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宋大仁医师,是谁?

一个人,应该是近现代的人。。。

宋大仁先生曾名泽,别号医林怪杰,海煦。是我国近代著名医史学家、画家、文博家。1907年生于澳门,原籍广东中山。出身贫寒,在襁褓时父病故,留下慈母与兄长。靠母为人缝衣谋生。在澳门完成中学学业,有一定英文基础。15岁拜澳门中医师郑昭然为师习医。晚间从师画家吴松寿学国画。为人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自幼在国文、古诗词、中医药、国画等方面练就了扎实的根底。1985年11月病逝上海。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自号“医林怪杰”

1943年7月,上海民间团体《沪东公社》在举办“好癖展览会”时,诚请宋大仁先生以营养、肠胃寄生虫标本、表格、图画等参与展出。他在弁言中说:“予性好医学,亦好书画,第仅好而已,去癖尚远甚,今好癖展览会诸公不我遐弃,强列予于好癖之林,不亦愧乎……。”署名“医林怪杰”,自此就有“医林怪杰”之别号。

其实,在建国前后,宋氏一生以个人举办或参与的展览会,大小总计有7次。

第1次在1942年4月上海震旦博物院举办《第一届胃肠病病理文献、医药书画艺术展览会》。时隔二年,1944年6月同时分别参与《上海特别市卫生运动大会》、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的《上海市青年会卫生运动大会》提供胃肠病、寄生虫标本及伤寒标本、书画、艺术图画、表格照片等数百种。当时上海各大报刊竞相发布采访报道新闻,有一定社会影响。

建国后,1955年第二届全国美展在北京举办。宋氏与徐子鹤合画的“李时珍事迹图”四幅,被选入展出,并被推荐为全国巡回展品。

1955~1956年,先后协助筹备“南京中医药展览会”、“广东省中医药展览会”、“福建省中医药展览会”。1957年12月中央文化部指示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指名宋大仁代撰“重修伟大法医学家宋慈墓”碑文。在各省市举办的展览会上宋氏无偿提供众多有价值珍贵医史文物资料。这在医界中很少有如此博学多才而无私的学者。“医林怪杰”,可谓名实相符。

学贯中西 擅治消化病症

1924年2月宋氏初到上海。作为一名澳门归国年轻华侨投身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由于勤奋刻苦钻研好学,深得丁氏的器重与厚爱。第二年因兄长突然病故,宋氏求学的唯一经济来源断绝。在贫困无援的情况下,只好辞学告退。丁校长得知此情后,毅然决定分文不收且供膳宿,让宋氏全免完成学业,终于在第八届毕业生中名列前茅。曾与程门雪、朱振声、陶可箴、钱乃振、刘佐彤等一起协助丁济万编辑出版《丁氏医案》四册。后又协助丁济万主编《卫生报》,编辑《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纪念刊》一册。

毕业后曾任上海南京放生局(善堂)及京沪、沪杭甬铁路医院中医官工作,中央国医馆第一、二届理事。年轻的宋大仁在上海中医界不但站稳了脚跟,且崭露头角。

1927年9月~1932年7月宋氏在上海东南医学院半工半读学习西医。以“医学士”资格为第六届毕业生,被留任东南医院胃肠科医师,同时又受聘上海中医学院教授,肩负中西医双职临床教学重任。

1933年东渡日本深造消化器病专科,获得日本国消化器病学会会员资格。

1935年2月在上海发起组织“中西医药研究社”,请朱恒璧任董事长,自己任常务理事、医史委员会主席等职。主编出版《中西医药期刊》发行全国各地及港、澳、台、东南亚各国。成为当时全国法定九大医药学学术团体之一,影响广泛。

