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国 日本 俄国的近代化道路

如题所述

洋务运动一一中国现代化的曙光

中国现代化这一阶段,是由相互联系的三个运动组成:洋务运动 (1860-1894),维新运动(1895-1898)和立宪运动(1901-1911)。三个运动波澜壮阔,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

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在外国列强大炮的轰击下,长期实行严厉的海禁、完全闭关锁国的古老的中国被迫敞开了大门,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种种特权在中国办起了现代商业、金融、交通、电讯、工厂和矿山,西方列强的“奇技淫巧”使中国人认识到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急剧变化。林则 徐、魏源等是这一时期先进中国人的代表。林则徐组织翻译的英国人慕瑞所著的《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专 著。而魏源随后编辑的《海国图志》,其中概括出的“师 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成为兴办洋务的思想基础。

外国资本主义因素的渗透剌激了中国固有的资本主义萌芽,加速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分解,兴办工厂、矿山等现代企业又直接为中国现代工业的起步提供了模仿样板。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而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所以机器生产的采用就是现代化最初标志。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借助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就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洋务运动先以“求强”为目的,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又以“求富”为目标,大力兴办了民用企业;最后以“海防”为重点,建立了颇为壮观的北洋海军。

把中国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如果说洋务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那么中国的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算很晚。现代化始于 18 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工业革命,而日本现代化伐始于1866年明治维新,比中国还晚了6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是1860年,德国的统一是1862年,这些国家也大体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百年后开始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与中国属于同一时期。此时,中国主权地位没有受到根本挑战,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还只限于自由贸易方面,中国开始现代化步伐是有成功的可能的。但是,从1860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89年的时间里,中国现代化步伐步履艰难,国力严重衰退,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一降再降,一直是西方列强欺侮的对象,原因究竟何在呢,从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可以寻找到衰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要“借法与外洋”。这一理论基础隐含的前提是,中国的文武制度远远高于西方,只是器技不如人,因此,强调的以中国封建纲常为根本,以西方的“坚船利炮”为功用。洋务运动的明确目标是引进西方技术,以求“御辱自强”,借助西方技艺寻求抵御西方的富强之术。这一点鲜明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起步的性质,是一种防御型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出于防御西方列强侵略的直接现实需要而被迫发动的。但这种防御型的现代化,由于一开始就没有触及到自身制度的改革,虽有西化其表,但内在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由于中国传统社会自身的衰落,这种衰落应当看作是整体性的,最主要表现是政治腐败,思想专制,已经失去了自我更新的代谢能力和活力机制。面对社会各阶层不断提出的变革要求和外部世界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强烈冲击,被迫实行了有限制的现代化,采取政府可以接受并可以为政府所控制的方式,这种现代化仅仅局限于一些经济和技术领域,有时也可能涉 及到政府的一些行政领域,判别标准是,是否对维持现存的社会制度产生负面影响。但由于这种“有限制的现代化”没有触及封建专制的基础,而中国社会的整体衰落正是表现在封建专制的基础已经溃烂,因而即使有华丽的现代化外表,也难以阻止整个社会的衰败。

当然这并不应否认一些先行者在这一期间对现代化所进行的种种探索。曾国藩、李鸿章是这一期间的代表人物。仅以出国留学为例,中国人长期以世界中心为居,世界其它地方皆属“蛮夷”,要到这些“蛮夷”去留学简直是本末倒置。而长期与洋人打交道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则深知西方科技知识对于改造落后中国之必要,因而上奏朝廷鼓励留学。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 年8月,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生走出国门。自此以后,出国留学形成热潮。而这种留学教育对于改变封建中国因循守旧的现状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使中国人真切感受到外部世界急剧变化和现代科技革命的巨大作用。

但先行者对现代化所进行的种种探索,并不能改变中国整体性衰退。最典型的莫过于发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海战”前,北洋海军的舰艇 规模和武器装备在世界上已经排到第6位,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成果,表面上看已是轰轰烈烈,十分壮观,北洋海军就是典型一例。但号称世界 第6的北洋海军,由于只有华丽外表,内在的东西却在继续腐烂,与亚洲新兴国家——日本交手,仅仅一个黄海海战,中国北洋海军就全军覆没,清朝外交大臣李鸿章不得不亲赴日本的马关,签下了令国人蒙受耻辱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除了赔偿2亿两白银外,还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这对中国确实是奇耻大辱,不仅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觉醒的契机:洋务运动以来,中国一直在向西方学习,但中国却没有因此强盛起来,而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小学生的近邻日本,只是近20多年实现明治维新,就打败了千年老大的中华帝国,并割地赔款,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要强盛,必须变法图强。在此之后的维新运动,先是公车上书,后是在光绪皇帝支持下实行维新变法。 1898 年6月1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维新派所进行的103天戊戌变法应看作先进的中国人试图通过变法促使中国强盛所做的努力。戊戌变法推出了一个空前规模的对现行皇朝体制进行大幅改革方案。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编练新军。文化上,废除八股,变革科举,兴办新式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改革方案,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但戊戌变法由于涉及到皇权基础,涉及到王朝内部权力斗争,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这一运动的影响却相当广泛和深远,成为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思想启蒙运动。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已经不能再按照原有的统治模式运行了,不变法整个大清王朝就要瓦解了。

20世纪的第一个年头,即 1901年1月29日,曾经残酷镇压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流亡在西安的途中,发布了进行变法的上谕,开始了史称“新政”的变法,也是为期十年立宪运动(1901-1911)的开始。新政改革,可看作是清政府为挽救己濒临绝境的腐败王朝所做的最后努力,也可看作是中国现代化的世纪挽歌。

新政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实行军事改革,筹饷练兵,兴办军 事学堂;改革教育和科举制度等。这些内容,在一些方面已超出维新变法时提出的内容。特别是教育改革,1905年,清朝废除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新式学堂,并派大臣出国考察,鼓励学生出洋留学, 成为对20世纪进程有着重大影响、深刻而持久的一项改革。仅以教育改革为例,鼓励出洋和建立新式学堂,造 就了一代新型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这批新式人才的出现,不仅没有维护原有秩序,而是成为古老的旧制度的掘墓人。除此之外,清朝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 大纲》,开始西方立宪的最初尝试,为以后的革命党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提供了思想武器。新政的实行,本意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新政的实行,却释放出社会变革的巨大能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灭亡。

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这不是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从形式上看,康、梁等人领导的戊戌变法与清朝自上而下推行的立宪运动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改革运动。然而,1901年开始的立宪运动,却是清王朝在内外压力下不自觉地充当了维新运动遗嘱的执行人,与康、梁等人的维新运动具有不可分割的历史连续性。

长达 10 年的立宪运动,促进了中国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它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次比较系 统的成功尝试。可以说,如果没有19 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就没有以后的维新运动,也就没有后来的10 年新政。从实际效果看,历时10年的立宪运动,远比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更广泛、深刻。历史就是这样奇怪,不论慈禧太后最初的本意是什么,20世纪最初10年的新政,却作为影响20世纪重要历史事件而载人史册,并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慈禧太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新政改革,不仅没有达到挽救满清王朝的目的,恰恰相反,反而加速了满清王朝的崩溃,而中国的现代化正是在新政的实施过程中,虽然缓慢但却一步步地向前推进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13
人工了颇irgieitrbirjijgutidu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