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如题所述

8.3.1 围岩变形时空分布特征

8.3.1.1 围岩变形位移-时间特征

根据隧道不同地段在监测历经时间内围岩变形的发展过程,可将其划分为“S”型、“N(Normal)”型、“L(Line)”型三种曲线类型。其中“S”型又可分为“S1”、“S2”两种亚类型;“N”型也可分为“N1”型和“N2”型两种亚类型。每种亚类型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

8.3.1.1.1 隧道进、出口浅埋段

隧道进口、出口浅埋段围岩变形位移-时间分布特征不一致,其量值也有差别。从断面拱顶下沉位移-时间特征来看,曲线总体呈“S”型,与浅埋段隧道开挖后,围岩应力、应变调整过程相对应。据其变形速率的不同,又可分为“S1”、“S2”两种类型(图8-3)。

图8-3 浅埋段拱顶下沉位移-时间曲线

Fig.8-3 Subsidence displacement-time curves of arch crown in shallowly covered section of the tunnel

进口(东口)“S1”型(K259+47.4,K259+48.9)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①相对缓慢增长阶段,持续时间6~32d,平均变形速率0.475~1.52mm/d;②快速增长阶段,持续时间19d,增长速率达5.58~5.73mm/d;③渐趋稳定阶段,持续时间31~45d,变化速率为0.15~0.369mm/d。

出口(西口)“S2”型(K263+142,K263+162)可划分为四个阶段:①急剧增长阶段,持续时间1~2d,平均变化速率15~22mm/d;②缓慢增长阶段,持续时间35~48d,平均变化速率0.31~0.40mm/d;③快速增长阶段,持续时间30~37d,平均变化速率1.51~1.73mm/d;④趋向稳定阶段(表8-3)。

图8-4 浅埋段周边收敛位移-时间曲线

Fig.8-4 Convergence displacement-time curves of the shallow buried sections

依据西口周边收敛位移-时间特征(图 8-4)可分为“S1”、“N1”两种类型,每种类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S1”型:①缓慢增长阶段,持续时间30d,平均变化速率0.108mm/d;②急剧增长阶段,持续时间8d左右,平均变化速率1.71~5.30mm/d;③缓慢趋向稳定阶段,持续时间50~96d,平均变化速率0.071~0.108mm/d。

“N1”型(K263+102,K263+162):①快速增长阶段,持续时间13~30d,平均变化速率1.954~2.79mm/d;②缓慢增长阶段,持续时间29~63d,平均变化速率0.173~0.148mm/d;③趋向稳定阶段,持续时间12~56d,平均变化速率0.001~0.017mm/d。

8.3.1.1.2 断层及其影响带

依据断层带周边收敛位移-时间特征(图8-5),可把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划分为“N1”、“N2”、“L”三种类型。

“N1”型(K261+345,K262+460)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增长和急剧增长阶段,持续时间2~8d,平均变化速率为0.80~2.52mm/d;②缓慢增长阶段,持续时间10~23d,平均变化速率0.25~0.387mm/d;③趋向稳定阶段,持续时间36~39d,平均变化速率0.017~0.04mm/d。

“N2”型(K262+638)可分为增长和相对缓慢增长两个阶段,持续时间分别为30d和43d,相应的变化速率为0.476mm/d和0.09mm/d。

“L”型(K261+295)可分为两个阶段,持续时间分别为5d和108d,变化速率为0.35mm/d和0.113mm/d(表8-3)。表明目前围岩变形还没有趋于稳定的迹象,处于等速变形阶段。

图8-5 断层带周边收敛位移-时间曲线

Fig.8-5 Displacement-time curves of side wall convergence around fault zones

图8-6 断层带拱顶下沉位移-时间曲线

Fig.8-6 Subsidence displacement-time curves of arch top in the fault zones

如图8-6所示,断层带拱顶下沉位移-时间特征(K262+638,K262+828)近似呈“N2”型,可进一步划分为快速增长和渐趋稳定两个阶段,持续时间分别为34~43d和23~39d,相应的平均变化速率分别为1.265~0.93mm/d和0.10~0.087mm/d。

8.3.1.1.3 正常地段

正常地段是指不受卸荷作用影响(进入洞口一定深度)、不受构造改造(断裂)影响的地段。综合分析发现,东、西正常地段的围岩变形位移-时间特征基本一致(图8-7,8-8),可认为是同一种类型即“N1”型,都可划分为相对快速增长、相对缓慢增长和趋向稳定三个阶段。只是量值有差别,东段明显小于西段。

因周边收敛和拱顶下沉的位移-时间曲线具有类似特征,这里只对东、西正常地段的周边收敛位移-时间特征进行分析,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和平均变化速率如表8-3所示。

