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技术人员管理制度

如题所述

目前,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存在两种制度:其一为职业资格制度,注册会计师、监理师、造价师、人力资源管理师、质量工程师、执业医师等等,当然,也包括注册安全工程师。这类资格的取得是需要考试的(也包括极少一部分所谓的专家被直接认定为某某师),而且考得师专业知识,也就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专业课。要取得这类资格,不下一番功夫,不认认真真的学学教材,是肯定不会过关的。当然,排除极小部分投机取巧者,找人替考、寻找考试中的漏洞等等。另外一种制度就是历史沿革很久的职称评定。只要毕业后,熬到一定的年龄,好歹也能混个职称,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等等。当然,还需要在别人的论文后面加个名字、露个脸,或者找个把熟人,发表一些不知从哪里找来的文章。另外一个就是要通过所谓的计算机、英语的应用能力考试。

纵观这两种制度,前者,是一种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办法,专业技术人员,当然要知道专业知识,而不是本专业毕业后搞一些乱七八糟的工作,混到一定的领导职务评个职称。而后者,则纯粹是“有中国特色”的产物。即使你毕业后从事得不是原专业工作,但没关系,不会影响到你的职称评定,只要你能把计算机、英语考过,那硬件就算是齐了。

这两种制度都是人事部搞出来的。后者,原来文件的精神是为了评定学术水平,不与工资、福利、住房、待遇等挂钩,但很不幸,所有的这些现在都挂钩,职称已经成为了收入水平的代名词,就连相关的调查统计都以职称来划分类别。前者,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是在看到了职称评定制度的缺陷后想出的一个新办法,希望能推动人才的成长,解决一些职称评定制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

但是,现在这两种制度都步入了一种窘况:职称评定人们认为是滥竽充数,可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不得不考,该交的钱还是要交,该混的还是要混;职业资格制度人们认为是今后的希望所在,可是现在的情况是根本不能改变区的职业资格的人们的生存状况,他们看不到考试后生活的改变,也看不到自己职业生涯有什么希望。

而所有这一切,造就了一个巨大的产业,也可以说是商业:那就是考试产业。从原来仅有的计算机、外语考试,变成了现在的司法考试、注安考试、会计师考试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的考试。该走得没有走,该来的已经来了,所以现在真得很热闹。

这一切的利益获得者是谁?都有哪些人在以考试为生?有是谁凭借我们的考试费而发家致富,过上了“小资”生活,甚而称为“大款”?我部知道,但我可以肯定:这样的人是大有人在的。

所以,不要指望哪个人或者哪个部门能改变这种情况,因为整个社会都是这样,要改变,只能改变现在存在的这种不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唯有如此,专业人员才能成为专业人员,而不是“杂业人员、混业人员”!!!也只有到那时,专业技术人员才能知道自己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前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