1937年在上海设立胃肠病院,自任院长。引进一流胃肠镜摄像设备,能制作清晰的病理标本。成为沪上著名的消化胃肠病专家,发挥中西药相结合的优势,深受社会病家欢迎。

与王吉民志同道合

王吉民先生是我国医学史泰斗,对宋大仁影响非常大。由于经历相似,又是同乡等因素,使宋王二人成为医学史研究上的志同道合,至死不渝的亲密挚友。两人居住处都相近于中华医学会。笔者在50年代未期,当时为大二学生,自相识二位后,每逢周日拜访,来往于王宋二家十分频繁。那时的情景还彷佛在眼前。如今,人去楼空。宋氏旧居夷为平地,另筑高层。遥相两望,令人无限惆怅。
王氏年长于宋氏,宋氏视王氏为长者,王氏以长者的资历视其为后起之秀,对宋氏颇多关照,切磋学术,推心置腹,共事默契,称心满意,两人情谊笃深且厚。1956年7月两人作为医学史界人士同时出席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第一次科学讨论会。这是建国以来最高层次的聚会,也是唯一的一次聚会,曾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并参加了郭沫若院长、竺可桢副院长、李德全部长、徐运北副部长的座谈、宴请等活动。

1937年中华医史学会成立日,王吉民、李涛、宋大仁在医学会门口合影留念照已成为医学史上重要珍贵文献。宋氏在医史学会中曾担任早期几届的委员、会计等职,“文革”后第一届全国医史代表会上产生的全国委员会中,宋大仁当选为顾问。

宋氏一生撰写医史学术论文380余篇,编辑医药图书90余种,出版医史专著十余种,医史科技绘画、人物像200多帧。1953年翻释日本医史学家富永孟著《世界医学史》上、下册,约38万字(未出版)。《伟大法医学家宋慈传记史迹和洗冤录的研究》(未出版)。

这些学术上的成就,凝聚了宋氏50年研究、辛勤耕耘的心血。

与李约瑟友好交往

国际知名学者英国的李约瑟、日本的矢数道明等与宋氏交往颇深。李约瑟因著述《中国科技史》与宋大仁有过一段友好交往史。

笔者至今保存着1963年、1964年李约瑟给宋氏的信各一封。1969年李氏还赠给宋氏1幅照片,背面有其亲笔题名。

李约瑟先后8次来华访问。其中1964年、1972年二次指名欲与宋氏面晤,讨论《中国医学史》,因为李氏认为:“此卷的概念系统对西方人来说实在太难理解了,本来很普通的词汇和哲学术语在赋予特殊的含义后,便构成了一些微妙而精确的术语……所以要正确反映中国医学史,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总之,他遇到了困难,故急于面晤宋氏进行交流探讨的。但是由于极左干扰,李宋不得会见。直到1978年5月李又来华访问,再次提出与宋面晤要求。好在“四人帮”被粉碎,终于得到中科院的同意。据说这是得到胡耀邦同志的批准,才安排在1979年5月14日上海宋寓会见的。

会见时李约瑟赠宋氏《中国科技史》。宋回赠拓片、影照及“六朝白铜钱”两件,以及《中国伟大医药学家画像》壹套24幅作答礼留念。

这次面晤后,宋氏曾作迎、送李约瑟、鲁桂珍两博士《浪淘沙》、《七律》二首诗词,发表于1978年6月11日《光明日报》上,同时,又赠鲁桂珍博士《西江月》(未发表)。李约瑟回剑桥后,向《东亚科学历史图书馆》推荐聘宋大仁为该馆中国医史名誉顾问。

李约瑟77寿辰时,宋大仁赠《念奴娇》一首。词云:

万流景仰,老权威,四海声名洋溢。

爱好和平持正义,科学界中雄杰。

生化、胚胎、医、工、史学,造诣尤突出。

寰球讲学,长期多任高职。

文章振古烁今,追溯渊源,半世勤发掘。

写成《中国科技史》,共赞辉煌业绩。

研究相邀,天涯知己,友谊由来密。

高龄七七,青松永茂遥祝!

1980年秋,宋氏在北京中华医史学会撰写《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科技史的贡献祝李老八十寿辰》七言古体120韵,以示对李约瑟的敬意和祝贺。

宋大仁敬请李约瑟为自己的《中国原始社会医学史》著作题字。李欣然用中文命笔疾书并留中文名印鉴。上述种种,均为中英两国老一辈科技史学家交流、友谊的见证。也成了李约瑟、宋大仁两人交往的最后句号。

多才多艺多作为

宋氏自幼专门拜师习画,打下了扎实基础。又喜爱成癖,自成一家。1943年6月由上海中西医药研究社出版发行《中国医药八杰图》一册。请刘海粟署癞并序,沈信卿题诗,郑午昌、范行准、朱天梵序。医史四杰为:一、稚川炼丹图;二、仲景著书图;三、元化刳腹图;四、勋臣改错图。药史四杰为一、弘景审药图;二、苏敬制图图;三、慎微徵方图;四、时珍殉学图。

