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真实的历史

请给我三国时期最真实的历史,类似三国志,但需要详细一些,不要古文的,还加上所有人物的详细介绍(类似曹操,周瑜,关羽,以及三国时代出名的名妓,所有在历史上有记载的关键人物,最重要的是人物性格!)谢谢拉~

PS:如果有用的,我会追加20哦~
加上人物简介和经历,谢谢……

  《三国志》一书,,记事始于汉少帝光熹元年(189年)董卓乱政,止于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孙吴灭亡,前后90余年。着重于史实的记录,少虚构而多真实,以严谨和系统的态度向后人展示了一幅群雄逐鹿斗智斗勇的历史全景画,亦兼顾于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发展,将历史不着痕迹揉入小说情节发展中,以较中立的态度描绘了三国乱世的广阔战场及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所以就文学价值而言,《三国志》虽逊色于《三国演义》,然而在历史价值上,它却是一份难得的珍贵文献,对我们研究三国那段风云争霸历史大有裨益。

  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history/csdsgz/sgz.html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自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杀宦官时,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带领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献帝乘乱与一众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而刘备亦曾成为其部下。接下来,曹操便要面对他的老朋友-袁绍。
  当时袁绍盘据幽、冀、并、青四州,军力雄厚,勇将如云。虽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绍有一定距离。
  建安五年,袁绍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於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兵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会战胜利后,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和追击袁氏余党(绍兵败后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同年,刘表死,次子刘琮继立。面对曹操如狼似虎的大军,刘琮决定出降。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可能因为荆州得来容易,曹操决定成势东伐孙权。但权并非刘琮之流可比。
  孙氏自孙策时已盘据江东,至今已人心归顺。加上长江天险,孙氏政权已有一个稳定基础。当孙权收到曹操东来的消息后,曾召开多次军事会议。会中主战和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在周瑜和鲁肃的分析下,孙权决定出战。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周瑜用计火烧曹操军舰,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如果说官渡会战决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麼赤壁兵败便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
  此后,曹操虽曾多次在东吴边境挑起战火,但双方均互有胜败。同时刘备西定益州,自封汉中王。三国鼎立之势已成。连盖世雄主曹操亦再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翌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关羽,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陀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五十八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后人有诗叹道: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http://xf.hb.vnet.cn/sanguo/wenyi/renwu/index.html

  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貂蝉,原也是长安名妓,她虽沦落下贱之地,却有着一颗高洁的灵魂。这小女子自幼胸怀大志,总希望能成就一番于国于民有利的大事业。对于当时动荡地政局、变迁的社会,虽然一时她还不能全部理解,却总是凭着自己的正义与良知,支持善良,反对邪恶。
  http://user.qzone.qq.com/25765703/blog/0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杰出的军事家。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胸襟广阔,人称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袁术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正式投奔孙策,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孙策信任。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志向高远,劝阻孙权送质。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和我军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为三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不可当真,“三气周瑜”当然就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的。
  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时也能听出曲中的谬误,因此史书记载民谣云:“曲有误,周郎顾”、“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http://baike.baidu.com/view/2409.htm

  三国演义》人物介绍
  http://xf.hb.vnet.cn/sanguo/wenyi/renwu/index.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07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自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杀宦官时,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带领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献帝乘乱与一众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而刘备亦曾成为其部下。接下来,曹操便要面对他的老朋友-袁绍。

当时袁绍盘据幽、冀、并、青四州,军力雄厚,勇将如云。虽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绍有一定距离。

建安五年,袁绍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於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兵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会战胜利后,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和追击袁氏余党(绍兵败后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同年,刘表死,次子刘琮继立。面对曹操如狼似虎的大军,刘琮决定出降。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可能因为荆州得来容易,曹操决定成势东伐孙权。但权并非刘琮之流可比。

孙氏自孙策时已盘据江东,至今已人心归顺。加上长江天险,孙氏政权已有一个稳定基础。当孙权收到曹操东来的消息后,曾召开多次军事会议。会中主战和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在周瑜和鲁肃的分析下,孙权决定出战。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周瑜用计火烧曹操军舰,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如果说官渡会战决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麼赤壁兵败便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