8.3.1.2 围岩变形位移沿洞轴线方向变化特征

研究过程中,对隧道围岩变形沿隧道水平深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从周边收敛、拱顶下沉位移-洞深变化曲线(图8-9,8-10)可以看出,围岩变形位移沿洞深具有如下特征:①在隧道进、出口浅埋段周边收敛、拱顶下沉位移都很大;②洞深300~500m区段位移较大;③受断层影响的地段,位移变化也较大;④正常地段围岩中,由于东段为逆向坡,西段为顺向坡,致使东段位移明显小于西段,但又有其一定的变化规律。东段周边收敛位移呈近于负指数曲线形递减,拱顶下沉除个别地段较大外呈近于平稳分布。西段周边收敛位移跳跃性较大,预测拱顶下沉位移变化特征同周边收敛类似。

表8-3 二郎山隧道主洞不同地段围岩变形位移-时间特征 Tab.8-3 The time-dependent deformation features in surrounding rocks of the main tunnel

续表

图8-7 隧道东段周边收敛位移-时间曲线

Fig.8-7 Convergence displacement-time curves around east sections of the tunnel

图8-8 隧道西段周边收敛位移-时间曲线

Fig.8-8 Convergence displacement-time curves around west sections of the tunnel

8.3.2 围岩变形与主要因素的相关性

隧道围岩变形位移的时空分布特征表明,其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8.3.2.1 与围岩类别的关系

隧道围岩变形与围岩类别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而言,随围岩类别(Ⅴ→Ⅵ→Ⅲ→Ⅱ)依次降低,围岩变形位移愈大,其位移相对稳定时间也愈长(图8-11)。

图8-9 周边收敛位移随洞深变化曲线((b)图为(a)图的局部放大)

Fig.8-9 The convergence displacement-horizontal distance curves((b)is the magnifying part of(a))

图8-10 拱顶下沉位移随洞深变化曲线((b)图为(a)图的局部放大)

Fig.8-10 Subsidence displacement-horizontal distance curves((b)is the magnifying part of(a))

8.3.2.1.1 变形位移量与围岩类别的关系

二郎山公路隧道周边收敛、拱顶下沉位移与围岩类别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统计结果(表8-4)来看,随着隧道围岩类别的降低(Ⅴ→Ⅳ→Ⅲ→Ⅱ),对应的周边收敛(拱顶下沉)位移平均依次为1.90(13.65)→4.472(17.49)→25.24(32.96)→27.55(47.70)mm。由此可见,高地应力区隧道围岩类别的位移判据大致为:①Ⅴ类围岩,收敛位移<2mm,拱顶下沉位移<15mm;②Ⅳ类围岩,收敛位移为2~5mm,拱顶下沉位移为15~20mm;③Ⅲ+Ⅱ类围岩,收敛位移一般为25~30mm,拱顶下沉位移为30~50mm。当然,这一位移判据是根据高地应力区二郎山隧道特定条件提出的,其推广应用还有待实践检验。

图8-11 收敛位移与围岩类别的关系

Fig.8-11 The relation between convergence displacement and surrounding rock grade

8.3.2.1.2 变形速率与围岩类别的关系

综合分析研究表明,隧道围岩类别不同,其变形速率及速率变化过程也不一样。隧道Ⅱ、Ⅲ类围岩(不包括浅埋段)周边收敛位移速率(v,单位为mm/d)与时间(d,单位为d)呈负对数关系,如图8-12、8-13、8-14所示。

二郎山隧道高地应力与围岩稳定问题

监测前期阶段(一般20d左右)位移速率下降很快,最大达1.2mm/d左右。历经60~80d,位移速率已趋于零。Ⅳ、Ⅴ类围岩周边收敛速率与时间呈较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如K261+953段Ⅴ类围岩周边收敛位移速率与时间(d)呈下式关系:

v=-4E·07d3+8E·0.5d2-0.0057d+0.1655,R2=0.70 (8-2)

式中E为弹性模量。

Ⅳ类围岩,初期阶段位移速率下降也较快,历经80d左右则渐趋稳定或基本稳定;Ⅴ类围岩,变形位移速率曲线相对平缓得多,但趋于稳定的时间较长。

8.3.2.2 与岩体结构的关系

岩体结构是岩体质量的评价标准之一,随隧道围岩岩体结构从整体结构→砌体结构→镶嵌结构→碎裂结构的变化,围岩变形位移增大。东段主要由志留系纱帽组中段(S2s2)石英砂岩岩组,罗惹坪组上段(S1l2)白云岩岩组,泥盆系平驿铺组上段、下段(D1p3,D1p1)石英砂岩岩组等极硬、硬质岩组及纱帽组下段(S2s1)泥岩软质岩组组成。西段主要由泥盆系甘溪组下段(D1g1)泥岩软质岩组及其上段(D1g2)粉砂岩与泥岩软硬相间岩组组成。隧道东西两段,工程地质岩组的不同,决定了岩石的强度及岩体结构的差异。在相同地质条件下,围岩岩石强度越高,变形就越小,因此,隧道东段围岩变形位移明显小于西段。

表8-4 隧道主洞典型地段围岩变形位移与围岩类别的关系 Tab.8-4 Displacement character of surrounding rock in the typical sections of the main tunnel

