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湛江年例?

好多茂名和吴川的朋友都误解:以为年例只会是粤西的茂名化州、高州、茂南、茂港及邻近的吴川一带农村的文化风俗,那是了解不深的说法!其实除了茂名和吴川,还有湛江的市区,遂溪,雷州,徐闻,廉江部分地区都有此风俗,只是叫法不同,湛江市区和遂溪叫年例或元宵活动,雷州叫游人或元宵,徐闻叫上军坡或游神,廉江叫游神或游花街等等,但性质都差多,都是在神明诞期或村庄某个纪年日子特定举行的庆祝活动!就拿湛江市区周边的农村来说吧,大部分村庄都有自已的年例日期(一般都集中在农历的正月至三月份),湛江年例一般都有游神活动和宴请亲朋威友来吃饭的习惯,湛江年例都是在中午开始吃饭而且客人是不过夜的;年例活动有:游神(巡游队伍一般由:扛旗,狮班,飘色,八音,神桥组成),醒狮和武术表演,有的还有游园活动等等,在晚上有的村庄放烟花和做大戏(也有部分村庄戏期和年例是分开的,如龙潮村,年例是正月十二,但戏期是二月和八月,每个戏期都做大戏一个多月!)

春节刚过,湛江地区的年例陆续开始了。所谓年例可解释为“年年有例”。在湛江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可以说“年例”是湛江农村的第一大节日。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年例已不再是单纯的“吃节”,其文化品味也越来越浓。

年例的时间各地有所不同,通常是从正月初二到清明期间,不过也有些地方到农历12月底都有过年例的。年例的时间长短各地不相同,有一天的,也有两三天以上的。听老一辈说,在改革开放以前,他们做年例无非就是生产队杀几头猪,家家户户领回几斤肉、几条鱼,就过上在当时算是非常丰盛的年例了。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年例的菜式上也越来越讲究。吃的不再仅仅是鸡、鸭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还有说不出名字的山珍海味,各种地方的特色小菜应有尽有,热炸的、凉拌的、酸酸的、辣辣的……有不少富裕家庭还从酒店里请来专业师傅掌勺,弄出一桌桌“星级”水平的年例菜式来。也正如此,年例期间不少酒家推出“年例一条龙”服务套餐,真可谓“与时俱进”!

年例无界线,年例之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邻近各镇各村庄的群众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亲朋好友,朋友的朋友一拨一拨的涌来,他们都是主人的上宾,没有认识与否之分没有冷落疏远而言。主人家盛情款待,招茶呼饭,宴饮尽欢,有小孩者还派利是给小朋友。真是“来得开心,走得欢心!”

追溯年例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社、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几百年历史。古时候,湛江人受福建莆田文化的影响,每年的初春至清明期间各村都会挑一个固定的日子,开展舞醒狮、游神、演大戏,放花炮等多项活动,祛除凶灾恶毒,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身健康和国泰民安。由于当时农村基本没什么娱乐设施,辛苦了一年的各村农民只有利用春闲时节各择吉日释放一下,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祈盼好光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年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14
春节刚过,湛江地区的年例陆续开始了。所谓年例可解释为“年年有例”。在湛江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可以说“年例”是湛江农村的第一大节日。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年例已不再是单纯的“吃节”,其文化品味也越来越浓。

年例的时间各地有所不同,通常是从正月初二到清明期间,不过也有些地方到农历12月底都有过年例的。年例的时间长短各地不相同,有一天的,也有两三天以上的。听老一辈说,在改革开放以前,他们做年例无非就是生产队杀几头猪,家家户户领回几斤肉、几条鱼,就过上在当时算是非常丰盛的年例了。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年例的菜式上也越来越讲究。吃的不再仅仅是鸡、鸭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还有说不出名字的山珍海味,各种地方的特色小菜应有尽有,热炸的、凉拌的、酸酸的、辣辣的……有不少富裕家庭还从酒店里请来专业师傅掌勺,弄出一桌桌“星级”水平的年例菜式来。也正如此,年例期间不少酒家推出“年例一条龙”服务套餐,真可谓“与时俱进”!

年例无界线,年例之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邻近各镇各村庄的群众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亲朋好友,朋友的朋友一拨一拨的涌来,他们都是主人的上宾,没有认识与否之分没有冷落疏远而言。主人家盛情款待,招茶呼饭,宴饮尽欢,有小孩者还派利是给小朋友。真是“来得开心,走得欢心!”

