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青花瓷有何特点

如题所述

元代的青花瓷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扩展资料:

元青花瓷造型独具特色。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但也有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等。在元代社会,青花瓷还没有成为宫廷或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除酒具、明器外,主要产品是对外输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国家广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习惯而特别生产的大型饮食器皿。

而元时生产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壶则多销往菲律宾。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许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当年为满足东南亚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销商品。除了外销,元青花生产者对内为了符合元代社会生活习俗还生产了中小型瓶、炉、笔山、高足碗、连座器等。大体可综合为五大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青花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30
元代时期由于采用干粉施釉法和热熔釉法施釉,所以元代青花瓷器只有在有青花纹饰的地方,釉下面用150倍放大镜可以看到稀疏的气泡,其余的地方,釉下面没有气泡,呈钙化状。元末明初朱元璋控制景德镇后,采用釉浆施釉法施釉,所以元末明初以后,青花瓷器釉下面都有气泡
第2个回答  2017-04-29
元代青花瓷器属于高温釉下彩瓷。它是用钴料彩绘于制成的瓷胎上,再加罩一层透明釉料,以高温一次烧成的。大量的考古出土品证明,元青花的蓝色稳定、沉静,图象纹饰清晰、华美,白色透明釉纯净、润泽。元代青花瓷器是一种成熟的釉下彩瓷,是元代彩瓷的代表。
元青花瓷的成功烧制已经有七百年的历史。由于元青花瓷在选料、配方、工艺技术和造型与装饰、审美等方面均有重要成就,使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对尔后青花瓷以至整个彩瓷的工艺技术与陶瓷美学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近代人对元青花的认识却一直停留在十分模糊的状态。最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考古调查发掘的更多展开以及大规模的动土工程和各种挖掘出土等,不仅考古及文博单位拥有一批新发现的元青花瓷器,在民间也有一定数量的元青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只是由于民间收藏的元青花,并不具备准确的出土时间、地点的“标签”。
近些年来,收藏家们手里的元青花和市场上流通的元青花,都可说是“鱼龙混杂”。它们给元青花瓷的收藏、鉴定和市场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这种从未有过的“元青花现象”,要求我们理清对元青花的认识。