图8-12 隧道东段典型断面周边收敛速率-时间变化曲线

Fig.8-12 Convergence displacement rate-time curves in the typical sections of the east tunnel

图8-13 隧道西段典型断面周边收敛速率-时间变化曲线

Fig.8-13 Convergence displacement rate-time curves in the typical sections of the west tunnel

8.3.2.3 与原始地应力场及弹性模量的关系

隧道围岩的变形位移与地应力和弹性模量关系密切。当以垂直地应力为主时,拱顶下沉位移受其影响较大;当以水平地应力为主时,特别是地应力方向与工程轴线方向垂直时收敛位移受其影响较大。岩石弹性模量是岩石在弹性极限内的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反映材料的刚度,是度量物体在弹性范围内受力时变形大小的常数,在相同应力条件下,岩石(体)的弹性模量越大,应变越小,二者呈反比(μ=σ/E)。将其应用于隧道围岩的收敛位移分析,同时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得出收敛位移与围岩岩体弹性模量近似成反比的结论。

图8-14 断层(影响)带周边收敛速率-时间变化曲线

Fig.8-14 Convergent rate-time curves in the fault zone of the tunnel

为了进一步研究水平地应力σh和弹性模量E对隧道收敛位移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

结合二郎山隧道已有资料,以埋深500m、3倍隧道跨度为边界,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取定两参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E=(0.3~6)×104MPa和σh=0.5~36.5MPa。分别逐次调整E和σh值,计算出水平方向变形位移u,并由此绘出u-E曲线和u-σh曲线,如图8-15和图8-16所示,其结果令人满意。

图8-15 u-E曲线

Fig.8-15 u-E curve

图8-16 u-σh曲线

Fig.8-16 u-σhcurve

依据曲线的形态,用曲线拟合法,建立u与E及u与σh的函数关系:u=f(E)和u=f(σh)即:

u=f(E)=7.449E-1.026 (8-3)

u=f(σh)=0.4678σh-0.3864 (8-4)

由曲线u-E和u-σh可了解系统特性位移u对参数E、σh变化的敏感性。同时也可看出,参数对系统的敏感度不同。如E较小时曲线变化急剧,E的微小变化将引起u的较大变化,即u对E很敏感;而E较大时,曲线平缓,E在较大范围内变化,u却变化不大,即u对E不敏感。在实际系统中,决定系统特性的各因素往往是不同的物理量,为了对各因素之间的敏感速度进行比较,采用了无量纲形式的敏感度函数和敏感度因子,即将系统特性u的相对误差δu=|Δu|/u与参数αk的相对误差δαk=|Δαk|/αk的比值,即敏感度函数Sαk来分析。

二郎山隧道高地应力与围岩稳定问题

在|Δαk|/αk较小的情况下,Sαk可近似地表示为:

二郎山隧道高地应力与围岩稳定问题

据此,可得到敏感函数SE和Sσh的关系:

二郎山隧道高地应力与围岩稳定问题

据式(8-7)、式(8-8)可得出(E,σh)的敏感函数曲线SE-E和Sσhh(图817、图818)。取αk=

,可得到参数αk的敏感度因子

二郎山隧道高地应力与围岩稳定问题

由弹性模量敏感度函数SE≈1.026可看出,不论弹性模量E的基准值为何值,其敏感因子都恒为

≈1.026。Sσh是一个递减函数,σh值较低时,敏感度较高,随着σh值提高,敏感度逐渐降低,其极限为:limSσh=1。针对二郎山隧道特定工程,取基准值

=10.0,20.0,30.0MPa代入式(88),即得出参数σh对应的敏感度因子

=1.09,1.042,1.028。

图8-17 SE-E曲线

Fig.8-17 SE-E curve

图8-18 Sσhh曲线

Fig.8-18 Sσhhcurve

由此可以看出,σh与E的敏感度因子较高,对围岩变形位移影响大。因此,对水平向地应力σh和岩体弹性模量E的计算值的选取应特别慎重,以减少相对误差。

8.3.2.4 与构造改造(断裂)的关系

隧道局部围岩变形位移的大小与构造改造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隧道中部F5、F6断层及其影响带,围岩变形位移大,且位移稳定时间长。在进口端洞深700m的F11断层带及出口端洞深450~500m左右的F14、F7、F9断层带围岩变形位移都较大。

8.3.2.5 与浅表生改造的关系

浅表生改造对一定范围内的围岩变形也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它使在距边坡一定深度范围内形成一定程度的松动带,隧道开挖后,围岩变形位移较大,且呈“S”型,与开挖后围岩应力应变调整过程相对应。

8.3.2.6 与施工状况的关系

目前的隧道施工多采取双向施工方式,如果岩层产状不同,也会影响围岩的变形。由于隧道地层为单斜地层,东段为逆向坡,西段为顺向坡,加之地层层面是主要的结构面,无论是从施工的角度,还是从岩体力学角度分析,在重力作用下,西段围岩变形位移都要比东段大,尤其是拱顶下沉位移更应如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