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最失败的三种教育方式是什么?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3
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

而父母是在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成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教育自己。

就像《爸爸在哪儿》的歌词一样:这是第一次当你的老爸,我们的心情都有点复杂;你拼命发芽我白了头发,一起写下一撇一捺……

是的啊,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当家长。我们见过很多专业技能的培训班,用以培训专业的人才,执证上岗。却独独没有见过“父母上岗证”,似乎婚姻就是纽带,结了婚的下一步就是要孩子,然后代代传承而已。

所以,初为人父母,多是经验不足,在摸索中跌打前进。

孩子不是完美的,同样,每个父母都不是完美的。大家都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完善自己,逐渐去学会如何教育孩子和如何接受教育,以及如何相亲相爱在一起。

有一样几乎所有家长都会犯的错误,就是发脾气。

也许有的父母会很委屈:并非是自己对孩子的吹毛求疵,也并非是自身工作的压力,而仅仅就事论事,孩子贪玩不学习、孩子不努力,孩子不上进,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

是的啊,不惹父母生气的孩子,又有几个呢?哪个孩子不是在不断地挑战父母权威中,试探着父母的底线,酝酿着自身的自由空间大一些、再大一些呢?

亲子间矛盾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孩子天性爱玩,父母总想让孩子好好学,不要走弯路……

于是,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父母生气,孩子无所谓;父母脾气越大,孩子越顽劣;父母越气急败坏,孩子越难管;父母脾气升级,孩子的坏行为也跟着渐长。

渐渐地,许多父母不由自主的陷入一种思想怪圈儿,也是代代相传的“貌似最有用的方法”:吼孩子没用,就得骂,骂的“力度”不够,开始打!反正老祖宗都说了,“棍棒出孝子”。

实际上也许是父母的方向搞反了,力度越大情况越糟。

哪个孩子刚生下来不是小天使般的可爱呢?

那个时候即便是他天天哭闹、喜怒无常,还动辄拉尿一身,需要父母24小时的特护。往往一个小孩子,能够把一家大人忙的团团转。

可是那个时候,父母会过多的责骂孩子吗?

不会!父母多是怀着激动的心情,一点一滴的记录着孩子的成长,四处宣扬孩子的进步,毫不吝啬对孩子的夸奖!

那个时候的父母,在孩子心中也是天使一般的存在啊!

是他可以信赖、可以依靠、可以肆意撒娇的对象。所以,他才会把自己所有好的一面、坏的一面,一览无余的展现在父母面前。

可是,父母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开始对他们的某些行为苛责,甚至还会无端对他们发火……

孩子开始惴惴不安,企图掩盖自己的真实;然而毕竟“道行尚浅”,欲盖弥彰的做法更引发父母的怒火:喝,你居然还会撒谎了!

来自父母的表扬渐渐少了、批评渐渐多了;笑容渐渐少了,眉头倒是越皱越多了……

脾气不好,让孩子不敢亲近、不敢对父母敞开心扉、时刻处在担心受怕中,没安全感,成长中自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的。

而面对问题时,父母的态度以及沟通的技巧,才决定孩子的未来究竟会如何。

“以情理教育”,往往比大发雷霆效果好的多。让家中充满感情和沟通,而不是充满暴力和训斥。

首先父母要明白,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非自己的附庸。真正懂得了这一点,才会把亲子关系营造的很好。

其次,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给孩子足够的信任、自由和爱。父母和孩子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而不要把自己搞的高高在上。

再者,父母应该多给孩子耐心、宽容和信任空间,虽然看着孩子犯错而不马上纠正,很考验父母的承受力,但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纠错的能力。

因为每份成长都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过程,应该尊重孩子享受这个过程的权利,但要保留在关键时刻帮孩子一下,拉孩子一把的敏锐度。

就像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上述那位父亲作出的终审判决所说:

法院认为,为人之父,望女成才,殷切希望,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忽视儿女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把个人的压力和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则是愚蠢的和可恶的。

法院认为,在本案中,被告(父亲)对本已十分优秀的女儿在学习、言行方面的要求近乎苛刻,且经常诉诸暴力,且有学校老师多人为证。

因此,虽然生父没有置孩子于死地的直接故意,但其对幼童持续使用暴力,对可能造成的后果应当是明知的、放任的,应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愿所有把孩子当做自己私有财产的父母引以为戒!

第2个回答  2021-01-26
第一种,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不告诉孩子缘由就是一顿暴揍。第二种,冷暴力。不听孩子解释,直接拒绝和孩子沟通。第三种,一味的溺爱。无论对错,孩子最大。
第3个回答  2021-01-26
第一种方式:以成绩为重,忽视孩子的努力。第二种方式:对孩子进行打骂人身攻击。第三种方式:父母经常争吵,给孩子营造一个暴力的环境。
第4个回答  2021-01-26
父母应该因材施教。最失败的教育是棍棒教育、毫无关心式教育、过度夸赞式教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