该书费时三载,稿凡五易,勤求古籍,博考众书,以冀有合于时代。图册皆仿南京画法,神情逼肖,笔姿高古,竭宋氏之心力,古装宣纸线订,实为珍贵文物。

另外,宋大仁还精选上自周代,下迄晚清具代表性人物24位。计有扁鹊、仓公、华陀、张仲景、王叔和、皇甫谧、葛洪、陶宏景、巢元方、孙思邈、王焘、鉴真、钱乙、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李时珍、张景岳、王肯堂、吴又可、叶天士、王清任、吴尚先。用国画工笔法,加以透视彩色渲染;后附各人小传,注明画像来由,冠名为《中国伟大医药家画像》。由宋大仁、李丁陇、戈湘岚、徐子鹤4人合画,并请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美术家、医家如徐森玉、黄宾虹、汪声远、吴泽、郭若愚、束世赝、蒋维乔、尹石公、谢稚柳、叶劲秋、耿鉴庭、张赞臣等反复研讨,予以审阅参订。

1955年3月由上海大中国图片社第一版第一次印刷4000套,上卫版添印1000套,1959年12月新一版由上海科技出版社添印2000套,1963年6月第二次印刷2000套,共计存世9000套,可惜经历文革浩劫,至今存世者寥寥无几。

将近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参与这一套画像工作的著名学者,大多作古,被1999年国际美术家联合会授予“国际艺术大师”光荣称号的李丁陇先生也在前不久刚刚谢世,更显《中国伟大医药家画像》的艺术、学术、历史价值弥足珍贵了。

1982年宋大仁受邓铁涛院长之邀,调入广州中医学院任教授、医史博物馆顾问兼医史文物资料研究室主任,并捐赠大量珍贵文物。1985年2月15日荣获中国

民主同盟广东省委员会颁发从事文教科技50周年时祖国繁荣昌盛作出贡献的表彰奖状。这是宋大仁先生在走完人生旅途中最后亦是最高的殊荣。

上海市金山区中心医院(上海,201500) 周明忻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282198078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13
宋大仁先生曾名泽,别号医林怪杰,海煦。是我国近代著名医史学家、画家、文博家。1907年生于澳门,原籍广东中山。出身贫寒,在襁褓时父病故,留下慈母与兄长。靠母为人缝衣谋生。在澳门完成中学学业,有一定英文基础。15岁拜澳门中医师郑昭然为师习医。晚间从师画家吴松寿学国画。为人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自幼在国文、古诗词、中医药、国画等方面练就了扎实的根底。1985年11月病逝上海。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自号“医林怪杰”

1943年7月,上海民间团体《沪东公社》在举办“好癖展览会”时,诚请宋大仁先生以营养、肠胃寄生虫标本、表格、图画等参与展出。他在弁言中说:“予性好医学,亦好书画,第仅好而已,去癖尚远甚,今好癖展览会诸公不我遐弃,强列予于好癖之林,不亦愧乎……。”署名“医林怪杰”,自此就有“医林怪杰”之别号。

其实,在建国前后,宋氏一生以个人举办或参与的展览会,大小总计有7次。

第1次在1942年4月上海震旦博物院举办《第一届胃肠病病理文献、医药书画艺术展览会》。时隔二年,1944年6月同时分别参与《上海特别市卫生运动大会》、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的《上海市青年会卫生运动大会》提供胃肠病、寄生虫标本及伤寒标本、书画、艺术图画、表格照片等数百种。当时上海各大报刊竞相发布采访报道新闻,有一定社会影响。

建国后,1955年第二届全国美展在北京举办。宋氏与徐子鹤合画的“李时珍事迹图”四幅,被选入展出,并被推荐为全国巡回展品。

1955~1956年,先后协助筹备“南京中医药展览会”、“广东省中医药展览会”、“福建省中医药展览会”。1957年12月中央文化部指示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指名宋大仁代撰“重修伟大法医学家宋慈墓”碑文。在各省市举办的展览会上宋氏无偿提供众多有价值珍贵医史文物资料。这在医界中很少有如此博学多才而无私的学者。“医林怪杰”,可谓名实相符。

