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赏析!!!

如题所述

拆散七宝楼台
——多角度赏析沈从文之《边城》

摘要: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影响极大的作家。他在《边城》中用诗意的语言展示了湘西神奇、优美、自然、和谐的山光水色和异样的民俗风情,同时《边城》中也集聚了沈从文的美学思想,包含着沈从文的对人性美的一种追求,因此也更能说明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意境美 抒情性 古朴简约 活泼生动 心理描写

沈从文的《边城》无不透着一种美好、宁静、纯朴的气息,有着桃花源牧歌式的纯美生活图景。他把自己主观的情感用客观景物具体地表达出来,从而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在看沈从文的《边城》时,我总会流露出对生活在湘西的那群可爱的人民的倾慕,因为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了《边城》景物、人物身上,所以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景物、人物不在是死的、静的,而是活跃的、跳动的,是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律动的生命之歌,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沈从文在小说中追求一种意境美。
沈从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来达到营造美好意境的目的。记得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情景想和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①因而,沈从文在作品中描写的就是本身富有牧歌因素的爱情,而不是“一摊血一把眼泪”,他喜欢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的痛苦。而且,在描写这类题材时,他又从“人与自然的契合”的泛神论思想出发,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法去抒写自然美。如《边城》对酉水岸边的吊脚楼,茶峒的码头、绳渡,碧溪的竹篁、白塔等都作了细致的描绘,精心地勾画出了一幅湘西风景图;对湘西乡下的婚礼嫁娶、端午节的赛龙舟、捉鸭子、吃粽子,求亲方式等都作了一番介绍,细心地描绘了一幅湘西的风俗画。加上沈从文在描写时又喜欢用一种温柔的笔调出之,这就创造出了独特的审美意境,酿就了他的小说的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但是这种牧歌情调是对应于理想的人生形式的,在现实社会中这种朴素的人性美正在日渐泯灭,因此在歌唱这些牧歌的同时,又渗进了一丝沉郁、一缕隐痛,致使其温柔平和的牧歌中又混合着一层淡淡的哀愁与悲伤。
意境是虚实结合,生于象外的产物,蕴含着令人咀嚼不进的韵味,可让读者通过意象去领略作者更深层的情思意蕴。对此宗白华有过这样的阐述:“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管的生命情调与的管得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以直观感想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②是的,沈从文追求意境美不是简单的想再现湘西的美,让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当然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他说的“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沈从文注意塑造美丽如人间仙境的世外桃源,创造一支理想化的田园牧歌。也因此作者以诗情洋溢的语言和灵气飘逸的画面勾勒出了这一新奇独特的“边城”。
其次,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
沈从文非常重视创作主体的情绪对于创作的作用,认为“真正搞文学的人都必须懂得‘五官并用’不是一句空话”,作家应“习惯于情绪体操”③沈从文的小说常常直截地把主体情绪投注到人象和物象之中,使之带上鲜明的情绪色彩;或者借助于记“梦”和象征曲折地表达主体的情感评价,酿造浓郁的抒情性。《边城》中的人物和环境都作了理想化的处理,可以看出沈从文主管理想的张扬,突出了小说的抒情性。为了强化抒情性,记“梦”之外,沈从文小说还善用象征。
《边城》是一篇小说,但它更是一首表现人性“美”与“善”的抒情诗。沈从文执意要把《边城》写成“纯粹的诗”,主要是出于“怀旧”的主观诗情并要把它凝结成“诗”。茶峒边城的美丽风光是一首赞美湘西、赞美大自然的诗;
老船夫为翠翠挑夫婿而犯糊涂是一首感人的亲情诗;翠翠对傩送发自内心的爱慕之情是一首朦胧的爱情诗……而沈从文的《边城》便是由这一首首美丽动人的诗组成,构成了一首具有浓郁抒情性的“纯粹的诗”。
《边城》结构寓严谨于疏放,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于翠翠作为经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作为纬线,生动变化的波澜,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同时,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作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自家女婿而生出事端为暗线。这样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小说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地统一了起来。而这些经纬交织,波澜起伏的情节莫不是以抒情为主导,莫不是为了重新燃起年青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力,重造民族品德服务的。
