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发烧怎么说

如题所述

古代发烧叫温病。病温。热病。燥热。
《红楼梦》第五二回:“ 晴雯服了药……仍是发烧头疼鼻塞声重。”
《红楼梦》第一百回:“今日是 张大爷 的好日子,所以被他们强不过,吃了半钟。到这时候脸还发烧呢。”
《三侠五义》第八回:“他的精神短少,饮食懒进,还有点午后发烧。”
《素问·热论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内经》中就有了温病的名称以及有关证候、病因、脉象和治疗原则的记载。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指出温病初起“发热而渴,不恶寒”的特点,书中不少处方如白虎汤、诸承气汤等,实为后世温病治法的基础。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温病学未能摆脱伏寒化温和伤寒学说体系的束缚,因此在理论上和临床上都没有重大突破。
金代刘河间率先提出“六气皆能化火”、“六经传受,自始至终,皆是热证”。
计六奇 《明季北略·马懋才<备陈大饥疏>》:“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症见身热、头痛、呕吐等,但《经》多以“病温”为名。
《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
《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发烧。温病。病温。热病。燥热。
《红楼梦》第五二回:“ 晴雯服了药……仍是发烧头疼鼻塞声重。”
《红楼梦》第一百回:“今日是 张大爷 的好日子,所以被他们强不过,吃了半钟。到这时候脸还发烧呢。”
《三侠五义》第八回:“他的精神短少,饮食懒进,还有点午后发烧。”
《素问·热论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内经》中就有了温病的名称以及有关证候、病因、脉象和治疗原则的记载。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指出温病初起“发热而渴,不恶寒”的特点,书中不少处方如白虎汤、诸承气汤等,实为后世温病治法的基础。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温病学未能摆脱伏寒化温和伤寒学说体系的束缚,因此在理论上和临床上都没有重大突破。
金代刘河间率先提出“六气皆能化火”、“六经传受,自始至终,皆是热证”。
计六奇 《明季北略·马懋才<备陈大饥疏>》:“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症见身热、头痛、呕吐等,但《经》多以“病温”为名。
《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
《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7-24
古代发烧称之为温病。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又称温热病。

可用于发烧退烧的药方最著名的有温病三宝:即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三者选用有讲究:
安宫牛黄丸 ,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适用于那些高烧不止、神志昏迷,“稀里糊涂”的患者;
紫雪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源于《千金翼方》,适用于伴热惊厥、手脚抽搐,经常发出乒乒乓乓声响的高热、烦躁甚至昏迷的患者;
至宝丹 ,同名方约有22首,最早出自宋代。因为药方采用了许多芳香开窍的药材,因此对于昏迷深重伴发热痰盛,表现得不声不响的患者更为适用。

综合这些特点,中医界流传着“乒乒乓乓紫雪丹,不声不响至宝丹,稀里糊涂牛黄丸”之说。
第3个回答  2012-07-24
古中医里有“变蒸”(变蒸不是病)一说:小孩在生长过程中,会按阶段的明显的增长气血和完善内脏功能,这时,小孩外在表现就是“发烧”,,,这时候是小孩身体内在功能较脆弱的时期,家长应呵护好,一般不用去看医生,
比较普遍的是 头痛发热
第4个回答  2012-07-24
温病吧。我记得有本医书的名字有温病两个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