追溯年例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社、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几百年历史。古时候,湛江人受福建莆田文化的影响,每年的初春至清明期间各村都会挑一个固定的日子,开展舞醒狮、游神、演大戏,放花炮等多项活动,祛除凶灾恶毒,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身健康和国泰民安。由于当时农村基本没什么娱乐设施,辛苦了一年的各村农民只有利用春闲时节各择吉日释放一下,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祈盼好光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年例。
第2个回答  2008-01-11
追溯“年例”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社、粤西茂名、吴川等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据了解,明、清朝时“年例”已记入当地的地方志,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都比较盛行,后来曾一度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恢复,目前茂名及其所辖市县(区)乡村,大都盛行做“年例”,而且相当隆重热闹。
第3个回答  2023-03-15
年年有例。
为中国民间岁时习俗,是指每年都举行的群体大型祭祀活动,粤西地区人民将其称之为“年例”。年例是以敬神、游神、摆宗台(做醮亦称摆醮)为核心,并伴随各种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宴客,而开展的群体性祭祀活动。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年例,是粤西地区人民过年的贺岁方式,是粤西地区一项盛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老祖留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新年期间,湛江各地的年例活动如百花竞放,遍及广大城镇乡村。年例与春节等传统节日不同,是粤西地区特有的文化习俗。
第4个回答  2008-01-14
年例
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继而是元宵节。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年例是化州、高州、茂南、茂港及邻近的吴川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只要集中在过完春节(旧年)的农历正月份,,但在整个地区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农历12月30日都有过年例的,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年例一般都是在农村举行,在年例这天,外出的人大都会返回原来的村子做年例,年例一般会维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而贯穿整个年例的大都是迷信的活动。在年例开始前,各家各户就已经准备了鸡肉,猪肉,鱼做成一副“三牲”供菩萨享用,叫做“摆忠”或"摆灶",一般是在正月年例的夜晚,各家各户都居中在一处一起拜神,后是大放鞭炮。正年例的早上,菩萨出游巡门,人们抬着菩萨挨家挨地走,还跟着个道士,到了一家就手舞足蹈,念念有词,陪着菩萨共舞,十分滑稽热闹。如果村子很大,菩萨就要从早都晚不停地巡门,求能完成任务,这一天还会有许多其它的节目,如木偶戏,舞狮,看大戏,放烟花等等。这一天主人还会邀请诸多朋好友,开怀畅饮,热闹非凡。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火烧纸船,菩萨回庙,年例也就此结束。追溯年例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已有了相关的据记载,从史料来看,年例最初是由冼代家族兴起的,但其演化过程没有史料记载。年例实际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粤西高州、化州等地方祖先迁徙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传统的年例的主是敬神、拜宗、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本质是一种迷信活动,即便是现在年例形式,也充了迷信色彩。文革时期,年例曾被当作四旧,被禁止。直到改革开放,各农村又恢复了做年例的习俗。年例是大吃大喝的一连串的迷信活动。现在的年例则更加注重门面工夫,许多人都是利用年例大讲排场,以显示自己的财势、地位,以至于造成铺张浪费,互相攀比不良风气。这的确是年例横不利的一方面。许多人都对年例这个习俗有争议,尤其是它所表现出来的迷信色彩。但作为一项自古沿袭的民间习俗,它表现的更多的应是优良的传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与外部世界接触的程度加深,尤其是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经商者越来越多,他们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家乡传统的“年例”逐渐有所忽视,年例气氛已是消淡了许多,其它的各种庆祝活动也正在减少,近几年,已经难得再见舞龙、做大戏、鬼仔戏、木偶戏等庆祝活动了。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传正面临着灭亡的危险。据问卷数据显示,电白县莲头村外出募工者留在家乡过“年例”的为该募工总人数的23.7%,在高州市谢鸡镇木坑村该人数也不足三成,为27%。当然,这当中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工作逼迫,过完春节后即匆匆离乡,但是,从我们对尚在村中的青年的采访中可以发现,他们对“年例”已不太重视,据他们反映,在他们的同辈中,许多人都认为“年例”可有可无。

有人把年例解释成年年有例。年例已成了茂名人每年必过的节目,好同过年一般,甚至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演变,年利已在高州和化州这两块土地上生了根。人们往往都是按期举办年例而不追问其来源。就像每年五月初五人们举办龙舟比赛、包粽子吃一样,年利给予高州人和化州人更多的喜庆。人们每年回到乡村过年例,并不仅仅是为了拜神,等迷信活动。更主要的是年例已成了他们心中的一种寄托,是年例加强了他们的乡土情结。每年年例人们都会如过年般重聚在一起庆祝,还宴请朋友分享这块喜庆。因此年例也成为联系亲情、友情的一条纽带。年例乃是粤西岭南这一带独特的节日,它不比春节、中秋等全国性的节日范围之广,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传统的习俗。就像傣族的泼水节,年例是当地独有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至于庆祝的形式,也表现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厚道、热情、乐观的精神状态。许多办年例的人认为办好了年例就能够保证今后的一年风调雨顺,虽然不科学,但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不知支撑了多少在困境中挣扎的人。年例的独特性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一种乡土优越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节日,无疑是值得自豪的。年例的主办中心一般都是在庙宇,而高州和化州的庙宇大都是冼太庙,即纪念冼太夫人的庙。年例也就和冼太夫人有一定的关联。史料中显示年例活动是由冼氏家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冼太夫人是当地的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在年例中‘游神’所用的神像中,便有冼太夫人的塑像造型。可见她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像神一样崇高。当地人如此敬重一位爱国的巾帼英雄,也多少反映出他们的一种英雄主义情怀及爱国主义思想。或许把冼太夫人尊为神只是现在的人延习了祖先的做法,把拜冼太夫人仅看成是年例的一种形式。但其中所包涵的那种文化内涵,是泯灭不了的。冼夫人文化使年例更具历史意义,它传承的不是只有封建的迷信思想,还有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精神。

湛江做“年例”这样的风俗,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并不多见,听说在清代湛江做“年例”就已流行。“年例”是当地民间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年例”的压轴戏是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表演,以博取和讨得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

下面的网址有很多关于湛江年例风俗的图片,想对湛江的年例风俗有更多了解的朋友,可进入看看:
http://bbs.yinsha.com/bbs.php?mode=topic&gid=79&bid=200608082030059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