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什的生平

如题所述

他是个木讷的老人,拒绝回答与学术无关的提问,拒绝追星族送上的鲜花,甚至不会在演讲开始的时候说上几句客套的话。作为这届诺贝尔北京论坛里最不像明星的经济学家,他却享受到了众星捧月般的待遇。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的原型、著名的“纳什均衡”提出者、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

5月31日上午9点30分,当年逾古稀的纳什走进北京工商大学的礼堂时,全场近千名师生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几名学生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但是纳什似乎对眼前的场面无动于衷,他看起来总是在沉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能自拔。这个身材清癯、头发花白的老人看起来十分平凡,然而他一生的经历却比电影中的情节还要跌宕起伏。

孤独的天才

纳什1928年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电子工程师,母亲则是拉丁语教师。纳什从小就很孤僻,他宁愿钻在书堆里,也不愿出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但是那个时候,纳什的数学成绩并不好,小学老师常常向他的家长抱怨纳什的数学有问题,因为他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解题方法。而到了中学,这种情况就更加频繁了,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了整个黑板的习题,纳什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出答案。

中学毕业后,纳什进入了匹兹堡的卡耐基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1948年,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执安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就立即写信敦促他选择普林斯顿,这促使纳什接受了一份1150美元的奖学金。

当时的普林斯顿已经成了全世界的数学中心,爱因斯坦等世界级大师均云集于此。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他21岁博士毕业,不到30岁已经闻名遐迩。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纳什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大意是:一个案子的两个嫌疑犯被分开审讯,警官分别告诉两个囚犯,如果两人均不招供,将各被判刑一年;如果你招供,而对方不招供,则你将被判刑三个月,而对方将被判刑十年;如果两人均招供,将均被判刑五年。于是,两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刑1年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那时的纳什“就像天神一样英俊”,1.85米的个子,体重接近77公斤,手指修长、优雅,双手柔软、漂亮,还有一张英国贵族的容貌。他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亚,她是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1957年,他们结婚了。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就在事业爱情双双得意的时候,纳什也因为喜欢独来独往,喜欢解决折磨人的数学问题而被人们称为“孤独的天才”。他不是一个善于为人处世并受大多数人欢迎的人,他有着天才们常有的骄傲、自我中心的毛病。他的同辈人基本认为他不可理喻,他们说他“孤僻,傲慢,无情,幽灵一般,古怪,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

普林斯顿的幽灵

1958年的秋天,正当艾里西亚半惊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时,纳什却为自己的未来满怀心事,越来越不安。系主任马丁已答应在那年冬天给他永久教职,但是纳什却出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他担心被征兵入伍而毁了自己的数学创造力,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而只有他才能读懂其中的寓意。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他给联合国写信,跑到华盛顿给每个国家的大使馆投递信件,要求各国使馆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他迷上了法语,甚至要用法语写数学论文,他认为语言与数学有神秘的关联……
终于,在孩子出生以前,纳什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几年后,因为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惟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于是,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们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非常奇特、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着紫色的拖鞋,偶尔在黑板上写下数字命理学的论题。他们称他为“幽灵”,他们知道这个“幽灵”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发疯了。如果有人敢抱怨纳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话,他会立即受到警告:“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像他那样杰出的数学家!”

正当纳什本人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时,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

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他本人却默默无闻。大部分曾经运用过他的理论的年轻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根据他的论文发表日期,想当然地以为他已经去世。即使一些人知道纳什还活着,但由于他特殊的病症和状态,他们也把纳什当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

传奇仍在继续

有人说,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异常孤独的大脑,纳什发疯是因为他太孤独了。但是,纳什在发疯之后却并不孤独,他的妻子、朋友和同事们没有抛弃他,而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他,挽救他,试图把他拉出疾病的深渊。

尽管纳什决心辞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职位,但他的同事和上司们还是设法为他保全了保险。他的同事听说他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后,给当时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打电话说:“为了国家利益,必须竭尽所能将纳什教授复原为那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纳什的身边,他们设立了一个资助纳什治疗的基金,并在美国数学会发起一个募捐活动。基金的设立人写到:“如果在帮助纳什返回数学领域方面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哪怕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不仅对他,而且对数学都很有好处。”对于普林斯顿大学为他做的一切,纳什在清醒后表示,“我在这里得到庇护,因此没有变得无家可归。”

守得云开见月明,妻子和朋友的关爱终于得到了回报。80年代末的一个清晨,当普里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样向纳什道早安时,纳什回答说:“我看见你的女儿今天又上了电视。”从来没有听到过纳什说话的戴森仍然记得当时的震惊之情,他说:“我觉得最奇妙的还是这个缓慢的苏醒,渐渐地他就越来越清醒,还没有任何人曾经像他这样清醒过来。”

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1994年瑞典国王宣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纳什时,数学圈里的许多人惊叹的是:原来纳什还活着。

纳什没有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放弃他的研究,在诺贝尔奖得主自传中,他写道:从统计学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已经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我仍然继续努力尝试。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的情况可能并不符合常规。因此,我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而在2001年,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艾里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了。事实上,在漫长的岁月里,艾里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这个伟大的女性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她终于取得了胜利。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2005年6月1日晚,诺贝尔北京论坛在故宫东侧菖蒲河公园内的东苑戏楼闭幕。热闹的晚宴结束后,纳什没有搭乘主办方安排的专车,而是一个人夹着文件夹走出了东苑戏楼。他像一个普通老人一样步行穿过菖蒲河公园,然后绕到南河沿大街路西的人行横道上等待红绿灯。绿灯亮起,老人隅隅独行的背影在暮色中渐行渐远,终于消失不见。

