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题所述

1.多跟孩子说话
  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孩子学习语言的基础是模仿,因此,父母首先要多跟孩子说话,让他们熟悉语言,才能让孩子对语言保持高度的敏感,这是锻炼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最初级的步骤。
  2.一定要让孩子有话可说
  尽量寻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来和孩子探讨,不要脱离孩子的认知范围,孩子才能“说”出来。曾经有个刚参加下作的初中教师,在上第一堂作文课时,出了《假如我当经理》这个题目让同学们写,结果孩子们写的没有一篇令人满意的。孩子们对“经理。这个角色没有—,点感性认识,怎么能写好文章呢?不但孩子们,就连老师自己也不知道这个“经理”应该怎么当。由此可见,让孩子学会口语表达,就一定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感到有话可说,让孩子的思维充分地活跃起来,因为语言总是跟着思维在运转。
  3.让孩子们多观察,多讨论
  多观察各种事物,可以使孩子扩大眼界,增长知识,说话有内容。在孩子观察时,要引导他们看清楚对象,同时用语言给予指导。如告诉他们事务的名称和特征,性质,用途及与人们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教给他们一些新的词汇,教他们正确的发音,还可以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议论。这样就会很自然地锻炼孩户的口语能力。
  4.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意愿
  当孩子提出了对一件事情的理解的时候,不管孩子的想法正确与否,结果怎样,家长都不要抹杀孩子的积极性,因为这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意愿,重要的是让他“说出来”,而不要在乎他说得“对不对”。
  5.让孩子多讲,多练
  语言是在实践过程中发展的。培养孩子的口语能力,必须让他们多讲多练。这里所说的多练,主要是指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讲述自己的见闻,包括复述听过的故事、讲述图书的内容,编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同别人交谈等。应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认识、掌握的词汇和语法,创造性地组织语言。
  总而言之,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是需要家长去着意培养的。孩子拥有了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在社交中会得心应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7-15
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幼儿期语言的训练值得重视,幼儿园语言教育工作刻不容缓。我们知道,词汇量的多少是直接影响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作为幼教第一线的工作者,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幼儿积累和丰富词汇。然而,在语言教学中,如何丰富幼儿的词汇 呢?怎样使幼儿的语言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呢?作为班主任,我一直都坚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积极与配班老师达成共识,同心协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几年的幼教工作实践中,我认为语言教育应从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用爱心创设温馨快乐的谈话氛围 刚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此时的孩子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导致有些幼儿变得“沉默寡言”。这时教师应善于发现,将他们安置在自己的身边,亲近他们,抚爱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谈话氛围,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跟他们交谈,使幼儿在感情上得到满足,陌生感、胆怯情绪就会逐渐消失,对老师、同伴发生兴趣,同时也就产生了说话的愿望。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使幼儿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 二、在日常谈话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是发展幼儿口语的重要途径,通过谈话可以了解幼儿发音正确与否、词汇的掌握情况、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程度,同时也可以通过谈话纠正幼儿的语言错误,发展幼儿的口语。 1、教师通过与单独或少数幼儿谈话,发展其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与单个幼儿或少数幼儿谈话中,可以比较具体地掌握每个幼儿的口语发展水平,增加指导幼儿练习说话的机会,及时发现幼儿口语中的错误并给予纠正。以下谈谈在个别谈话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1)幼儿发音不清晰,发单音节多于多音节。 幼儿虽然已有3-4岁,但仍有个别幼儿口语发展较慢,出现发音不清晰或只发一个单词句。如我班的李洋洋、李双双小朋友,发音含糊不清,对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常说“不”、“打”。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指导幼儿慢慢地从发单音节的词发展到发多音节的词并放慢讲话的速度,要求幼儿将事情的大意用一句话讲清楚。 (2)代词使用混乱。 代词的使用对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相对较抽象和困难,他们较分不清“你”、“我”、“他”的关系。如:我班的张苗苗小朋友在开学初哭着要找妈妈,可他却说:“我要找你妈妈啦!”针对他的这种情况,我们单独与他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拿出各自喜欢的东西吸引他的注意力,指导苗苗学说短句:“这是我的***。”“那是你的***。”“这是他的***。”从而让他分清了三个代词分别所代表的对象。 (3) 语句不完整,语序颠倒。 语句不完整、语序颠倒是幼儿较常出现的一种语病。而语言又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 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着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由于3-4岁的幼儿思维能力较差,以致出现语言构思不严谨、逻辑性差、语言表达不正确等现象。如有的幼儿对我说:“我有新笔,妈妈买的,昨天。”这就是幼儿因上述原因出现的现象。根据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教幼儿学习说话时应先想好,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顺序来讲述一件事情,慢慢地幼儿会讲较短的一句完整的话了。 2、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在幼儿园中,同伴之间的交流是幼儿发展口语的另一主要的途径。在同伴当中幼儿说话不受任何的限制,氛围更为轻松,一些口语发展得比较好的幼儿还将在其中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喜好模仿,当同伴说出一个较好听的词时,他们就会跟着模仿或纠正同伴的错误发音及病句。教师可借此机会倾听幼儿的交谈,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发音或病句,促进幼儿口语的发展。 三、家庭中的日常谈话对幼儿口语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环境,同时,日常生活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着丰富词汇、发展口语很多的有利条件。家长应善于抓住对幼儿进行语言培养的时机:在教幼儿穿衣服时,教幼儿正确叫出各种衣服的名称;在盥洗时,教幼儿说出盥洗用具、盥洗动作、面部或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带幼儿外出时,主动与幼儿交谈,向幼儿介绍所见到的能理解的事物,同时丰富有关词句。在家庭中的日常谈话中,家长最容易发现幼儿口语中的问题,如发音不准、用词不当、口吃或语病等。发现以上任何问题都能通过示范及时纠正,要发展幼儿的口语就事半功倍了。 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的幼儿教师去一步步地指导和引领,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途径,为孩子们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表达、交流、争论,满足幼儿“说”的愿望,这样,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2个回答  2016-07-15
建议不管幼儿能不能听懂,父母都要坚持每天2-3个小时陪伴宝宝,给他们讲故事(建议国外一些绘本故事,翻译用词很适合宝宝)。长期坚持,宝宝在语言方面发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家宝宝1岁8个月才开口叫爸爸,到3岁已经可以背诵40首唐诗宋词,看见她好奇的事务就可以用她理解的诗句说出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