也…… 魏文侯 《孝经传》曰:‘太学者,中学明堂之位也。’
小学: 1犹小道。谓琐屑之学。 陈书·傅縡传》:“顷代浇薄,时无旷士,苟习小学,以化蒙
心,渐染成俗,遂迷正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