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所谓的十二时辰如何划分?

如题所述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在现代生活中,时间的记录单位是通过“时分秒”来记录的,但是在中国古代的事件记录方法非常具有中国特色,那就是十二地支。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出来的。

扩展资料:

古计时方式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

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 43.2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时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其实古代的时辰是经历了很多次的变化的,大家最熟悉的一种划分的方式就是十二时辰制。这种划分的方法就是把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划分成为了十二个时辰,也就是说每两个小时是一个时辰。而半夜23点到凌晨一点之间就被叫做子时,然后依次每两个小时就称之为另外一个时辰,子丑寅卯这样依次下去。从西周一直到汉代的时候都是这样的计时方法。

但是在宋朝的时候计时的方式就出现了改变,当时的人就开始用二十四时辰制来计时了,这种计时的方法跟现在是有点相似的,古人把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分成了二十四个时辰,那么一个小时就是一个时辰,这种是最接近于现代计时的一种方式。

但是在秦朝的时候其实是按照十个时辰计时的,白天的时候是五个时辰,而晚上的时候是五个时辰,所以说一天算下来就被分为了十个时辰。这种计时的方式就不是把一天二十四个小时等分了,因为不同的季节昼夜的长短是不同的,因此时辰的长短还是跟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当然其实现在只要提到时辰主要还是指得第一种十二时辰制,因为这种计时的方式相对是比较科学的,而且也是使用时间最久的一种方式,古代的时候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子时中的子其实就是十二生肖中的老鼠,而在子时也就是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的时候,也是老鼠活动最频繁的时候,所以说古人在描述时辰的时候,还是贴近了生活的。而寅时在十二生肖中所代表的动物就是牛,在早上三点到五点的时候牛已经吃完草就要开始耕田工作了,所以说古人在设置不同的时辰的时候其实还是有它的涵义在背后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7-18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故称“子鼠”。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凌晨1点至3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凌晨3点至5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清晨5点至7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称“卯兔”。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早晨7点至9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上午9点至11时,属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称“巳蛇”。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中午11点至午后1点,属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午后1点至3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下午3点至5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称“申猴”。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下午5点至7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傍晚7点至9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称“戌狗”。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夜间9点至11点,属亥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故称“亥猪”。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7-18
一天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2个小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2个小时

参考资料:百科上的

第4个回答  2012-07-18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