元青花瓷的鉴别,已有不少人做过工作,提出了许多看法和意见,总结出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国内较早者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孙瀛洲的《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新近的代表性著作是中国国际收藏协会发布的《元代瓷器鉴定评估标准》等①。国外新近发表的《伊朗国家博物馆的元青花》和《托普卡帕宫博物馆的中国瓷器藏品》两文②,在元青花瓷的鉴定方面,也讲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意见,都十分值得借鉴。
《元代瓷器鉴定评估标准》的“总则”中说:“鉴定元青花瓷器,应该以元代瓷器的时代特征及构成要素为依据,对当时的历史文化与贸易背景等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再进行综合评定”。述无疑是正确的。笔者直接触摸元青花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尔后,中国文物海外展览工作的需要和在工作中的有利条件,有更多接触历代陶瓷,包括元青花瓷的机会。只是那时选用的陶瓷展品,都是出士或传世的瓷器精品。包括元青花,几乎不存在鉴别真赝问题。近年来,可说是收藏与市场的需要.将不少人卷入到陶瓷包括元青花的真赝鉴别中来。笔者可说也是其中之一,尽管我并不专门从事瓷器和元青花的鉴定。
这里,谨根据自身的研究与实践。并借鉴他人的成果与经验,就元青花瓷盼胎、釉、造型、青花、纹饰、工艺特征和氧化表现等方面的特点,以及鉴定要点谈一些看法。
一 、元青花瓷胎的特点与鉴定
元青花瓷总的来说是胎厚,质硬,体重,瓷胎主要是用瓷石和高岭士配方。当时景德镇使用的高岭土主要是麻仓士。瓷胎同明代青花瓷的胎体相比较,胎质不够细致,露胎处多见砂眼或孔隙、铁锈斑点或见火石红,有硬中见柔、坚致中显粗疏的感觉。在识别元青花瓷胎时必须知道:
1、瓷胎色泽有多种,由白到灰白、黄白,系随土质、窑温差异而有所不同。景德镇用麻仓土成胎.胎质较白,或以白为基色而微微泛灰或泛黄;其它窑口则为青灰色或土黄色。胎色不只有一种,也不能借这种而否定那种。因为瓷土原料固有的品质高低不同.既便是同一坑瓷土也往往会囡层次深浅、淘练程度而有差别。
2、元青花胎体较厚重,特别是一些大型瓶、罐、壶器的胎体相对而言孔隙较多,瓷化程度略微偏低,胎体相对粗疏,这不仅与瓷土的洗练有关,还与烧成温度、烧结程度有关。景德镇湖田窑的晚期元青花,胎体致密、坚实,比较白晰而光滑。我们从露胎处观察它的颗粒感轻重、气孔情形,是正烧、欠烧,还是过烧,从而可以确认它是否是元青花的胎,是较早的元青花还是较晚的元青花。
3、元青花的底足,一般多为露胎,在胎体表面常有铁锈斑点(或“芝麻糊点”),这是胎土含杂质(铁元素等物质积聚)比较多,烧成中析出表面所致。部分器物的胎由于含铁量高而炉温不足(一说为胎晾晒不够),导致胎质泛黄红色;而另部分器物在底足、口边或缩釉露胎处,呈现一线火石红色:个别的还见大面积火石红和火石红较重的情形。要注意,天然铁锈斑点坚硬而不易去除;并非所有元青花都有火石红或都是一样的火石红。
4、经过几百年沧桑的元青花原本就有孔隙的胎体,虽然多了些土沁和水沁,仍然还是给人一种“发干”的感觉;而现代仿品,一般胎体过重,胎质普遍细腻洁白,烧结致密,气孔率极低,胎内一般见不到孔隙;火石红呈色不自然,作均匀分布,或是故意作伪而涂抹上去的。个别仿品上虽然也刷有护胎泥,但是比较板滞一般没有芝麻黑电,显得干净:作的芝麻黑点,则比较死板.浮于表面。冈此.我们看元青花应先从看胎质开始。
二、元青花瓷釉的特点与鉴定