翠翠这个形象的塑造倾注了沈从文的“爱”与“美”的理想,而翠翠本身就是爱的结晶。她的出生具有传奇性,时她的母亲与茶峒的一位军人相爱的结晶,她来到人间,便是天使,便是爱的精灵。茶峒的青山绿水赋予了她明如水晶般的眸子,也养育了她“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的机灵性格。
翠翠身上的“爱”与“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翠翠对傩送的爱单纯、自然、真挚、不含任何的杂质,只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对异性的爱慕,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单纯。在小镇看龙川比赛时初遇傩送,并没有太大的感觉,直到二佬派人送她回到家,才知道自己见的人是船总顺顺家的二佬,这时她的爱情种子便在朦朦胧胧中萌芽;两年后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进城看龙船,再遇傩送,则表现出对爱情的自觉、自衿与自尊;而在天保死、傩送走、爷爷死后,翠翠仿佛忽然“长大成人”。她勇敢地接受不幸的命运并默默地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里翠翠的“爱”与“美”则更显得灿烂与炫目。小说的结尾处,再碧溪白塔下绿水旁边翠翠伫立凝望的身影,显得那么的落寞,那么的孤寂,但同时又显得那么的伟大。
三、古朴简约又活泼生动的语言风格。
沈从文的小说语言具有独特的风貌,“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少夸饰,不铺张,单纯而又厚实,朴讷却又传神”④。他的小说很少用“的”“了”等虚词,既有浅近文言的简约凝练,又有口语的生动活泼。沈从文自己也说“创作室讲究‘文字组织的美丽’”,也因此沈从文被称为“文字的魔术师”。
咋看之下,沈从文的文字不华丽好似没什么特点,但若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他的文字充满着温柔与温馨,读后如沐春风。他的文字不华丽,但清幽淡雅,在清新淡远之下,又融入了一丝淡淡的惆怅、淡淡的忧伤。沈从文写得都是别人不曾涉及到的湘西,所以在古朴之中又见神秘。
沈从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简单的几笔就可勾勒活泼俏皮的翠翠、憨厚质朴的老船夫、豪爽慷慨的顺顺……别看这简单的几笔,这可是得有身后的功力的。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力,那塑造的人物就会简单、单调、不丰满,可沈从文笔下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由此可见沈从文深厚的语言功底。
《边城》描写翠翠的一段文字:“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也不动气……”这里的翠翠是那么的清澈,那么的靓丽,短短的几个字就清晰的塑造了大山养育下天真活泼,不知愁的天真少女形象,传神灵动地表现了翠翠的优美、健康。
再者,沈从文的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沈从文在目击了现代文明对宗法制农村的冲击,农村社会体系的坍塌,人们伦理道德的丧失,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沈从文心情沉痛、隐忧。因此沈从文带着对童年的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用牧歌式的笔调,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其清新、质朴的文风融入到30年代的文学,也使他的小说带有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总体上来说,《边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展现他对人性美进行了探讨,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也为我们了解湘西人的热忱,民风的淳朴,了解另外的一种健全的人生形式打开了一扇窗,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留下的还有诱惑的现代都市下对心灵的慰藉,可让我们稍稍缓解心灵上的沉痛与隐忧。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感谢他用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们留下的最后一支牧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09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中一部极富诗意、极美的抒情中篇,是他对极推崇的屠格涅夫“揉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的创作方法的成功尝试,也就是常被人们认为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
  《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二、风情美
  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在划船比赛中,胜利的队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银牌,在边城之外,总会有人计较谁会得到它,但是在边城人看来,银牌不拘缠到船上哪一个人的头上,都显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荣。在边城,没有争名夺利。
  “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施蛰存如是说。
  三、人性美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在《边城》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6-09
这些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