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小故事二十字

抗美援朝小故事二十字

抗美援朝小故事如下:

故事一:王海驾驶米格15战机带领年轻的中国空军在朝鲜上空与美国空军展开空战,击落敌机4架,击伤5架,立下赫赫战功。

故事二:杨根思坚守部队,抱着炸药包与涌上来的美军同归于尽。

故事三:邱少云为了不暴露我军行踪,忍着烈火的焚烧。

扩展资料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朝鲜战争开始之前,中国曾计划用3年—5年时间恢复生产,将军费从1950年占预算支出的43%减少到1951年的占预算支出的30%,以全部预算的70%投入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和改善人民的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美援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10
67年前的1952年10月12日,在朝鲜五圣山391高地前的阵前潜伏中,敌人的弹药点燃了一名志愿军战士身上的伪装草,为掩护潜伏战友、保证战斗胜利,这名战士硬是凭着坚强的革命意志,烈火焚身而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从那一天起,邱少云这个名字和他的战斗精神一起,永远镌刻在人民军队的军史上,影响并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国军人。

邱少云及其战斗精神,影响和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国军人。

烈火中的坚强,烈火中的永生

代代传承的“邱少云精神”

■姜 征

信念坚于磐石。革命英雄并非生来勇敢,而是在革命的洪流中成长起来。邱少云出身贫寒,9岁丧父、11岁丧母,13岁就开始了长工生涯,受尽地主豪绅的压迫和剥削,苦难的童年生活、悲惨的家庭遭遇,在他内心深处埋下了对旧社会的仇恨、对解放的渴望。在党的领导下及人民军队进军大西南的征程中,邱少云和许多劳苦大众获得新生。“翻身得解放”的革命变化,吸引着邱少云和千千万万个工农子弟,一起加入到人民军队的行列中。在革命这所大熔炉中,邱少云经受了严格的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完成了从旧社会被压迫者向革命战士的转变,义无反顾地投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光荣战斗中。正是对党的追随、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筑就了邱少云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思想高地,奏响了“烈火中永生”的时代强音。

使命高于一切。邱少云参加的391高地之战,是一场虎口拔牙、阵前拔点的关键之战。敌军在半山腰部署了一个加强营的兵力,从我军阵地到391高地之间还有3000米宽的开阔地,是敌军炮火封锁区。唯有前出潜伏、缩短攻击距离,方能确保胜利、减少伤亡。面对这场凶险的战斗,邱少云义无反顾地提交了请求参战的血书,自愿在敌人炮口下执行潜伏任务,主动要求加入第一爆破组、负责第一突击任务,向上级立下了“为了战斗的胜利、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的铮铮誓言。67年后回头看,在火力、地利均对我军不利的情况下,以邱少云为代表的志愿军前辈,毅然决然请战参战,本身就是把使命举过头顶、将生命置之度外,充分彰显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生动诠释了老一代革命军人的铁血担当,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纪律重于生命。朱德同志有言,“纪律是军人的生命”,陈毅同志也强调指出,“纪律是军队战斗力的测量器”。阵前潜伏既要讲勇敢,更要讲纪律。在长达20多个小时的潜伏中,不能有一人暴露,一旦被敌人发现,我军便陷入三面包围之中,背后远离己方阵地,进退无路,很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在391高地战斗发起前,志愿军明确提出潜伏中要严格遵守的纪律,要求一定要搞好伪装,为了整体,为了胜利,在任何危急情况下都不得轻举妄动。邱少云的战友李清华回忆说,“哪怕有个蚂蚁在你脸上,都不能动一下,一动就要暴露目标”。邱少云的排长曾纪有回忆说,“我们只距离敌人阵地30米左右,稍发出点声响,弄出点动静,就可能被发现。即使敌人发现了我们中的哪个人,谁也不能有任何动静,更不能反击”。这是一场比拼纪律、比拼耐力的战斗,唯有忍到最后,才能获取胜利。也正因如此,当邱少云身上伪装的草木被敌人盲射弹药点燃后,为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突击任务的完成,他坚决执行潜伏纪律而放弃自救,以血肉之躯铸就了“纪律重于生命”的精神丰碑。志愿军司令部授予邱少云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理由是“邱少云同志严守纪律,为了整体胜利而自我牺牲”。

这种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也为志愿军其他部队树起榜样。在1953年6月的夏季攻击战役中,志愿军第60军在北汉江以东组织两个团的前进指挥所、4个营部、15个半步兵连、4个机枪连共3500多人前出潜伏一昼夜,即使30多人被敌人炮击牺牲,部队依然保持不动,直至入夜后一跃而起,一举歼敌7812人,占领巩固预定目标902高地、937高地、883.7高地,创造了千人最大规模潜伏的经典战例。战史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邱少云烈士所代表的高度组织纪律性,是我军战场逆袭、以弱胜强的重要保证。

意志强于钢铁。在人民军队战史上,邱少云是个特殊的英雄。他没有发射一枪一弹,没有消灭一个敌人,没有炸毁一座碉堡,但他以人类罕见的意志力,突破了人体承受的痛苦极限,战胜烈火考验,用燃烧的生命照亮了战友通往胜利的道路,真正做到“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据目睹邱少云牺牲的战友回忆,烈火焚身之中的邱少云,自始至终没有动一下。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钟头,他像一座千斤巨石伏在地上纹丝不动。战友们眼睁睁地看着他从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一具焦体。战后发现,邱少云烈士烧焦的遗体蜷缩着,身上的军衣及胶鞋几乎全都烧光,但他留在世上的那块烧的仅剩巴掌大的军衣残片,却在无声地诉说着人民军队钢铁战士在战场上的无比坚强。67年来,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一直以“邱少云精神”为榜样,激励官兵不怕牺牲、英勇战斗,接续奋战在反恐维稳、抗震救灾、国际维和的第一线,邱少云的故事和精神将在人民军队中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为68303部队15分队)

今天,一起重温这段视频

听邱少云战友亲述当年战场情况

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背后

都有一段不应被忘记的英勇故事

每一个热烈燃烧的忠魂之中

都蕴藏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向英雄致敬!
第2个回答  2016-04-10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第3个回答  2020-10-24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第4个回答  2020-05-18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