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飞来石属于平衡状态吗

黄山飞来石属于平衡状态吗

黄山飞来石属于平衡状态。理由如下:

1、飞来石 又名飞来峰,位于光明顶和排云亭的中间,是黄山的地标之一。因似从天外飞落崖上一般,故名“飞来石”。位于黄山景区光明顶西北方1公里。天海平天矼的西端,海拔1730米处,呈近长方柱体耸立在峰头基岩平台之上,宽7米,厚1.5-2.5米,高15米,花岗岩的平均密度为2.59×103kg/m3,其重量约为544吨。经实地测量,巨石下面的基岩平台长12-15米,宽8-10米.上下二石岩石成分完全相同,其间有明显的缝隙,接触面积却很小,不足2平米,看上去摇摇欲坠向西海大峡谷倾斜度大于比萨斜塔的5.5度却始终屹立不倒,有着“风吹云动我不动”的沉稳淡定,从南向北侧面观看,它上尖下圆,形似一颗巨桃,人称为“仙桃石”或“仙桃峰”,根基非常平稳。

2、黄山以花岗岩为主体,黄山“飞来石”的成分和山体整体相同.所以此处的飞来石是本地的,并不是外来的。飞来石是花岗岩山体,花岗岩是岩浆活动形成的侵入岩.形成了花岗岩后,先是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再地壳上升,出露地表,后在外力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现在的景观,经过地质风化作用行成造型独特的的景观,经亿万年不变。

3、黄山经历了数亿年沧海桑田的变迁,山体主要由节理特别发育的花岗岩组成,这为岩石的风化、水流的侵蚀和岩体的崩塌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花岗岩再硬,总还有裂隙,而黄山多雨,雨水渗透在裂隙缝中,如果结冰,体积膨胀会产生很大张力,使岩石分裂破碎,风化成为石柱错列的形态.黄山南部节理稀疏,经长期风化崩塌,形成像天都峰、莲花峰那样巨大的球状风化岩块,山体浑厚雄伟,而黄山北部节理密集,岩体破碎、风化成垂直状,故多危岩峭壁,怪石奇峰,天海景区的“飞来石”就是中细粒花岗岩体被两组垂直节理和一组水平节理切割、剥离和水冲冰劈而崩塌后形成的兀立于平台之上的奇石。是自然天成。

4、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天被共工打破,女娲补天之时多了两块石头落在了人间,一块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出生时嘴里含的通灵宝玉,所以红楼梦也叫石头记。另一块就落在了黄山,也就是现在的飞来石。以致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片头出现的一块巨石,如同从天外飞跃而来,寓意《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而西游记中这石头里跳出了石猴、被世人称颂传奇。据传这飞来石很有灵气,一摸官运,二摸财运,三摸桃花运。因而灵气十足被视为世间灵石,传说到黄山如果有幸摸一下飞来石,会给您带来好运。西摸官运,北摸福运,东摸财运,南摸桃花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5-18

黄山飞来石位于黄山景区光明顶和排云亭的中间,光明顶西北方1公里。天海平天矼的西端,海拔1730米,是黄山的地标之一。早已属于平衡状态,理由如下:

1、从西侧的西海大峡谷向东看,此石神似一只帆船在海中乘风破浪,故有别称“一帆风顺”。由于底宽(下宽7-7.5米)上窄(上宽3-3.5米),看上去摇摇欲坠向西南倾斜,西南侧的底部与基岩平台有明显的缝隙,靠东北侧约6平米底部与长12-15米,宽8-10米的基岩平台相合却始终屹立不倒,有着“风吹云动我不动”的沉稳淡定。

从北侧的西海景区向南看,,它上尖下圆,形似一颗巨桃,人称“仙桃石”或“仙桃峰”,由于下面大(宽7.5米,厚2.5米),上面小(宽3.5米,厚1.5米)。所以根基非常平稳。

2、黄山以花岗岩为主体,黄山“飞来石”是花岗岩山体成分,和基岩平台山体整体成分相同.所以飞来石是本地的,并不是外来的。飞来石先是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因地壳上升出露地表,后在外力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现在的花岗岩景观,至今已经过亿万年自然天成,不再有任何异体排斥。

3、黄山,山体主要由节理特别发育的花岗岩组成,这为岩石的风化、水流冰冻的侵蚀和岩体的分裂破碎崩塌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天海景区的“飞来石”就是中细粒花岗岩体被两组垂直节理和一组水平节理切割、剥离和水冲冰劈而崩塌后形成的兀立于平台之上的奇石。俨然已经经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的考验,早已定型不易改变了。

4、飞来石神话传说为女娲补天之石,加上中国四大名著的《红楼梦》87版电视连续剧片头天外飞来和《西游记石裂猴出的传奇,这飞来石灵气十足已被视为世间灵石,到黄山人人都想摸一下祈求好运。东摸官运旭日东升,南摸福运寿比南山,西摸财运日落秋实,北摸桃花石自有桃花运。已经永久的刻印在人类的脑海里永恒不变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