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物的孔子故事

如题所述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在现今世界孔子已赫然成为享誉世界的大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后人称为孔圣人的他在当时人均寿命仅不到30岁的时代活了72周岁,实属不易,通过对于他的经典力作《论语》后人总结出这与他仁义的“修身养性”的心理调节有很大的关系,是值得现今压力横溢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学习和借鉴的。
  厚德载物,大德必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仁者爱人”、 这些经典语句揭示了孔子养生之道的精髓是“养性以修身”。“大德必得其寿”,是他修身养性而达到健康生活的主张,提出了道德修养与生命健康关系。
  流传至今的养生“三戒”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轻时,血气未定,要警惕的是迷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正旺,要警戒的是好斗;年老了,血气衰弱,要知足常乐,莫贪得无厌。他提倡心态要清心寡欲,反对患得患失;欣赏心胸坦荡、坚毅、刚强。他觉得自大、游荡和荒淫这三种情绪有害于健康。
  日常生活行为规律自然
  孔子很注重生活中的细节、饮食、起居,不喜欢白天睡觉的人,有学生白天睡觉孔子还训斥他“朽木不可雕也”;孔子平时注意饮食卫生,还有粮食陈旧发霉了不吃,鱼肉不新鲜了不吃,食物变色了不吃,食物变味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不是新鲜的菜蔬不吃,在市场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的“八不食”习惯。孔子主张饮酒适度,不暴饮。还提出“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等很好的生活起居习惯。
  思想豁达、生性洒脱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维,见德思义。”孔子一生高尚的人格、包容博大,遇事镇静、有条不紊,教书育人,豁然开朗。
  就是这样自强不息的“仁”,就是这样坚贞铿韧的“义”成就了“圣人”孜孜不倦的长寿、智慧的人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4
  孔子是一位心胸开阔的温厚的长者,是一位具有仁者情怀的温和的君子,是一位拥有无上亲和力的圣人。一个“仁”字,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也是孔子心胸、情怀、亲和力的最好的见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在现今世界孔子已赫然成为享誉世界的大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后人称为孔圣人的他在当时人均寿命仅不到30岁的时代活了72周岁,实属不易,通过对于他的经典力作《论语》后人总结出这与他仁义的“修身养性”的心理调节有很大的关系,是值得现今压力横溢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学习和借鉴的。
  厚德载物,大德必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仁者爱人”、 这些经典语句揭示了孔子养生之道的精髓是“养性以修身”。“大德必得其寿”,是他修身养性而达到健康生活的主张,提出了道德修养与生命健康关系。
第2个回答  2015-06-24
 孔子是一位心胸开阔的温厚的长者,是一位具有仁者情怀的温和的君子,是一位拥有无上亲和力的圣人。一个“仁”字,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也是孔子心胸、情怀、亲和力的最好的见证。
  在《论语》中,“仁”字凡109见,其他诸范畴无出其右者。故郭沫若说,“一个‘仁’字最被强调,这可以说是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李泽厚亦云,“尽管‘仁’字早有,但把它作为思想系统的中心,孔子确为第一人”。
  “仁,亲也”(《说文解字·人部》)。孔子所提倡的“仁”,并不像程朱所说的是禁欲的死板的;相反,“仁”是活泼泼的,是“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仁即天真纯朴之情,自然流露之情,一往情深、人我合一之情”。换句话说,在孔子那里,“仁学一开始避免了摈弃情欲的宗教禁欲主义”,“孔子绝少摆出一副狰狞面目”。
  孔子认为,人必须有“真性情”、“真情实感”,而这是“仁”的主要基础;然后,才可以有“仁”的品质——换言之,“真性情”、“真情实感”是“为仁”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31]。
  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又见《阳货》)“刚毅木讷”者和“巧言令色”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接近于“仁”,而后者则很少能成为“仁”;所以,孔子特别强调“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孔子特别批判虚伪,他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作为大写的“人”、作为贤能的教师、作为温厚的长者,孔子无疑堪称“仁者”的楷模和表率。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和接触中,孔子不时流露出“真性情”、“真情实感”,有时还不乏幽默感。据《论语·阳货》载,有次孔子至武城(时子游为武城宰),“闻弦歌之声”,夫子于是“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意谓治理区区武城小邑,何必用礼乐大道?)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玩笑之中,可见孔子是欣喜多于惋惜。“戏”字一言,“莞尔”一词,是孔子“真性情”的流露,是孔子本然一面的体露。读到这里,使人倍感孔子亲和力之非同凡响。
  所谓“仁”,是对于大写的“人”的反思,是人类精神的自觉,也是孔子心目中“人的最高的道德品质”。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又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郭沫若说孔子此功是“人的发现”,匡亚明说“泛爱众而亲仁”正是“古代原始人道主义精神的反映”[34]。换言之,孔子是中国“轴心时代”的人文大师,孔子与老子是互相辉映的两大巨擘(我经常这样说)。但是,孔子所说的“仁爱”并不是无原则的什么都爱,“君子亦有恶”(《论语·阳货》),“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是“集大成”者(《孟子·万章下》),这是对孔子人格的极度赞誉,而此诚非过誉之辞。宋朝有一个无名氏写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此语纵使在今天看来,仍然掷地有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