元青花瓷的釉,有青白釉和卵白袖之分,前者清亮、透明,后者凝重、光润。“大体上是早期的釉色青白,而后期的则较白,两者均有垂釉如泪痕”③。要知,景德镇元青花早期使用较多的是青白釉,它是在宋代影青釉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元中期以后,使用的是白釉。白釉洁白光亮,透明度好,与青花相匹配,相得益彰。鉴定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元青花施的是透明釉,其釉面特征表现为釉面光滑,温润如玉、,光泽柔和。釉层较厚、釉面“甚平整,容易出现缩釉点和针眼;漏釉、缩釉露胎处常见火石红;积釉厚的地方或“泪痕”处,呈淡绿色或灰绿色。
2、若借助放大镜观察元青花的气泡特征,在四十至六十倍放大镜下,可清晰看到下层多是密集韵小气泡,中上层为疏朗的大气泡。气泡呈现状况是:小气泡一般表现为灰白色,泡内似有雾气,大气泡颜色较浅,圆而通透。
3、部分元青花器在口沿或折帛处易见剥釉现象。釉块剥落自然,剥釉处可见到胎釉结合不够紧密的状况。
4、只要没有经过人为处理的元青花,虽然已经是过去六七百年了,釉面没有了“浮光”。但它却仍然“宝光”十足,十分润泽。我们要悉心区别它与新仿品釉面的差别。
新仿元青花釉面“火气较重”,甚或有刺眼的感觉;人工酸蚀釉面,表面发涩、不自然,酸蚀部位整体失光:尽管现在也有在釉里添加某些成份,使釉面无“浮光”感觉,但只要认真比较,仍然能分辩出真伪。
人工剥釉,往往是剥釉处夸张,不目然,有人工或机械处理过的痕迹。
有的新仿品上,用黄土配以化工原料胶合于釉面上,甚至施加附着物后再行加温处理,以充当元青花在地下受浸蚀痕迹,魏使附着物洗不净、刮不掉。还有将新仿品置于浅海中浸泡数月,使釉出现自然陈旧感和嗣着物,以冒充“海捞瓷”等等,必须十分注意。
总结元青花的胎釉特征,几乎可以用“胎干釉润”四个字来概括。但是,鉴于作伪手段的“高明”与复杂性,这就需要我们悉心地去颁略,还要掌握以上那些基本知飒。
三、元青花造型特点与鉴定
元青花器的造型,大气浑厚,丰富多样,特别是元晚期青花瓷器,器型十分丰富。较之以往的器物,如:罐、瓶、壶、盘类,大型器物明显增多,不仅器体高大,而且造型多样,手法简练,形制工整。元青花中,不乏六七十厘米高的象耳瓶;三十余厘米高的玉壶春瓶、梅瓶;三十多厘米至六十厘米高的大罐或盖罐。特别突出的是元青花造型品种的多样性。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品类的多样性,如常见的有罐、瓶、壶、碗、盘、彩盒、盏托、托盘、器座、水盂、水注、水滴、棋子、佛像、人物、动物等,以罐、瓶、壶、盘、碗的数量最多;二是,同一类器物品种的多样性,如元青花罐类就有长颈大罐、兽耳罐、兽耳衔环罐、螭龙耳罐,鱼耳罐、鱼龙耳罐、短颈鼓腹罐、圆纽盖罐、平顶盖罐、荷叶盖罐、筒式盖罐、塔式盖罐、鼓形卧足盖罐、八棱罐、双系罐、四系罐、棋予罐等。罐的口与底,有口大于底者,口底大小相近者,有口小底大者三种情形。瓶类有梅瓶、八棱梅瓶、玉壶春瓶、八棱玉壶春瓶、六棱瓶、八棱瓶、花觚武瓶、方戟耳瓶、s耳瓶、扁瓶、四系扁瓶、盘口象耳瓶,盘口龙耳瓶、葫芦瓶、蒜头瓶、连座长颈瓶等。
罐类器物的底,多作平底、浅而宽的圈足。瓶类器物多数是平底、浅圈足。大器特别是象耳瓶,多高圈足;中小瓶类器物多
作平底、低圈足。
观察元青花器物造型,有两点值碍注意:
①、器物的造型优美,比例协调,说明是经过陶工周密思考、精心创作的。但是,虽然采用模制成型技术,由于是用手工接胎制作的,一些器物尤其大件器,器身的接胎处不够平整,接痕明显,尤其在器内表现突出。
②、器物造型的多样性表明,鉴定时要综台考察它的胎、釉、青料、画工和修底、制胎工艺,对于没有见过的新器型,不
能简单否定。
部分元青花器的造型,独具特征。如各种兽耳罐,表现为圆唇短颈、溜肩鼓腹,肩饰贴塑双兽首,腹下收,平底下有浅宽足。
四系扁壶,表现为小口短颈,肩立四系,扁长方腹。梅瓶,表现为小口、平沿,短颈,丰肩,敛腹,平底浅足。
大盘尺寸较大,一般40至60厘米不等,有圆口、棱花口之分;弧腹,浅足而内凹,胎体较厚重。
