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的赏析,第二句重读什么字

如题所述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赏析《春望》是杜甫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想望寄居州的妻小而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唐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了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州(今陕西省富县)的羌村,只身去灵武投奔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给带到长安.由于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可是却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里.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了许多有关沦陷区见闻的诗篇,如《哀王孙》《哀江头》《悲陈陶》《悲青坂》以及《春望》等. 《春望》全诗八句.前四句写目睹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想亲人愁苦,充溢离情.全诗写得字字含恨,句句怀痛,沉着蕴藉,自然深挚.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即触题,言明春望所见.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而山河依旧.虽然江山未改,可是景象大异:乱草遍地,林木森森.诗的起句如飙风骤起,山洪暴发.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迂叟诗话》)这确是一种简言蕴意的写法,只写山河之上草木蔓生,可见劫后的荒凉萧索.长安原是豪华繁盛之都,如今只见草木了.往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只见她们“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丽人行》)现在,王公大臣、贵妃宠姬的冶游欢乐不见了,连市井庶民、耕夫樵子的辛勤劳作也不见了,再没有那游人如蚁、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人声如沸、货物如流的闹市,只见细柳新蒲依然绿,昔日宫殿锁千门.诗人将丰富的意思寓于一个“深”字中.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写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唐五言多对起”,此联对仗工巧,圆润自然,且耐人寻味.“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一般地说多见断壁残垣、碎砖乱瓦,可是以富有生意的“城春”与之对举,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诗意翻跌,出人意表;“城春”之后缀以“草木深”,文意直顺,合于实情.可是“山河在”是实写实意,而“草木深”却是实写虚意.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而且“城春”的“城”就是“国破”的“国”,只是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但是经诗人吟咏出来的诗句,辄能拨人心弦,引人遐想.因此明代胡震亨极赞此句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唐音癸》卷九)此起句确为全诗冠冕,不愧为神来境诣之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为继“城春草木深”的具体描绘,由泛览满城草木,到收为花、鸟的特写镜头.对这两句的理解,过去诗评家就有分歧,焦点在于“溅泪”“惊心”的是花、鸟还是人.《迂叟诗话》:“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恐,则时可知矣.”(《诗人玉屑》卷六)他认为这句是写诗人的泣和惊.清人施补华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律句中加一倍写法.”(《清诗话?岘佣说诗》)对此,今人周振甫解释说:“加一倍写法有强调作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写对国事的悲痛.花鸟本是令人喜爱的,诗人对着花鸟还是悲痛,这就更突出悲痛的深切,是加一倍写法.”(《诗词例话》第126页)这一解释也是讲成诗人的泣与惊,实际上与《诗人玉屑》上的说法相同. 我们认为施补华的“加一倍写法”,是说花溅泪,鸟惊心,无情花鸟尚且如此,有情的人岂不更甚,这就加一倍表情了.说花鸟泣和惊,这是拟人化的手法.这在古代诗词中是屡见不鲜的.本来“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庾信《小园赋》)现在却说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就更为生动感人了.花何事而溅泪,鸟何情而惊心?诗人为之注明,是因了“感时”和“恨别”而动情.其实是诗人自己感时恨别,看到花上露珠晶莹,就好像花也泪凝眼角,听到飞鸟啭鸣,也好似鸟在惊啼.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视物,则物亦生情.以物之情写人之情,则委婉曲折,又深沉真挚.同时,这两句也是“互文见意”,花感时也恨别,鸟恨别也感时,都是两种感情兼而有之. 诗的这前四句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浑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书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见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个月来战乱不已,整个春季都在动乱之中.据史籍记载,这年一月,安庆绪将尹子奇寇睢阳,张巡败之;二月,李光弼与安庆绪战于太原,败之;郭子仪与安庆绪战于潼关,败之;三月,尹子奇又引兵寇睢阳,安守忠引兵寇河东.真是干戈不止,烽火不息.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在兵荒马乱之中得到一封家信,报告家小安全,诗人自然欣喜万分.家书的可贵,就在于它是载着深情冒着烽火而来的,由此也触动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 诗人珍视“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他在长安常常盼望王师平定中原.如《悲陈陶》的结句是“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哀江头》的结句为“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都写了向北遥望,如今春望之时,感时恨别,自然既盼家人也盼官军了.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尾联以诗人望后的情态作结,显示了诗人的愁苦之心.这两句的意思是: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古时男子束发,用簪来束发连冠,故有此说.杜甫写这首诗时是46岁.一般地说,还在壮年时期,不会白发.可是因为艰难愁苦的生活使诗人早衰,也可能是属于“有情知望乡,谁能不变.”(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因了思念而使浓密的黑发变白了,这叫做“白发镊不尽,只缘根在愁肠中”.杜甫这时确实白了头发,他在这一年秋天写的《北征》中也说“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头发完全花白了.他自己也感到衰老了,在《哀江头》中自叙“少陵野老吞声哭”,已自称为乡野老人了.白发本来就很短了,所以说“搔更短”,短到“浑欲不胜簪”的地步.“搔”首是愁苦难解时的动作,发短则是愁苦程度的标志.由此可见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想远方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这怎不叫人怆然泪下! 这首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家人,盼望官军,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是杜甫擅长的表现方法.如大历二年秋写的《登高》,前面叙登高所见,最后也是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的形象收束;大历三年冬写的《登岳阳楼》,前面述登楼所见,最后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压轴.这样由所望到望者,使景和情更为统一,主题得以深化. 《春望》全诗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谨严而不板滞,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确为难得之佳作,无怪乎时隔一千二百余年仍然脍炙人口 . 杜甫简介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第二句应该重读“深”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