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第一个上坝的人是谁

如题所述

从“一棵树”到世界最大人工林海,塞罕坝每棵树都记载着生态文明的进程。这项举世震撼的伟大事业是塞罕坝老中青三代人不忘初心、忠于使命的创业史;是三代塞罕坝人用艰苦卓绝、永不言弃精神绘就的奋斗史;是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和血肉之躯铸就的可歌可泣的华章。这不仅是一份坚守,更是一种感动,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今天我们将目光瞄准了三代塞罕坝人,记录塞罕坝的绿色接力棒在一代又一代人中的传承,让塞罕坝精神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征程中续写新的传奇。

“六女上坝”之陈彦娴

说起塞罕坝第一代务林人的故事,就不得不提今年73岁的陈彦娴。

8月5日,作为第一代务林人代表,陈彦娴参加了塞罕坝展览馆重新布展后的开馆仪式。参观展览馆时,在用照片、书信和文字讲述当年“六女上坝”故事的展示墙前,老人驻足许久,陷入深思。

作为“六女上坝”的发起者,53年后的今天,陈彦娴仍对往事记忆犹新,恍若昨日。

上坝:放弃高考,到围场坝上去

1964年7月,正在承德二中读高三的陈彦娴,虽面临高考的压力,但“学榜样”的浓厚氛围,让20岁的她内心中那股渴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热血的激情难以抑制。“当时,我们都在学习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典型邢燕子和侯隽。”陈彦娴说,同宿舍的甄瑞林、王晚霞、史德荣、李如意、王桂珍几个好姐妹也萌发了响应党的号召下乡锻炼的念头。“每天晚上都要讨论好长时间,什么地方艰苦?什么地方需要人?很快,我们了解到,在围场坝上地区,国家正在建设塞罕坝林场,可以去试一试。”

几个涉世未深的姑娘,林场要不要?姑娘们又犯起了难。

“我一打听,住我家对门的刘文仕上坝当了林场书记。”陈彦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姐妹们,大家兴奋地蹦上了天。“一刻没有耽误,直接给刘文仕写了一封自荐信。很快就有了回信,广阔天地,正缺人,只要不怕吃苦,随时欢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6
《最美的青春》人物原型,第一批塞罕坝造林人值得我们尊敬:

《最美的青春》以第一批塞罕坝造林人的热血青春为原型,匠心呈现一幅绿色画卷。

为遏止沙漠逼近北京、涵养京津地区水源,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紧急集结起来的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在1962年的深秋,凿开了塞罕坝的第一个树坑,开启了三代人55年的造林传奇。

1964年4月20日,王尚海、刘文仕精心挑选了120名员工,调集了最精良的装备,挺进位于总场东北部10公里处的马蹄坑。早春的塞罕坝,白天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每个人的雨衣外面都溅满了泥浆,冻成了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大干3天,马蹄坑坡上全部栽上了落叶松。

天后,放叶率达96.6%。面对一片稚嫩的绿色,王尚海等人号啕大哭,泪如雨下。

一位老职工回忆说:“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抱着火炉子也不会有热的感觉。晚上睡觉要戴上皮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和被子上会落下一层霜,铺的毡子全冻在了炕上,想卷起来得用铁锹慢慢地铲。”缺少粮食,就吃全麸黑莜面加野菜;缺少副食,多数时间只能吃咸菜,有时能吃上点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的美味了。

塞罕坝偏远闭塞,道路不通,人们除了吃饭、睡觉、工作外,没有电,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孤独和寂寞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他们的心理极限。

《最美的青春》以塞罕坝造林人的真实事迹为原型,讲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以冯程(刘智扬饰)、覃雪梅(何雨虹饰)为代表的来自全国18个省市林业大中专的毕业生,与承德围场林业干部职工为骨干的369人组成开荒队伍,积极响应祖国号召,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与自然抗争的故事。

林业大中专毕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响应国家的号召去了河北省塞罕坝上工作,和覃雪梅等人成为第一代荒漠种树人,在恶劣的环境下始终不忘坚持的梦想,靠着勤劳的双手和大家共同创造了荒原变临海的伟大壮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07
陈彦娴:轰动一时的“六女上坝”的发起人

一湾深深的绿色,就像张开翅膀的“雄鹰”,扼守在“浑善达克沙漠”的南缘,有人惊叹它的美。

游客:这个地方太漂亮了,闻起来都是香香的。

有人惊叹它的大。

游客:林场一共有4.8亿棵树,这些树按照一米的间距排开的话,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半。

不过,去过塞罕坝林场的人,可能不知道,55年来,这个林场从一棵松树发展到万亩林海,凝结了塞罕坝人几代人的心血。

△年过七旬的陈彦娴在讲述那段令人难忘的苦乐故事

1964年“马蹄坑”会战的成功,让塞罕坝人燃起了希望,也引领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上坝”造林。陈彦娴就是1964年轰动一时的“六女上坝”的发起人。时年19岁的陈彦娴和同宿舍的五位同学一起,放弃高考,不顾家长的反对,奔赴坝上。

上坝后的第一顿饭终生难忘

△在这张珍贵的照片中,就有当年上坝的“六女”

六个女孩到达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时任林场党委书记王尚海亲自陪她们吃了上坝后的第一顿饭。陈彦娴说,这是她终生难忘的一顿饭。

