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查些辩论资料

我们辩论题目:考试,我是反方:弊大于利,请给我一些资料,什么数据,考试造成的不良后果等都可以,要分开的两篇,每篇5分钟

小升初”选拔考试弊大于利

林兴亮

据4月2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从今年起,济南市将不再单独组织初中毕业考试,而是引入学生成长记录,实行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学业成绩量化赋分与综合素质等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其理由是,多年来,毕业考试并未得到一些学校的重视,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素质。“现在用学生成长记录取代毕业考试,就是强调过程评价和全面发展,不再单纯以分数来评价学生,这也是与新课程改革的衔接。”

尽管笔者尚未完全搞懂如何操作“学生成长记录”,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如果采用这种评价方法,小学生择校也就大可不必了。可以说,小学生择校除了少数家长是因为爱面子,又有钱,他们不甘心自己的孩子读书的学校不如其他孩子之外,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是为了选名师择名校,以求中考考出好成绩,考上一所名高中。其实,全社会,所有的家长都应该纠正自己的观念,坚定不移地相信,培养健全的人格,比培养高分更重要。如果只盯住学习成绩,一门心思要考名校,弄不好过多的学业负担会使孩子走极端,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曾在杭州某外国语学校就读的一个女孩子,从小是小学里的学习尖子,母亲对其寄予了无限的期望,买参考书、请家教样样不拉,就是希望她考上一所名校。她自己也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更是不断地自我加压。

终于,孩子如愿以偿进了理想的学校,但是,这里尖子云集,她不再是尖子了。怎么办?母亲和孩子同样感到焦虑:只有拼了。经过超负荷的学习,一年后,孩子从刚开始的班里倒数第几名一跃至班里的前几名。但过度的劳累,长时间的心理高压,使孩子的身心极其脆弱,结果,一场感冒引发了心肌炎,出现心律不齐、早搏。初二那年,她不得不休学了。

本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病情大为改善,医生们都认为她可以重新学习生活了,她却再不能起来了,只会躺在床上发呆。为什么呢?医学专家认为,这不是生理,而是心理上的原因造成的。过去的经历在她心理上造成的阴影太深了,她已缺乏重新学习生活的信念了。虽然发生这种事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但是,这事却提醒了我们的家长,小学生择校弊大于利。你想想,孩子的幼小心灵,承受得了社会、家庭共同施加的如此大的压力吗?你让自己那生活尚不能自理的孩子,凄凄惨惨远离家庭,出县借读,很有可能效果会适得其反的。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李祖超
按考试成绩将学生在全班乃至全年级排名次,这一做法在不少中小学十分盛行。这种依考试分数高低公布学生名次的做法,被某些教师、校长视为法宝。实际上,这种按分排名法早就为广大学生及家长所反感,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诚然,这种排名法是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消极影响更大。一句话,这种做法弊大于利。

其一,加重学生心理负担,使学生心灵受伤,人格受辱。按考分公布学生名次,教师本来是想以此激励学生,但一般来说,只有名列前5名者(至多到前10名)洋洋得意,而数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都会感到不光彩、抬不起头来,因此而加重心理负担,精神受到打击,甚至感到自己的人格受辱。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视为其隐私权,不便公布,也不宜公开比高低。以分排名是对大多数学生的一种歧视和羞辱,是对青少年心理的极大伤害,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公布名次后,不仅大多数排名居中靠后者压力很大,即使极少数名列前茅者压力更大,害怕下次名次下滑。

其二,挫伤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丧失自尊心、自信心。中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感情脆弱。大多数学生及家长都希望考试排名靠前,而事实恰好相反,因此,多数学生被当作失败者,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有的甚至遭受惩罚。因忍受不了排名带来的压力,学生被逼自杀、离家出走等事件也时有发生。排名使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愚笨,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丧失学习信心,导致成绩不断下滑,思想品德等也由此变差,最后被视为“差生”而淘汰。

其三,造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不和谐。本来,这些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友好的、和谐的,但排名会恶化这些关系。排名加剧了同学之间的竞争,使青少年过早地感到以强欺弱的残酷性,导致青少年缺乏同情心,不愿相互帮助,失去了同学间的真诚友谊,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变得自私,不愿帮助后进同学。排名居后的同学逐渐厌恨名次前的同学,有的学生竟在日记中写道:真想杀死排在我前面×××。老师因偏爱极少数学习尖子而失去大多数学生的尊敬,尊师爱生很难具有普通性。大多数学生与家长关系紧张,家长的批评、惩罚使孩子恐惧、焦虑且怨恨父母,家长也因孩子名次较差而感到没面子,心理负担重,家长与老师的关系也变得不和谐。�

其四,不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依分排名次,导致教师、学生都过份追求分数,使德育削弱,思想教育流于形式,学生压力大,体质下降,师生都只注重计总分排名次的课,使学生知识残缺,死记硬背,有的甚至考试作弊,追求虚伪的高分,这样使学生成了背书和考试的机器,不注重创新,不敢发表独自的意见。教师为了争夺前几名,往往重点培养极少数尖子,把大部分精力花“种子选手”身上,寄希望他们去为本班和自己争光,忽视大多数学生,使素质教育难于落实。�

其五,导致部分学生厌学、厌老师、厌家长、厌社会。部分排名较后的学生,因受不了打击,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心理,极少数可能因此而逃学直至辍学,而多数迫于家庭压力继续硬着头皮学,视学习为苦难之事,逐渐会厌老师和学校,厌家长和家庭,最终会厌整个社会。

英国教学组织呼吁政府取消16岁以下学生考试

针对中小学生因考试压力大而对教育产生消极态度的情况,英国教学总会呼吁政府取消所有学校16岁以下学生的部分考试:“彻底紧急重新制定考试制度”。

考试繁多 英国教学总会是负责教师认证、规范教学的职业团体,也承担向政府教育部门建言献策的职能。英国《卫报》10日报道,教学总会在向下议院教育选择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说,考试已经不再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手段,反而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动力,甚至使一些厌烦考试的学生选择辍学。教学总会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学生是世界上考试最多的学生群之一,他们在16岁以前,平均每人要参加70次考试和测验。因此,教学总会建议有关部门取消学生们应分别在7岁、11岁14岁时参加的统考。

压力增大 《卫报》说,英国考试制度存在弊端。一些学生抱怨说,他们的老师为保证升学率,在教育方式上更注重教他们通过考试的方法,而不是传道授业解惑;一些学校为了保证学校排名靠前,甚至有老师帮助学生作弊。6月9日,一名26岁的中学教师因涉嫌帮学生作弊而在家中上吊自杀;年龄低至6岁的学生也因考试引发紧张情绪,心理学家不得不定期到学校去给学生们排解考试压力……

“压力不仅存在,还在一直增加。”教学总会负责人基思·巴特利说,“我们想告诉政府,我们认为,目前的教育政策没有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服务。知识的安排和测试技巧都很局限,年轻学生需要更多技能面向世界。” 但他认为,考试的方法可以调整,教师可以自行决定考核方法。 “当然,在孩子们完成基础教育时,他们应该参加某种形式的考试。”巴特利说针对教育总会的提议,

英国政府表示暂时不会调整考试制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