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讲的“上善若水”应该怎么理解?

如题所述

感谢邀请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又称《道德经》)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李耳)认为做人最好的品质就像水那样,水具有滋润万物的不变本性,与万物毫无冲突;水有宽广的胸怀,甘居人们所厌恶的卑下、垢浊的地方,因此,水的品质接近于“道”了。安居以在地面为善,心以安于低处为善,与人相处以仁的态度为善,言谈以守信为善,为政以清平为善,做事以力量而行为善,行动以合乎时宜为善。正因为什么也不争,所以也就不会有什么过失。

在自然界的万物之中,老子最推崇水,他认为水德与道相近。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化身,因为他的言行类于水。

水稀而软,无色透明,一句话,水性温柔。相比光线的直来直往,水比光更贴心。一个人站在阳光下会形成一个影子,而一个人在水里是充满了温柔的呵护。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特别是精神生活更是必需的。

老子提倡“阴柔”,便是取象于水。水是阴柔的,可以聚集巨大的能量。洪水也是阴柔的,但它同时也是很阳刚的。

老子讲“上善若水”,则是告诫老实人要学会圆融如水的品质,如水一样可以随意变形,不受环境或外力的破原因而受到损伤。在面对一些事时,刚正的人往往容易因为自己的坚持而得罪别人,而圆融的人,因为能够看透对方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所以更能适应社会,得到他人的支持和认可。

生活中,做到“上善若水”不仅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更是一门高深的修养。追求恰到好处、适可而止,是为人处世的圆融之道,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哲学观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8
“上”解释为“最”,“善”形容词作名词,解释为“美德”。
意思就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
老子以“水”的形态类比“道”的哲理,学习水那样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不争,无为,最善。
第2个回答  2020-12-08
这其实是在提醒君子之人,做人做事一定要像水一般学会圆润,因时因地进行改变,而不是一味坚持自己的原则,太过刚硬。
第3个回答  2020-12-08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指最高级别的善就是像水那样。水可以造福万物,滋润万物,却从不去争高下。在万物中,老子最推崇水,认为水的德与道是相近。我们做人也要像水那样,去造福而不求回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