高足碗、高足杯,表现为圆口、弧形腹:柄较高,或为转
柄。
在识别真赝品中要注意,新仿品往往是在器物造型上与元
青花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形状、大小、体量、结构等方面。
如:大罐、大瓶的颈、肩、腹,往往比例失调,甚或将不同器型
异想天开地组合为一种新器型,冒充元青花的“新种”;胎体不
是过于厚重就是过于轻薄。
四、元青花青料和纹饰特点与鉴定
(一)青料特点与鉴定
1、青料:青花均为钻料的高温呈色。目前对钴料的来源仍有不同看法。我同意元青花使用的青料有进口料、国产料和混台料之分的观点,“元朝始用进口钴料烧制青花,化学分析表明,十四世纪瓷器之钴皆出伊朗”④。钴料是否还来自别的地方,仍值得继续考察。钴料所含成分有高铁低锰和高锰低铁之分。目前检测得知,不仅是进口青料含铁较高,国产青料也有含铁高者。景德镇窑一度多用进口料,兼用混合料、国产料;其他地方多用国产料,兼用混合料,用进口料的较少。不管怎样,从青花发色、铁锈斑以及青花和釉面的斑电凝聚与下陷等情况看出,元青花的用料是有明显区别的。
2、青花发色差异,系有多种原围造成
①、钴料不同,呈色不同。用进口钴料,青花呈现艳丽的蓝色,常见铁锈斑:国产料,青花呈蓝中闪灰,发色较浅淡;混合台料,青花呈青灰,发色淡雅,有明显黑色凝聚斑。钴料成分不同是造成元青花发色不同和铁锈斑多少的直接原因。
②、剂量不同,呈色不同。有检测数据表明,进口钴料用量在0.5—1%之间,青花呈现出艳丽的蓝色,钴料使用过量,如用料在2—4%时3,青花呈色就会变得深暗。
③、烧成温度不同,呈色不同。青花瓷烧成温度在12500——1280℃左右,高于这个温度青花呈色也会变得灰暗。
④、胎质不同,青花呈色不同。
⑤、施厨钴料时,多少不同、厚薄不同,青花呈色也不同。
⑥、绘画时笔工不同,会造成青花的浓淡深浅有差异。
⑦、釉料成份不同,直接影响青花发色。较早的青花器,釉料与影青料相近、釉面较薄,青花呈毡较灰暗:中晚期青花器,使用的是经过改良的青白釉料,穑层较厚而匀润,青花呈色亮丽、明快。
3、凝聚斑和铁锈斑;
镭料使用过量或在胎表面留下的剂量多,除青花发色深暗之外,在钴料浓缩的地方还会形成发暗的凝聚斑(表面呈锡光斑),画面显得浓重、深沉。铁是强呈色剂。铁锈斑是钴料中高铁凝聚的产物,它下可人胎骨,上可引发釉面下陷而客人釉中,本身可说是对光润釉面的一种污染。鉴定时要注意观察凝聚斑或铁锈斑在青花中的沉浮状态和铁锈斑的根。
(二)青花纹饰特点与鉴定
元青花画面满,纹饰密,几乎不留空白。纹饰的装饰层次通常为四到八层,多的达九层以上,给人以花纹繁缛、图案精细、画面富丽而又庄严大气的感觉。其手法是主要采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彩。但画面并无平淡之感,却有深浅变化之觉。常用装饰纹饰,有人物故事、园景、莲池鸳鸯、岁寒三友松竹梅和动物、花卉、吉祥神物(龙、凤、麒麟)等主题图像,海涛、莲瓣、蕉叶、回纹、菱形纹等边饰图案,十分丰富,多姿多彩。总的说,其画风、绘画和图案都是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笔意施绘,线条流畅生动,富有中国书画风韵。这是元青花画面、纹饰的一大特点,也是对中国绘画史的一个独特奉献。
鉴定中尤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种纹饰的主要特征
1、边饰。主要有回纹边饰、莲瓣纹边饰和海涛纹边饰几种。
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接的单体回纹组成,有规矩方形和变形回纹几种。
