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并举例

如题所述

比喻 ,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a.明喻
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b.暗喻
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c.借喻
望穿秋水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夸张
日理万机 日月如梭 三头六臂 
⑴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⑵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⑶超前夸张。用一件事物将来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曹雪芹《红楼梦》)
反复
登峰造极 星移斗转 提纲挈领
对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反问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双关
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顶真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回环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移情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04
一、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博喻三种。二、引用(又称用典):引言、引事、引文。三:代称(今称借代)。四、并提:也叫“分承、合叙” 五、互文。 六、委婉。 七、藏词。
第2个回答  2015-05-02
一、引用
引用包括:引言、引事和引文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子: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步一诺.”(《史记 季布列传》)
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
例子: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 《报任安书》)——三个历史故事
引文就是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二、譬喻
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比喻,有明喻暗喻之分.
明喻往往用“譬如”、“譬犹”、“譬之”、“犹”、“如”、“若”等.
这个很容易理解就不举例子了.
三、代称
指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
三种常见的代称: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例:为肥甘(美味的食物)不足于口与?轻暖(高贵的衣服)不足与体与?(《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2.用泛称代特称
例:擅山海(山海的出产物)之富(《洛阳伽蓝记 王子坊》)
3.用特称泛代称
例:大雅(泛指有优秀传统的诗歌)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
要注意泛指和暗喻的区别.
四、并提
指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
例:耳目聪明.(《后汉书 华佗传》)
实为耳聪、目明
五、互文
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
例: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
实为东西南北都种松柏和梧桐,而并非在东西种松柏,在左右种梧桐.
六、夸饰
相当于现在的夸张.
像“白发三千丈”之类的,不具体举例了.
七、倒置
和文言句法中的“倒装”不同,并不值得肯定,不提.
八、委婉
指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委婉、含蓄一些.有避粗俗、避忌讳、避冒犯等.
例:便利(大小便)、山陵崩(皇帝死亡)等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