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人工植物群落现状和发展对策

如题所述

生态校园植物群落,不仅仅追求植物数量越多越好,品种越奇越好,单纯的数量上的优势并不能对整个生态环境改善起到质的作用。野生种群在没有人工养护的情况下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并与周围的动植物形成了一个复合网络,在这个网络中能量才能得以良性循环。人类的过度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正常循环起到破坏性的影响。所以生态校园的植物配置应以整个校园所处的现有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引入规划思想。
传统的植物配置工作往往是依附于已有建筑环境,以局部的眼光被动的适应环境,而非站在全局的高度去主动改善环境。生态校园建设中的植物配置应走出这一桎梏,引入规划思想。其过程大体可分为三步:首先是“大配置”,是结合校园的总体规划和自然地理特征,在深入调察本地区原有群落,特别是自然状态下的顶级群落的基础上确实合理的基质、斑块及廊道的分布,对景观的发展及其最终的视觉效果和所能发挥的生态效益做出一定的评估。选择一批具有地带特征,适宜区域环境的植物为基调树种,为进一步深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是“小配置”,即在局部区域内根据各斑块与廊道的特点,结合功能分区,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配置来实现小生境的生态平衡。再次是“精配置”,即重要节点的处理,尤其是处于廊道交叉处和视觉焦点处的小空间,通过对乡土植物的挖掘,形成一定的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次应引入更多新的生态技术,例如生态恢复设计的应用。生态恢复设计是目前国际上处于前沿地位的生态技术,其具体含义是通过人工设计和恢复措施,在受干扰的生态系统基础上,恢复或重新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健康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人工和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其遵循的生态学原则主要有:物种共生原理、物质流能量流原理、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原理等,同时也考虑到最低养护成本和最高社会效益的结合。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佳途径就是在尽可能少的干预自然、违反自然法则的基础上与其保持亲密接触,生态恢复设计无疑为生态校园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实际的施工建设中,力求在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提高景观的丰富性,以合理的植物配置形成人与自然沟通的纽带,创造一个真正的以人为本,充满自然气息的良好校园环境,有效利用高等院校的学科优势,将生产、教学、科研结合起来,营造具有综合效益的新型生态校园景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6
植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之一。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具有的固定结构。任何植物群落都有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成层现象;即可分为许多层次。如森林群落一般具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苔藓、地衣)等4个基本层次。群落的地下分层与地上分层通常不相应的;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性表现为斑块划分,形成群落内部的不一致性或差别,即群落的镶嵌性。这两种结构均具有深刻的生态学意义。成层现象可保证群落充分利用空间,产生相对稳定的植物生产量,并能最大限度地影响坏境。层片是群落中生态结构单位的代表。种群是生长在一定群落中种的个体的总和,以其不同的生态型和物候型参加到各个层片成分中。层片和种群是植物群落的基本结构要素。同一植物群落中各植物种群形成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组成上的多样性,保证了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第2个回答  2013-12-06
必须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研究了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森林的组成、分布和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校园森林植物群落主要有91科、245属、603种(含29变种),12变型种,15栽培变型种。与1952年、1976年和1982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植物种类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人工林的植物种类较少,且层次简单;草本植物丰富,物种多样性指数以草本层较高,灌木层次之,乔木层较低,树木径级主要集中在8~24径阶。在此基础上提出校园森林的发展对策:(1)丰富乔木层物种多样性;(2)完善校园绿化主要功能的针对性和整体协调的统一性;(3)提高绿地系统质量,发挥校园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4)通过高效优质的管理实现校园森林空间格局的优化与校园周边区域城市森林和谐统一,进一步理解实际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