莲瓣纹边饰,有的绘一组,一般在器物的下部,如元青花缠枝牡丹纹鱼耳大罐、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等均是颈部有一组仰形莲瓣纹。有的画两组,一组在器物上部.一组在下部,两组构成上下相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莲瓣一般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
海涛纹边饰,海涛汹涌奇兀,细微中显雄奇壮观。
②、花叶。大花大叶是元青花的重要装饰特征。在绘画上,花朵(如牡丹等)不填满色,而叶为满色,花朵外部绘有明显的空白线。“缠枝莲的叶形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⑤牡丹花叶的叶尖部位多作扭转表现,十分写实。
蕉叶纹,蕉叶的主脉以浓笔粗线条表示,呈中于实心,蕉叶大多作分开状,叶与叶间留有空隙:也有个别的蕉叶相并拢,或叶与叶有重叠。
③、山石、植物。元青花瓷的高大器物,特别是大罐、大瓶,在人物故事题材中,背景多有竹、石、树水或园嚣。其特点是洞石顶部较园钝;竹叶劲挺上扬(元代文人画对竹纹画法亦如此,如柯九思《晚香高节图》);松针针口干细密;呈半球形上扬(个别的针叶也有呈马尾松形的,如南京博物院藏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中的松针即是一例)
④垂云纹。垂云纹亦称“云头纹”、“云窟纹”、“如意云头纹”,其特点是两云脚相交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指向相背,在垂云纹内多装饰海马、海莲、折枝花、麒麟等纹饰。这种饱满、大气的垂云纹,是元青花瓷中具有特色性的图案,主要用于梅瓶、大罐等肩腹部的装饰和大盘的盘心部位图案。
⑤、神物—龙风麒麟纹。元青花龙、凤和麒麟三走传统祥瑞纹饰,在元青花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或是单独出现,或是两两同出在一件器物上。尤以龙凤纹特点最为突出。
龙纹:龙的形象是龙体细长、矫健,特别是龙颈部位尤较细长,头较小、张口吐舌,长唇。上唇细长,龙爪多为三趾、四趾,元末出现猪嘴龙。猪嘴龙成为整个明代龙的画风。
凤纹:凤首画法简练,颈羽较少、勰翼披洒细长,圆尾附毛再接尾羽。比较历代风纹来,元代凤纹展现的更为洒脱和夸张。
⑥、款题。一部分元青花瓷器上有文字、题记或记号,如“至正十一年”铭的云龙纹象耳瓶上有长篇楷体供养铭文,还有“锦香亭”、“鬼谷”等汉文。题记和八思巴文、蒙文、藏文等,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款题。
五、元青花工艺特点与鉴定
元青花胎厚,质坚,体较重,多大器,施白色透明釉,胎釉结合牢固,满绘画装饰纹饰,富丽繁繁复。这些特征必然与元青花工艺相关。其工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l、粘结工艺。元青花的大件器物如罐类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瓶类胎体多数是五段四接,其外部采取分段模具印坯,内部以手拉坯,然后将两段或多段坯胎,用泥浆粘接口而成器。器物外部比较平整光滑,内部粘接处可见泥浆挤压的痕迹,呈粗细不匀的滚圆状;瓶口内下部可触摸到扎手的接痕。
2、修胎工艺。元青花器物的胎体一般外部修治较好,内部基本上不修胎,故可见到明显的粘接痕迹和接缝处挤压出的泥浆残留。胎底的作法一般是采用先粘合平底,然后挖足;圈足分宽矮和深高(如象耳瓶)两种。宽足平底的切削,大多是由外向内逆时针运行,中心收刀,故往往可见螺旋痕和收刀痕。外圈底,均斜削一刀,多不甚规整。
3、胎体。大件器物相罐、瓶、壶的胎体普遍厚重坚实,小件器的胎体比较轻薄。新仿品则均比较厚重,手感下沉。
4、施釉。元青花瓷胎釉结合牢固,其施釉技术,有醮釉、淋釉、刷釉、甩釉和荡釉几种情形。
