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涿郡大姓西高氏、东高氏,自郡吏

如题所述

  豪门大族。《后汉书·王龚传》:“ 王龚 字 伯宗 , 山阳 高平 人也。世为豪族。” 唐 白行简 《李娃传》:“ 李氏 颇赡。前与通之者多贵戚豪族,所得甚广。” 清 王韬 《拟请建蒋芗泉中丞专祠议》:“羣无害马,庭有悬鱼,豪族自惩,而下僚咸肃。”

  豪族地主,主要有原六国贵族的后裔和地方上的大姓。六国贵族的后裔,在国亡后,失去了贵族的身份,但仍在地方上保持很大的势力,而成为豪族。地方上的大姓,也是依靠传统的优势,成为控制地方的势力。
  《后汉书·酷吏传》说:“汉承战国余烈,多豪猾之民,其并兼者则陵横邦邑,杰健者则雄张闾里。”就是指的这两种人。
  在秦汉时期,豪族地主是一股有很大影响的社会势力,有时甚至对封建专制统治者是一大威胁。如“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河北涿郡,“大姓西高氏、东高氏,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牾。咸曰:‘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宾客为盗贼。发,辄入高氏,吏不敢追。”秦汉封建皇朝为了抑制豪族地主,采取了许多办法,主要是迁徙和镇压。
  秦汉皇朝不断地将豪族从原来所在地方迁移到都城附近,以便于控制他们。秦初并天下,立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这是一个很不小的数字。汉初,高祖“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徙者十余万口”。据说,在这次迁徙之后,“邑里无营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汉朝的这一措施是相当成功的。
  封建皇朝对一些不服从朝廷管辖,而又危害专制统治的豪族地主,有时也采取镇压的手段。如郅都为济南守,“诛瞷氏首恶,余皆股栗”。义纵为河内都尉,“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王温舒为河内太守,“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严延年为涿郡太守,即收捕两高氏,“究竟其奸,诛杀各数十人,郡中震恐”。
  东汉时,豪族的势力显然很大。光武帝要实行“度田”,触犯了豪族地主的利益,结果引起了郡国大姓及兵长的叛乱。为了和他们求得妥协,不得不中止度田。豪族地主的迅速发展,成为地主阶级中一个很有势力的阶层,即使东汉朝廷也奈何不了他们。东汉以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长期分裂割据,跟豪族地主势力的发展不无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27
汉代基本上继承了这个方针,并且经常遣吏到地方巡回视察,所遣之吏主要是丞相...涿郡大姓西高氏、东高氏,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悟,咸曰:宁负二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