此后,曹操虽曾多次在东吴边境挑起战火,但双方均互有胜败。同时刘备西定益州,自封汉中王。三国鼎立之势已成。连盖世雄主曹操亦再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翌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刘 备

刘备,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汉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

孙 权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曾任长沙太守,封破虏将军。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公元200年其兄孙策遇害,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公元203、205年,先后两次出兵镇抚了山越(即秦汉时的百越),稳定了江东六郡的局势。公元208年,率大军亲征黄祖,夺得江陵,复与刘备联合,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公元211年,移治于秣陵,次年改为建业(今南京市)。公元21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伐吴。孙权一方面以陆逊为大都督迎战,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称臣,被曹丕拜为吴王。次年三月大破蜀军。公元229年,曹丕死,孙权即正式建立吴国,称帝,都建业。公元252年病逝。

关 羽

关羽,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陀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五十八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诸 葛 亮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周 瑜

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年,东吴大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
第2个回答  2008-02-08
董太后
一个皇帝儿子联手卖官,收聚钱财的天下第一女士
何进妹子
深受暴发户细胞遗传,处处狡诈,处处愚蠢
唐姬
一种传统女性的可怜形象
孙坚吴夫人
怀长子孙策时有月亮投胎,怀次子孙权时有太阳投胎
貂蝉
卑贱者最聪明,弱女子也能扭转乾坤
太史慈母
她是很懂得知恩图报的。有其母必有其子
伏皇后
昭阳殿里帝和后,不及民间妇与夫
曹操邹夫人杜夫人
英雄好色,他在女人争夺上是从来不让步的
关羽和杜小姐
此处杜小姐是否知道有位天下大英雄在爱她,做单相思呢
吕布妻子
兔子不吃窝边草,但是吕布却嗜好引诱部将的妻子
袁术冯方女
古中国被宫中人争风吃醋所勒死的第一个皇后
卞夫人
曹操称赞说:“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
张飞夏侯女
敌国姻缘,三十五六岁的汉子找到十三四岁的少女
刘备的妻子们:糜夫人和其他
妻子如衣服。他有多少衣服随破随抛,天晓得
刘备的妻子们:甘夫人
一生没有名份,死了才被追谥为“皇思夫人”
董贵人
曹丞相杀害无辜之人,难道还算少吗?
孙权徐夫人
情之所至,表叔娶得表侄女

周瑜的真实生平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舒(今安徽舒城)人。是江东的士族地主,很有势力。孙策起兵时,他大力相助。孙策死后,他全力辅佐孙权,成为东吴军队的年轻统帅。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十五、六万大军,以突然袭击的手段,一举夺占了荆州的大部地区,又下书给孙权,说已训练水军80万,要与孙权会战,企图逼其投降。孙权急召周瑜商定大计。

周瑜从鄱阳(今江西波阳)星夜回到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坚持主战。他向孙权分析说:“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局势并不稳定。马超韩遂割据关西,威胁着他的后方;他令部队舍弃熟悉的鞍马,登上生疏的战舰来进攻我们,正是舍长就短。如今天寒地冻,牛马缺草,北方士兵进入江湖地带,水土不服,必然要生疾病。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曹操如此贸然行事,岂有战胜之理!要打败曹操,此正是好时机。请给我几万人马,前去破敌。”孙权听了周瑜陈述非常激动,他抽出宝剑,砍去书案一角,厉声说:“谁敢再说投降,就和这案角一样!”。

当天晚上,周瑜又进风孙权说:“根据我的侦察,曹操从北方带来的军队只有十五、六万,已经疲惫不堪,新得的荆州军队最多七、八万,对曹操还存着疑惧心理。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并不可怕,请将军放心,只要给我精兵5万,就能够打败曹操”。孙权听了,抗曹决心更加坚定,马上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正副指挥)、鲁肃为赞军校尉(相当于参谋长),率精兵3万西上,会合刘备,迎击曹军。