①、器物的大小、形制不同,采用不同的施用方法:大口罐、瓶使用的是浇釉法,故在口、颈部位带有釉水流淌痕迹,口沿和肩部多有“泪痕”。大盘、小碗用甩釉,故口沿部位釉厚、色深或有积釉现象;各种瓷瓶一般采用整体醮釉方法。
②、不同器形的器物,内部、底足施釉方法不同:大口罐、瓶内部不专门施釉,它们里面的部分釉水,有的是由于在外部醮釉或淋釉时进入的,或是荡或刷简单处理的结果,因此呈现半截釉、漏釉情形,各种瓶的内部不施釉。元青花瓷器采用正烧,一般器物底部不施釉,但玉壶春瓶是个例外,底部大多施釉,只露圈足。
③、一些小罐、小瓶的胫部常见三个指印痕,系工匠捏着器物浸釉或刷釉留下的痕迹。
④、在大多数器物的外底上,无论是大罐还是小瓶,常可见到一处或多处不规则的釉斑,而另外的涩底部分往往有黑褐色斑点,甚至有窑汗渣粘连。这也可说是元青花瓷的胎足的一个特点。
要把握好眼学这门传统鉴定科学
中国传统的鉴定方法以肉眼目测(观察)为主,为帮助观察而运用的手段,还有用手摸摸、掂掂,用耳听昕,也即看、摸、掂、听便成了使用现代仪器。检测之前,中国人考察古器物的唯一方法—眼学。这种方法不仅简便、直接,而且有很强的科学性,至今不能被动摇。这是因为:
第一,陶瓷器本身的胎、釉、成型工艺、窑烧、装饰手法和自然痕迹,为鉴赏者的感知提供了客观依据。元青花也不例外。众多元青花瓷的原料瓷石和高蛉土不可能从一个坑获得;胎土用料的配比成分不可能一人完成因而一成不变;还由于胎料的陈腐、加工、技术和火候的差异,胎质必然便有自、黄白、灰白、灰青等差别。元青花的釉料、钴料不同,发色也就不同;时代不同,纹饰内涵和款识不一样,以至同一种纹饰不同时代的表现手法也不一样等等。这都需要鉴定者剥制瓷科技的理解和经验的积累,需要鉴定者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
第二,考证或鉴定家根据自身的长期接触古器物的实践,以及由此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完全可能得出比较正确和接近予真理的结论来。考证和鉴定家是通过察看器物的胎、釉、造型、纹饰、青花发色和制作与烧制工艺,触摸器物的形体和釉面,上手掂量器物的体量、胎质致密程度,从敲击发声中听听胎体烧结和瓷化状况、观察釉面的氧化程度等等,通过这些细心的观察,触摸、掂量、揣摩和类比,来甄别器物的真伪、窑口、年代和价值。
这种来自实践的眼学,来自长期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多种素养的眼学,是一门古器物传统鉴定科学,值得尊重和传承。在 这方面,自宋代以来就总是不乏其人。上个世纪我国著名的古陶 瓷收藏家、鉴定、鉴赏家孙瀛洲先生,在传统鉴定方面总结出了 许多宝贵经验。他在《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辨别胎釉的方法是,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也要用手摩挲以别粗细,用指叩敲以察音响。可以说耳、目、手三者并用,方不致限于表面或拘于一格”。这些意见值得 我们很好记取。
现在,采用现代科技检测陶瓷一热释光、x射线荧光釉面检 测、荧光能谱检测,手段已经不少,并且还会逐渐多起来,成熟 起来。将传统眼学和现代科技结合,以准确把握古陶瓷的年代、价值与真赝这一天,正在到来。
鉴定需要有广博的学识,需要有专门的素养,需要直接地、经常地接触古器物。由于古陶瓷窑口、土质、釉料、工艺、火候等等的变数和差异性,由于生产古陶瓷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不同,保存条件不同,也还由于考证家、鉴定家知识与经验的相对性和局限性,面对扑朔迷离的元青花,我们的态度只有更谦虚谨慎一些,我们作风只有更认真细致一些,才会少犯错误,才会从先人留下的珍贵遗产中多领略到一份真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