学贯中西 擅治消化病症

1924年2月宋氏初到上海。作为一名澳门归国年轻华侨投身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由于勤奋刻苦钻研好学,深得丁氏的器重与厚爱。第二年因兄长突然病故,宋氏求学的唯一经济来源断绝。在贫困无援的情况下,只好辞学告退。丁校长得知此情后,毅然决定分文不收且供膳宿,让宋氏全免完成学业,终于在第八届毕业生中名列前茅。曾与程门雪、朱振声、陶可箴、钱乃振、刘佐彤等一起协助丁济万编辑出版《丁氏医案》四册。后又协助丁济万主编《卫生报》,编辑《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纪念刊》一册。

毕业后曾任上海南京放生局(善堂)及京沪、沪杭甬铁路医院中医官工作,中央国医馆第一、二届理事。年轻的宋大仁在上海中医界不但站稳了脚跟,且崭露头角。

1927年9月~1932年7月宋氏在上海东南医学院半工半读学习西医。以“医学士”资格为第六届毕业生,被留任东南医院胃肠科医师,同时又受聘上海中医学院教授,肩负中西医双职临床教学重任。

1933年东渡日本深造消化器病专科,获得日本国消化器病学会会员资格。

1935年2月在上海发起组织“中西医药研究社”,请朱恒璧任董事长,自己任常务理事、医史委员会主席等职。主编出版《中西医药期刊》发行全国各地及港、澳、台、东南亚各国。成为当时全国法定九大医药学学术团体之一,影响广泛。

1937年在上海设立胃肠病院,自任院长。引进一流胃肠镜摄像设备,能制作清晰的病理标本。成为沪上著名的消化胃肠病专家,发挥中西药相结合的优势,深受社会病家欢迎。

与王吉民志同道合

王吉民先生是我国医学史泰斗,对宋大仁影响非常大。由于经历相似,又是同乡等因素,使宋王二人成为医学史研究上的志同道合,至死不渝的亲密挚友。两人居住处都相近于中华医学会。笔者在50年代未期,当时为大二学生,自相识二位后,每逢周日拜访,来往于王宋二家十分频繁。那时的情景还彷佛在眼前。如今,人去楼空。宋氏旧居夷为平地,另筑高层。遥相两望,令人无限惆怅。

王氏年长于宋氏,宋氏视王氏为长者,王氏以长者的资历视其为后起之秀,对宋氏颇多关照,切磋学术,推心置腹,共事默契,称心满意,两人情谊笃深且厚。1956年7月两人作为医学史界人士同时出席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第一次科学讨论会。这是建国以来最高层次的聚会,也是唯一的一次聚会,曾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并参加了郭沫若院长、竺可桢副院长、李德全部长、徐运北副部长的座谈、宴请等活动。

1937年中华医史学会成立日,王吉民、李涛、宋大仁在医学会门口合影留念照已成为医学史上重要珍贵文献。宋氏在医史学会中曾担任早期几届的委员、会计等职,“文革”后第一届全国医史代表会上产生的全国委员会中,宋大仁当选为顾问。

宋氏一生撰写医史学术论文380余篇,编辑医药图书90余种,出版医史专著十余种,医史科技绘画、人物像200多帧。1953年翻释日本医史学家富永孟著《世界医学史》上、下册,约38万字(未出版)。《伟大法医学家宋慈传记史迹和洗冤录的研究》(未出版)。

这些学术上的成就,凝聚了宋氏50年研究、辛勤耕耘的心血。

与李约瑟友好交往

国际知名学者英国的李约瑟、日本的矢数道明等与宋氏交往颇深。李约瑟因著述《中国科技史》与宋大仁有过一段友好交往史。

笔者至今保存着1963年、1964年李约瑟给宋氏的信各一封。1969年李氏还赠给宋氏1幅照片,背面有其亲笔题名。

李约瑟先后8次来华访问。其中1964年、1972年二次指名欲与宋氏面晤,讨论《中国医学史》,因为李氏认为:“此卷的概念系统对西方人来说实在太难理解了,本来很普通的词汇和哲学术语在赋予特殊的含义后,便构成了一些微妙而精确的术语……所以要正确反映中国医学史,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总之,他遇到了困难,故急于面晤宋氏进行交流探讨的。但是由于极左干扰,李宋不得会见。直到1978年5月李又来华访问,再次提出与宋面晤要求。好在“四人帮”被粉碎,终于得到中科院的同意。据说这是得到胡耀邦同志的批准,才安排在1979年5月14日上海宋寓会见的。