孙刘联军在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会师后,溯江而上,在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曹军前锋遭遇,经过一场战斗,曹军先头部队败退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北邬林矶),和主力会合,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不出周瑜所料,曹军初到南方,水土不服,疾病迅速流行,加上受不了长江上的风浪颠簸,士气迅速下降。为了减轻晕船,曹操令部队用铁索将战船连接起来,上面辅上木板,以降低战船的摇摆度。部将黄盖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好机会,就向周瑜献计说:“敌众我寡,长期相持对我不利。现在敌船用铁索连锁首尾相接,首尾相接,可用火攻来打败曹操。”周瑜同意这一意见,并商定由黄盖写信向曹操诈降,以便接近曹船。曹操得到降书之后,考虑信中说得合情合理,就相信了,并与送信人约定了接受黄盖投降的时间和信号。

周瑜令黄盖事先准备好了十艘名叫艨艟、斗舰的大战船,在船上装满了干柴,灌上硫磺,浇上油料,外面用布幕蒙好,插上了约定的旗号,在每船后面拴上一条小船。十一月的一天,黄盖率领十艘大船向北岸急驶而去,快接近曹军战船时,黄盖命令士兵举火,同时高喊:“黄盖投降来啦!黄盖投降来啦!”曹军信以为真,纷纷走出船舱观望。黄盖命令10艘大船同时发火,然后跳上小船退走。这天正好刮着猛烈的东南风,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倾刻间,曹军的战船烈焰冲天,因被铁索连着,仓猝间无法拆开、疏散,很快就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由于火大风猛,又延烧到岸上的曹军营寨,烧死淹死者不计其数。周瑜率领孙刘联军,乘势猛杀过来,曹军士兵多有疾病在身,被杀得人仰船翻,曹操仓皇地带着残兵败将,从陆路经华容(今湖北监利东北)向江陵逃去。途中人马自相践踏,兵力伤亡已超过大半。周瑜、刘备水陆并进,一直追到江陵城下。曹操率残部撤回北方。

赤壁之战以后,周瑜拒绝了曹操的诱降,帮助孙权迅速扩大了东吴的力量,还雄心勃勃地计划先取巴蜀,再图北方,进而统一天下。建安十五年(210年)十二月,正当他欲展宏图之际,忽患重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张飞睡觉瞪着眼,粗人但有心细的时候,脾气坏所以后来被手下人杀了;张辽止啼;诸葛孔明身在隆中已知天下会三足鼎立;英年早逝的曹操的谋士郭嘉对于曹操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甚至就像孔明对于刘备一样);诸葛亮也有任人唯亲的时候,比如重用自己的亲信马谡,导致败局.之类的.如果你一点都不了解,建议听听相声<歪批三国>,虽然是搞笑作品,但是故事都是很真实的.写论文这种事,要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多思考自己的核心是要写什么.别太散就好.

三国的时候,东吴有一个叫吕蒙的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了东吴的都督。设计打败了刘备的大将--关羽,并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从这里可以看出吕蒙的才能不低。

其实,吕蒙原本是一个不肯用功的人,没有什么学识,学问当然也就不深。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不怎么瞧的起他。后来,当鲁肃再遇到吕蒙时,感觉他和以前不一样了,和他谈起军事问题时,吕蒙说的头头是道,很有见地。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有勇,又有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

吕蒙原话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后来人们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一个人变化很大,进步很快。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第3个回答  2008-02-08
没有最真实,只有更真实,真实的历史如何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就算有了时光机因为立场不同所看到的历史也会不同,而就连如同三国志这种信史都有疏漏和不可信之处,三国演义这种小说就更不要说了,LZ不想看古文的话,可以看看品三国,虽然有些地方有主观臆断的成分,但至少易中天研究三国几十年了.必然有其独到之处
第4个回答  2008-02-10
<三国演义>中确实有些典故是假的,而且对人物的描述也是做为小说铺垫而偏离真实,想了解真实的还是去看易中天的品三国,从历史角度和现实角度来看待历史人物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实际的,我都看完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