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一生

如题所述

一生漂泊魂归故里 献给杜甫诞辰一千三百周年时间:2012-05-04 13:58 来源:中国农经河南频道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今年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诞辰1300周年。河南省巩义市康店78岁高龄的老学者樊纯轩曾任康店村党支部书记,他特意撰写了纪念杜甫的文章《一生漂泊 魂归故里》。本网特以编发,希望有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读者了解杜甫,了解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学创作的真谛,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一生漂泊 魂归故里

——献给杜甫诞辰一千三百周年
樊纯轩
肃立杜甫墓前,看松柏葱茏,听百鸟和鸣,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遥想诗圣一生漂泊,客死他乡,遗体又在外漂泊了四十三年,最终得以归葬故里,安眠邙岭,也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前来凭吊拜谒者经久不绝。吟诗题词,表达追慕敬仰之意。明朝诗人周叙《经少陵墓》:
杜陵诗客墓,遥依北邙巅,断碣居人识,高名信史传。
猿声悲落照,树色翳寒烟,惟有文章存,辉光夜烛天。
周叙不仅高度评价了杜甫,而且把杜甫墓的方位、情状写的一清二楚。诗里的“断碣”是杜嗣业“移墓于巩”时为爷爷树的墓碑。这块“断碣”在杜甫墓前经历了800多年的风雨侵蚀,康熙十九年又将其埋在地下沉睡了二百余年,1965年被农民耕作挖掘出土,1985年复居杜甫墓前。因历经沧桑,碑面已剥落的模糊不清,只隐隐约约显示“杜工部墓”四个字,它不仅是杜甫墓的标志,更是杜嗣业当年困窘的写照。今人山东大学教授萧涤非1985年拜谒杜甫墓时赋诗一首:
忧国忧民不自忧,东西南北苦漂流。
为告后来凭吊者,诗王吟骨在邙丘。
他明确地肯定了这里是杜甫真正的终葬地。
杜甫在这邙岭百花丛中已经安息了1200多年。而现在对其墓葬地仍有诸多异说:有撰文言之为“谜”者,有论著否定杜甫生于巩、葬于巩者,有曲意解读杜甫有关诗作,而否定邙岭为其祖坟者,不一而足。只有争论才能辨别真伪;今年是杜甫诞生1300周年,我想把有关杜甫墓葬的真实历史呈现给读者,聊表纪念之意。
全国共有八座杜甫墓,每一座墓都和杜甫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如果仅从纪念角度出发,可以说每一座墓都是真实的。因为杜甫足迹遍布祖国山河大地,杜甫诗魂无处不在。但八座墓中,杜甫葬骨之墓只能有一座,其余皆为空棺冢或‘衣冠冢’。
全国八座杜甫墓分布如下:
1、湖北襄阳杜甫墓。襄阳系杜甫的原祖籍。2、偃师首阳山杜娄村杜甫墓。此系杜甫远祖西晋将领、学者杜预及祖父杜审言墓地。3、陕西鄜州(今富县)杜甫墓。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暴发,杜甫于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把家从陕西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搬到鄜州羌村避难,在此有《北征》和《羌村三首》等诗作。4、陕西华州杜甫墓(今陕西华县)。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杜甫因疏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华州为司功参军,《三吏三别》就创作于此。5、四川成都西郊浣花溪杜甫墓。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杜甫卜居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在此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等代表诗作。6、湖南耒阳杜甫墓。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欲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不意舟行一日,至耒阳县境方田驿,遇江水大涨,停泊方田,阻水旬余,不能前进,其中五日得不到食物,耒阳聂县令闻之,驰书见候,遂置丰厚食物,杜甫作诗谢之。诗题云:《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但水势不退,无法前行,不能将此诗面交聂县令,祗好调转船头,顺流而下衡州,迨水退,聂县令寻杜甫于江上,不见踪迹,断定溺于江中,于是就买了一双靴子,放入棺木,造一墓冢,以作纪念。因而就有后来的郑谷《送田光》:“耒阳江口春山绿,恸哭应寻杜甫墓。”罗隐《经耒阳今杜工部墓》:“紫菊馨香覆楚醪,奠君江畔雨萧骚。旅魂自是才相累,闲骨何妨冢更高。”孟宾于《耒阳杜工部》:“一夜耒江雨,百年工部文。青山当日见,白酒至今闻。”等诗作。7、湖南平江小田村杜甫墓。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从潭州向岳州进发之湘江舟中与世长辞,因无力运回故里,暂厝平江小田村。8、河南巩义康店村邙岭杜甫墓。这是杜甫尸骨的最终归葬地。
其中七座杜甫墓都是杜甫生活过的或与杜甫有直接关系的地方造墓纪念,那么康店邙岭杜甫墓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可以从杜甫在夔州写的《熟食日示宗文宗武》这首诗里找到答案。诗曰:
消渴游江汉,羁栖尚甲兵。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
松柏邙山路,风花白帝城。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
沈佺期的《洛城记》和《杜诗评注》对该诗有详细的解读。《洛城记》曰:邙山,古今东洛九原之地也。俗以寒食省坟,子美先莹在邙,而其身留寓白帝,于寒食不能展省也,故有此句。《杜诗评注》引《杜臆》:“客游羁栖,茫茫过去,至熟食之日,忽惊清明已逼,清明在次日也。邙山旧陇,拜扫久荒,故对白帝风花,不胜怵惕。况子年日长,己年日衰,有似催之老者。故山不见,唯回首涕零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文学课本上有两首杜甫少年诗抄。其一《祭母》:
愐慈三年祭,随辈回邙岭。
风雷恭哀乐,雨泪润坟青。
以上两首诗杜甫给我们传递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杜甫的祖坟在邙岭。二、杜甫日夜期盼叶落归根,有浓重的思乡情结。
康店杜甫墓区自唐以来,就是杜甫家后人的祖坟,除杜甫祖父杜审言葬在偃师外,杜甫曾祖杜依艺,杜甫父母及所有杜氏家族都埋葬到了邙山这个墓区。解放前此墓区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坟头,1958年大平坟时将其全部平掉,仅留杜甫和宗文、宗武墓。康店杜甫后裔世世代代都传承着清明扫墓、冬送寒衣的礼仪习俗。
如果杜甫的父母和曾祖依艺没有葬在康店邙岭,就不会有《熟食日示宗文宗武》这首诗,如果邙岭不是杜甫的祖坟,康店不是杜甫故里,杜甫就不可能放弃叶落归根的夙愿,远离故乡跑到邙山来寻找风水宝地。中唐诗人王建诗《北邙行》: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
天涯悠悠葬日促,冈坂崎岖不停毂。
高张素幕绕铭旌,夜唱挽歌山下宿。
洛阳城北复城东,魂车祖马长相逢。
车辙广若长安路,蒿草少于松柏树。
这就是当时对邙岭坟墓密集状况的写照。民间对此也有形象逼真的说法:“邙山无卧牛之地”。可想而知,当时在邙山找一墓地是何等的困难,需要花多少钱?穷困潦倒的杜甫敢有这种奢求吗?由此,也可以断定《熟食日示宗文宗武》这首诗是杜甫祖坟在邙岭,杜甫故里在康店的极好证明。
目前,对于杜甫的归葬地仍有争议,一说归葬偃师,一说归葬巩县。言葬于偃师者依据的是唐·元稹作的《墓系铭》:“子美之孙嗣业,启子美之柩,襄袝事于偃师。”铭文又谓:“维元和之癸巳某月某日之佳辰,合窆我杜子美于首阳之山前。”
言葬于巩县者主要依据的是北宋主持编著《资治通鉴》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温公史话》:“杜甫终于耒阳,藁葬之,至元和中,其孙始改葬于巩县。”
元稹《墓系铭》,司马光《温公史话》,二者孰是孰非?我们从杜甫墓碑碑文里可以找到答案。
杜甫墓碑是杜氏家族和巩县县令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共同树立的,碑文由杜漺撰写。杜漺,山东滨州人,清顺治四年进士,一生共作河南、浙江等地六次参政。
墓碑文曰:“尝读先生集,有祭当阳侯文,慨然于木本水源,追远诚先之道也。又读偃师县志云:先生归葬,尝附于当阳侯之墓侧,复移墓于巩焉。”这段话明确解释了杜甫究竟葬于偃师还是葬于巩县的问题,并且与元稹的《墓系铭》和司马光的《温公史话》均无龃龉。移墓于巩正是实现了杜甫叶落归根的夙愿。
杜甫曾祖杜依艺祖籍湖北襄阳,约于唐贞观二十年任巩县令,并移家于县治所在地今康店龙窝沟,寿终归葬邙岭自家永业田,建立杜氏家坟。杜甫的祖根也就在康店邙岭扎下了。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杜甫诞生于康店龙窝沟。杜甫少年诗抄《叹赐》:
六龄返龙窝,宅第驻跸封。战马数十匹,随处碰屯兵。
日祈餐两顿,唱歌供军听。君王开怀赞,笔赐子美名。
这首诗也是前边结论的一个有力的佐证。
吉林大学沈文凡教授说得好:当岁月将本来十分清晰的答案尘封起来的时候,任何考证、考据的结果都会被时光老人嘲笑吧。但是透过千年的尘封,后人通过对文献和遗迹的辨析,又必定会得出某种结论,这种结论通过人们的反复论证、推敲,又必然会进一步接近历史的真实。
历史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不会因岁月沧桑而消失,更不会为人们的肆意杜撰而变异。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牵强附会,其结果只能是亵渎历史,自欺欺人。尊重历史是考证者应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品格,离开这一点,就永远得不到正确结论。
义将真史传后世 不敢作假负子孙
这就是我致力于杜甫墓、杜甫故里考证所坚守的最基本的原则。
公元二O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于康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03
第2个回答  2020-03-10
第3个回答  2012-06-16
杜甫的一生就是中国文人的一个缩影,他的一生孤高傲世、知音难觅、归隐出世,壮志难酬,处处碰壁......一生中的每个时期、每一首诗都布满了历史的印记!这就是杜甫--一位人间圣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永远无人能取代之!
第4个回答  2012-06-16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