陈彦娴:当时吃的是“烙饼”,咱们一听是“烙饼”这个饭挺好吃的啊,实际上当时那个“烙饼”用的面都是“黑面”,吃第一口都皱着眉头,也咽不下去,这就是所谓的“白面”啊,平时吃的就是“苦累”莜面。

就这样,六个青春勃发、风华正茂的高中女学生,为了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加入塞罕坝艰苦创业的大军。“半年积雪、半年旱”,是当时塞罕坝的真实写照。最难熬的是冬天,在零下40度的低温里,“嗷嗷叫”的白毛风对面不见人。

陈彦娴:取暖设备就是一个铁炉子,完了锯两块木头,然后我们实在冷的受不了了,你只能捂着那个烟囱,手能热乎点。

植树造林的艰难考验着六个女孩的意志

△塞罕坝60年代植树

六个女孩上坝后,全部被分到千层板林场,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植树造林的艰难考验着六个女孩的意志。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春天造林风声四起,她们要将一棵棵带泥浆的树苗,放到冰冷的植苗机上,两手不停地取苗放苗。上山造林没水喝,满嘴起泡,嘴唇干裂,张不开嘴。他们只能把干粮掰成小块儿往嘴里塞。

陈彦娴:晃了一天晃的都“散架子”了,刮风沙子都刮的你睁不开眼睛。把窝头拿在手里头,弄碎了,往嘴里放,都不敢嚼,嘴一动那个疼的厉害,就直接往下咽。

回忆塞罕坝往事,无悔当初的选择

△塞罕坝创业者60年代在植树

据统计,由于生存条件恶劣、缺医少药,最早上坝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平均寿命只有52岁。

现如今,当年的六女孩都相继退休,有的也已经离开人。陈彦娴经常面带笑容地回忆和讲述塞罕坝的这段往事。
第3个回答  2021-03-07
塞罕坝人的“坚守和奉献”,

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

变成了今天的百万亩人工林海。

这种为世人所称颂的生态变化,

是“塞罕坝人”梦开始的地方,

也将是梦继续的地方。

△如今塞罕坝

陈彦娴:轰动一时的“六女上坝”的发起人

一湾深深的绿色,就像张开翅膀的“雄鹰”,扼守在“浑善达克沙漠”的南缘,有人惊叹它的美。

有人惊叹它的大。

游客:林场一共有4.8亿棵树,这些树按照一米的间距排开的话,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半。

不过,去过塞罕坝林场的人,可能不知道,55年来,这个林场从一棵松树发展到万亩林海,凝结了塞罕坝人几代人的心血。

1964年“马蹄坑”会战的成功,让塞罕坝人燃起了希望,也引领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上坝”造林。陈彦娴就是1964年轰动一时的“六女上坝”的发起人。时年19岁的陈彦娴和同宿舍的五位同学一起,放弃高考,不顾家长的反对,奔赴坝上。

上坝后的第一顿饭终生难忘

六个女孩到达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时任林场党委书记王尚海亲自陪她们吃了上坝后的第一顿饭。陈彦娴说,这是她终生难忘的一顿饭。

陈彦娴:当时吃的是“烙饼”,咱们一听是“烙饼”这个饭挺好吃的啊,实际上当时那个“烙饼”用的面都是“黑面”,吃第一口都皱着眉头,也咽不下去,这就是所谓的“白面”啊,平时吃的就是“苦累”莜面。

就这样,六个青春勃发、风华正茂的高中女学生,为了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加入塞罕坝艰苦创业的大军。“半年积雪、半年旱”,是当时塞罕坝的真实写照。最难熬的是冬天,在零下40度的低温里,“嗷嗷叫”的白毛风对面不见人。

陈彦娴:取暖设备就是一个铁炉子,完了锯两块木头,然后我们实在冷的受不了了,你只能捂着那个烟囱,手能热乎点。

植树造林的艰难考验着六个女孩的意志

△塞罕坝60年代植树

六个女孩上坝后,全部被分到千层板林场,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植树造林的艰难考验着六个女孩的意志。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春天造林风声四起,她们要将一棵棵带泥浆的树苗,放到冰冷的植苗机上,两手不停地取苗放苗。上山造林没水喝,满嘴起泡,嘴唇干裂,张不开嘴。他们只能把干粮掰成小块儿往嘴里塞。
第4个回答  2021-03-06
塞罕坝第一个上坝的人是谁?《最美的青春》以第一批塞罕坝造林人的热血青春为原型,匠心呈现一幅绿色画卷。

  为遏止沙漠逼近北京、涵养京津地区水源,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紧急集结起来的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在1962年的深秋,凿开了塞罕坝的第一个树坑,开启了三代人55年的造林传奇。

  1964年4月20日,王尚海、刘文仕精心挑选了120名员工,调集了最精良的装备,挺进位于总场东北部10公里处的马蹄坑。早春的塞罕坝,白天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每个人的雨衣外面都溅满了泥浆,冻成了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大干3天,马蹄坑坡上全部栽上了落叶松。



  天后,放叶率达96.6%。面对一片稚嫩的绿色,王尚海等人号啕大哭,泪如雨下。

  一位老职工回忆说:“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抱着火炉子也不会有热的感觉。晚上睡觉要戴上皮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和被子上会落下一层霜,铺的毡子全冻在了炕上,想卷起来得用铁锹慢慢地铲。”缺少粮食,就吃全麸黑莜面加野菜;缺少副食,多数时间只能吃咸菜,有时能吃上点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的美味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