会见时李约瑟赠宋氏《中国科技史》。宋回赠拓片、影照及“六朝白铜钱”两件,以及《中国伟大医药学家画像》壹套24幅作答礼留念。

这次面晤后,宋氏曾作迎、送李约瑟、鲁桂珍两博士《浪淘沙》、《七律》二首诗词,发表于1978年6月11日《光明日报》上,同时,又赠鲁桂珍博士《西江月》(未发表)。李约瑟回剑桥后,向《东亚科学历史图书馆》推荐聘宋大仁为该馆中国医史名誉顾问。

李约瑟77寿辰时,宋大仁赠《念奴娇》一首。词云:

万流景仰,老权威,四海声名洋溢。

爱好和平持正义,科学界中雄杰。

生化、胚胎、医、工、史学,造诣尤突出。

寰球讲学,长期多任高职。

文章振古烁今,追溯渊源,半世勤发掘。

写成《中国科技史》,共赞辉煌业绩。

研究相邀,天涯知己,友谊由来密。

高龄七七,青松永茂遥祝!

1980年秋,宋氏在北京中华医史学会撰写《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科技史的贡献祝李老八十寿辰》七言古体120韵,以示对李约瑟的敬意和祝贺。

宋大仁敬请李约瑟为自己的《中国原始社会医学史》著作题字。李欣然用中文命笔疾书并留中文名印鉴。上述种种,均为中英两国老一辈科技史学家交流、友谊的见证。也成了李约瑟、宋大仁两人交往的最后句号。

多才多艺多作为

宋氏自幼专门拜师习画,打下了扎实基础。又喜爱成癖,自成一家。1943年6月由上海中西医药研究社出版发行《中国医药八杰图》一册。请刘海粟署癞并序,沈信卿题诗,郑午昌、范行准、朱天梵序。医史四杰为:一、稚川炼丹图;二、仲景著书图;三、元化刳腹图;四、勋臣改错图。药史四杰为一、弘景审药图;二、苏敬制图图;三、慎微徵方图;四、时珍殉学图。

该书费时三载,稿凡五易,勤求古籍,博考众书,以冀有合于时代。图册皆仿南京画法,神情逼肖,笔姿高古,竭宋氏之心力,古装宣纸线订,实为珍贵文物。

另外,宋大仁还精选上自周代,下迄晚清具代表性人物24位。计有扁鹊、仓公、华陀、张仲景、王叔和、皇甫谧、葛洪、陶宏景、巢元方、孙思邈、王焘、鉴真、钱乙、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李时珍、张景岳、王肯堂、吴又可、叶天士、王清任、吴尚先。用国画工笔法,加以透视彩色渲染;后附各人小传,注明画像来由,冠名为《中国伟大医药家画像》。由宋大仁、李丁陇、戈湘岚、徐子鹤4人合画,并请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美术家、医家如徐森玉、黄宾虹、汪声远、吴泽、郭若愚、束世赝、蒋维乔、尹石公、谢稚柳、叶劲秋、耿鉴庭、张赞臣等反复研讨,予以审阅参订。

1955年3月由上海大中国图片社第一版第一次印刷4000套,上卫版添印1000套,1959年12月新一版由上海科技出版社添印2000套,1963年6月第二次印刷2000套,共计存世9000套,可惜经历文革浩劫,至今存世者寥寥无几。

将近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参与这一套画像工作的著名学者,大多作古,被1999年国际美术家联合会授予“国际艺术大师”光荣称号的李丁陇先生也在前不久刚刚谢世,更显《中国伟大医药家画像》的艺术、学术、历史价值弥足珍贵了。

1982年宋大仁受邓铁涛院长之邀,调入广州中医学院任教授、医史博物馆顾问兼医史文物资料研究室主任,并捐赠大量珍贵文物。1985年2月15日荣获中国

民主同盟广东省委员会颁发从事文教科技50周年时祖国繁荣昌盛作出贡献的表彰奖状。这是宋大仁先生在走完人生旅途中最后亦是最高的殊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