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江南有着怎样独特的民俗信仰?

如题所述

比如,在古代江南大部分乡村,每年六七月间都会举行“青苗会”。村落居民抬着刘猛将等乡村神灵巡行田间,游行时锣鼓喧天,并且要在田间插上五色彩旗。这样的活动会持续十天半个月,看似祈求神灵保佑丰收,实则亦有功用——六七月间正值水稻抽穗,是病虫害高发期。无论是大张旗鼓地游行,还是在田间遍插彩旗,目的都是为了阻吓害虫、保护禾苗。

传统农业“看天吃饭”,对气候的把握和预测十分重要。在江南地区,流传着不少气候类的民俗谣谚。比如,江南黄梅天一般在农历五月,当地相传每年的五月十三日为关帝生日。这一天,关公要带上青龙偃月刀,前往仙人洞磨刀,所以这时的雨水被称为“磨刀雨”。

还有传说认为,五月二十日为分龙日。这一天,天上的小龙与父母离别,因为不忍分离而流泪,泪水化作人间的雨水。老百姓将这一天下的雨称为“分龙雨”,预示着一年中风调雨顺。江南地区的农谚更是直言:“五月二十分龙雨,石头缝里都是米。”类似谚语虽然将气候的变化与神灵活动联系在一起,但本质上反映了江南地区的劳动者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摸索。

每当立春时节,很多地方还要举行祭祀春神句芒的仪式,俗称立春祭。传说,句芒神“人面鸟身,乘两龙”,是伏羲的后代,也是重要的农业神灵。他的左手握种子、右手执圆规,象征丈量土地、播种植物,给人们带来春天的希望。

今天的浙江衢州柯城还有一座梧桐祖殿,殿内供奉的主神就是春神句芒。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衢州的句芒神祭祀便是立春祭的代表。

在民间习俗和信仰的基础上,江南地区的人还进一步总结出了很多农事、气候规律。代表性作品之一便是元末明初成书的《田家五行》,该书收集了大量流行于江南的农业俗谚,特别讲究通过动物的外形、动作等占卜农业丰歉,包括“水旱卜蛙声”“土牛占岁事”等。

其中,蕴含了不少科学智慧。如“鸦浴风,鹊浴雨,八哥儿洗浴断风雨”等谚语,表明先民很早就知道通过观察鸟的生活习性来判断天气变化。有意思的是,在江南地区的部分农村中,《田家五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生产的展开仍有很大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1

隋唐以前,今天的江南地区虽然自然地理条件比较优越,但生产力还相对落后。《汉书·地理志》说:“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古代江南有着怎样独特的民俗信仰?

可见,当时的自然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利用。特别是,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水利事业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江南大规模的开发,严格来说要到唐末五代时期才全面展开。当时,北方战乱频仍,吴越地区却相对安定。吴越国王钱鏐非常重视农业与水利的发展,曾经“置营田军四部,治湖筑堤,专力田事”,还专门设置撩浅军,确保水道沟渠疏浚,保持水流通畅以及农田灌溉的顺利进行。到了宋明时期,江南核心地区的农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

在数百年来的开发过程中,江南民众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事信仰习俗。这些习俗往往蒙上了一层神话的色彩,却又或多或少地含有某些科学因子。

比如,在古代江南大部分乡村,每年六七月间都会举行“青苗会”。村落居民抬着刘猛将等乡村神灵巡行田间,游行时锣鼓喧天,并且要在田间插上五色彩旗。这样的活动会持续十天半个月,看似祈求神灵保佑丰收,实则亦有功用——六七月间正值水稻抽穗,是病虫害高发期。无论是大张旗鼓地游行,还是在田间遍插彩旗,目的都是为了阻吓害虫、保护禾苗。


传统农业“看天吃饭”,对气候的把握和预测十分重要。在江南地区,流传着不少气候类的民俗谣谚。比如,江南黄梅天一般在农历五月,当地相传每年的五月十三日为关帝生日。

这一天,关公要带上青龙偃月刀,前往仙人洞磨刀,所以这时的雨水被称为“磨刀雨”。

第2个回答  2019-09-10
在江南地区,流传着不少气候类的民俗谣谚。比如,江南黄梅天一般在农历五月,当地相传每年的五月十三日为关帝生日。
第3个回答  2019-09-10
在古代江南大部分乡村,每年六七月间都会举行“青苗会”。村落居民抬着刘猛将等乡村神灵巡行田间,游行时锣鼓喧天,并且要在田间插上五色彩旗。
第4个回答  2019-09-09
在古代江南大部分乡村,每年六七月间都会举行“青苗会”。村落居民抬着刘猛将等乡村神灵巡行田间,游行时锣鼓喧天,并且要在田间插上五色彩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