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刘慈欣小说《全频带阻塞干扰》将改编电影?

网络报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电影已经通过了备案,将由北京聚合影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拍摄,编剧为易常春。你怎么看?

我的观点和大伙差不多,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全频带阻塞干扰》已经是一部披着科幻皮的怀旧作品了。
1999年南斯拉夫人民用人盾保卫布兰科夫大桥的镜头,西方人看了也就凑一热闹,顶多去反战游行上cos一下,泛滥一下无处盛放的同情心。可当年不少中国观众看了却真打算在下一场战争中这样干。
那时军迷讨论的尽是些大概只有神剧上才会有的情节:渔船架导弹、歼7狼群掩护苏27、朝金门马祖填海……
田宫公司大概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它的“Diomars-Nero”怎么在中国变成了“科索沃战车”?
随着一艘艘中华神盾舰的下水、瓦良格重生、歼20横空出世……那个年代已经悄然远去了,但我还是希望,这部电影不仅仅被当作商业战争片来制作,更能被当成历史片来制作。21世纪的中国电影史,不应只给后人留下一片熙攘暖风,更应该表现出我们面对危机时的悲壮与坚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2
在《全频带阻塞干扰》的剧情设定中,虽然出现了“万年炎帝”号太空组合体的概念,但更多的是“钢铁洪流”、J-10 VS F22,以及贯穿全文的信息战和阵地战等常规作战模式。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和战争模式来看,《全频带阻塞干扰》蕴含的科技性元素并不多,战争相关的描述也并不超前。所以,《全频带阻塞干扰》如果要改编成电影的话,就必须进行深度改编,不然就很容易变成一场红军、蓝军之间的联合军演。01《全频带阻塞干扰》的故事设定,直接忽略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战略威慑,以及远洋、制空权的争夺阶段,而是直接把战火引入了内陆。在失去海洋和制空权以后,以目前的战争理念来说,几乎很难再发生集团型的大规模阵地战。也就是说,《全频带阻塞干扰》在进行影视化改编时,很可能会增加空战或海战对抗的戏份,进入陆地战争后,则以小规模的特种作战为主。这样的话,就可以引入无人机群、外骨骼辅助系统等科幻性更强的元素。自己喜欢就好
第2个回答  2020-11-12
首先恭喜咩大佬又迈进了一步。

说几个个人非常期待的点吧:

1、编剧是我的三体系列的主编剧,不至于出现外行的情况

2、目前过审的版本是中国版本,真太空战狼石锤(滑稽)

3、全频带最适合改编,也最适合当下改编成电影,看过都懂

没想到这个问题火了,看来中国科幻迷是不少的。确实是这样,几个高赞回答已经把全频带中最感人至深、触动人心的片段以及其象征的时代精神阐述清楚了,我就不再赘述了(可惜,丢掉了一个畅答的机会)。

我目前的态度还是谨慎乐观的。因为你们一直喷的“上海堡垒出品人”易常春……

他应该不是决定电影质量的要素……
第3个回答  2020-11-12
《全频带阻塞干扰》写得好,不是因为科幻点子好,军事细节好,或者其他什么好,是因为刘慈欣深刻把握着一个时代里的精神。

深刻把握着这个文明的精神。

我知道制片方会考虑新时代的要求,把剧情改为对抗外星人或者什么恐怖势力,会有牺牲的情节,会有煽情——但那不是《全频带阻塞干扰》!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它深刻的时代背景,这本书代表的不是一个科幻,而是一个时代的不屈和抗争。只有在一个特定时代的基础上,它才有能够打动大多数中国读者的特殊效果。受写作时代的局限,90年代充斥地摊的军事杂志让文章中的军事场景在现在看来有点不太现实。比如陆军2000式坦克(大刘脑补的中国新型坦克)单挑艾布拉姆斯和勒克莱尔;比如歼10(大刘拼劲脑力估计也就脑补到10了,毕竟写文章的时代还是七爷和八爷)单挑F22;在比如小鹰号骑脸而我国无力反抗;再比如一个高效运转的北约甚至能成建制的把联合国军投放到中国领土并高效协同作战。。

如果要拍,背景设定需要下大功夫修改。
第4个回答  2020-11-12
有的小说本身就是配合电影作品的衍生品、补充元素;而大多数小说都是先于电影作品的独立作品。前者作为对影视作品的补充,可以充实影视作品的世界观、完善角色的塑造,或是满足粉丝对角色前世今生的好奇心。下面着重陈述我对后者的一些思考。小说的题材广泛、写法也多种多样,有时候一部小说精彩与否,故事情节仅仅是一部分,作者的文笔、叙述故事的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就有一部分小说不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有的则近乎剧本一般适合被改编成作品。其次,影视作品作为一次再创造,是浓缩了导演、编剧甚至包括演员在内的诸多参与者的创造过程。艺术的美妙之处就在于瞬间迸发的灵感和不可复制的遗憾之美。暂且把莎士比亚的戏剧归入小说范畴,无数后人在无数个剧院里演绎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重复着剧中的台词,但这重复里,是有着无止尽的不同的,演一个角色一辈子的演员,也会在不断的重复中升华出对角色的个人理解、并付诸后续表演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