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平均数的教案怎么写

如题所述

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
板书设计 认识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r />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 2号笔筒有( )支铅笔 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 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课上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四(1)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
第一组
姓名 投中个数
张华 8个
王云 7个
李英 6个
赵明 7个
第二组
姓名 投中个数
刘杰 9个
杨立 8个
孙梅 5个
王丽 3个
丁鹏 5个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研究二: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作了统计: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数量(个) 1 3 2 3 2 6 4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算一算亮亮家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3.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
(提示: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最终的小组意见,最后小组长确定好发言顺序。)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四.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研究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含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五.挑战自我
(一)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
教师提出:要比较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比较。
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
(34+36+42+44+46+50+42)÷7=42(千克)
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议一议”中问题“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较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
(二)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
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二题;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 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六.反思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拓展延伸: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