参考资料:参考百度搜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3-01
  数学界的梵高——“疯子天才”纳什

  美国著名数学家、“纳什均衡”的提出者、奥斯卡最佳影片《美丽心灵》的原型纳什昨天(8-12)来到北京,准备参加在中国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是继霍金之后,又一位科学巨匠来到中国。

  童年:妹妹的小尾巴

  像所有的天才儿童一样,儿时的纳什性格孤僻,成天着迷于做各种实验。他的父亲是一位电子工程师,总是能解答纳什提出的各种问题。他的妹妹玛莎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时说:“当我和我的朋友外出的时候,总是要担起带上哥哥的任务。不过我觉得这并不能让我那古怪的哥哥变得容易相处些。”

  大学:天才得到承认

  纳什在卡里基理工学院——如今的卡内基大学——就学的时候,一位教授将纳什称为高斯第二,以此来形容这个学生的数学才能。纳什来到卡内基理工学院是为了成为一个工程师,但最后他却在这所学校成为了一个数学家。

  1948年,纳什从数学系毕业,并得到了去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歇根深造的机会。最后,凭着推荐信中一句“这个学生是个天才”,纳什来到了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的环境非常适合纳什。在这样一个鼓励思考和异想天开被认为是天才的象征的环境中,纳什的精神开始了自由的舞蹈。

  厄运:疾病来临

  就在纳什30岁,即将成为麻省理工学院高级教授的时候,他的脑子出现了可怕的问题。一天早晨,纳什拿着一份《纽约时报》走进办公室,对着空气说,报纸头版左边的文章里包含着一条来自另一个星球的数字信息,只有他能破解。

  纳什的病情反反复复。妻子艾丽西亚试尽了各种方法,而纳什也在深爱他的妻子的鼓励下,顽强地与疾病做斗争。这位天才生命的后来几十年就在医院、医药、孤独和数学研究中度过。即使是处于病魔的重压之下,纳什仍然被他那令人兴奋的数学理论所驱使着。在这段艰难的时期,纳什的名字开始频频出现于各个地方:关于经济和生物演变的论文,科学政治理论和数学发现,硕果累累。绝对是通过意志的力量,他才一如既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并于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汪庆红 吴华)

  ■小资料——亦癫亦狂说纳什

  《美丽心灵》描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示了神秘的数学世界和精神错乱的悲剧。——辛格《纽约时报书评》

  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1928.6.13)1994年如愿以偿,因对博弈论的研究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58年纳什曾特别想获得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兹奖,但当年的奖项颁给了搞突变论的托姆和搞代数的罗斯。但1958年是纳什有可能获得该奖的最后机会了。

  纳什是普林斯顿有名的数学天才,却在风华正茂、创造力最佳之际患精神分裂症,在随后的30年中几乎成为一个废人,但他最后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1995年普林斯顿大学打算向他支付3万美元,出版他的选集,纳什没有同意。他的想法是,自己还没有失去创造力,将来可以并且一定能够出版选集,那时还可以收入康复后的数学创造论文。就是这样一位数学奇才,在诺贝尔奖揭晓之际讲了三件事,一般人想不到的三件事:1.他希望得奖能够改变自己的信用评级;2.他更希望自己能够独享诺贝尔奖,因为他太需要那笔钱,他要为自己的住房支付欠款;3.他认为自己的博弈论研究是与超弦理论类似的高度智力课题,其实用性也许是次要的或者可疑的。

  纳什有超凡的智力,也有不那么光彩的一面,除了患病外,他为了获得美国数学学会每5年颁发一次的博谢奖,曾“耍”了瑞典的数学刊物《数学学报》。情况是这样的:1958年春纳什将论文寄给《数学学报》,要求快速审稿(赫尔曼德任审稿人,审了两个月,验证了全部定理),当编辑部发出采纳通知后,他却撤回了论文,后来该论文出现在《美国数学杂志》秋季号上。人们的解释为:1.纳什可能希望将论文发表在美国的这家杂志上,因为只有刊在美国刊物上的论文才有资格参加博谢奖评选;2.纳什可能一稿两投,而这是不允许的;3.另一种可能是,纳什只想从《数学学报》那里得到一份采纳通知书,以便拿它催促《美国数学杂志》尽快发表他的论文。还有一种可能是纳什先将论文投到《数学学报》,当得知这将不能参加博谢奖的评选后,宁愿被骂,也不愿意失去评选资格,于是撤回论文改投美国的杂志。

  此外,纳什还搞过恶作剧“坏”过人工智能大师麦卡锡,只因为他与沙普利关系好,而这激起了纳什的妒忌。有一次纳什替麦卡锡向费城的一家服装店下了一大笔订单,而麦卡锡根本不知道。当麦卡锡要求商家寄回原始订单时发现,笔迹显然是纳什的。纳什也马上承认了。

  主要根据娜萨(Sylvia Nasar,纽约时报的经济记者)的传记《普林斯顿的幽灵:纳什传》(A Beautiful Mind: Schizophreniaand Recovery in the Life of a Nobel Laureate,1998)拍摄的同名影片(也译作《壮美人生》或者《美丽心灵》)最近引起很大反响,好消息不断。此影片已获得奥斯卡4项大奖。此前,此片已经获得第五十九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编剧四个奖项。本片由著名导演霍华德(Ron Howard)执导,Russell Crowe主演纳什,Jfer Connelly主演纳什的妻子艾利西亚(Alicia),EdHarris主演William Parcher(一名政府官员)。据悉,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制片公司还特别聘请了数学家拜尔担任影片的数学顾问。纳什本人观看影片后,对有关数学内容的展现表示相当的满意。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org.cn/chinese/TEC-c/187745.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3-05
haoooooooooooo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