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讲座内容你收集到的家长对亲子关系有什么需求

如题所述

家庭讲座内容你收集到的家长对亲子关系有什么需求
这位知友,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教育,亲子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品格养成,甚至整个家庭的幸福和稳固。家庭教育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亲子关系处于何种状态。
首先,亲子关系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家庭成员间若不亲近、相互厌恶,容易导致心情抑郁苦闷,妨碍消化、睡眠,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心理障碍。心理学家研究早就指出:“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而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
第二,亲子关系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和谐的家庭,亲子间沟通良好,相互理解喜爱,彼此信任尊重,孩子就会心情愉快,学习成就动机较强 ,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反之,不良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心情抑郁、焦虑,分散其注意力,降低其学习动机及效率。有研究表明,“被群体高度接受的学生的平均成绩显著高于被群体拒绝的学生”。
第三,亲子关系还会影响孩子的个性特征与品德行为。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家庭教育尤其是与父母交往的形式对孩子的个性特征与道德品质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在家里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他形成亲社会的行为模式,进而形成对人、事、物的正确理解与正确态度。

02
我国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现状及原因
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还小时,自己和孩子关系似乎不错,但是一到孩子青少年时期,就会感到和孩子关系比较紧张或者淡漠,为什么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望子成龙的过高期望与应试教育的过高压力交织在一起造成的。我们周边都有不少“虎妈”、“狼爸”, 他们喜欢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忽视孩子的个性特征,强迫孩子服从。有些父母甚至在婴儿期就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标准活动,在压迫状态下孩子就容易出现自卑、焦虑、厌学、对父母唯命是从、破罐子破摔等情形。中国青少年研究曾经调查发现,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前15名,这个要求并不容易达到,“虎狼”遍地,亲子关系又怎能不紧张呢?
其次,电子产品广泛进入家庭,削弱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亲子关系。“中国独生子女人格状况与教育调查”表明,尽管有96.5%的孩子表示“比较愿意”和“非 常愿意”与父母谈话,而实际上亲子之间“经常谈话”的仅为50.8%;而且77.9%是就事论事地谈孩子的“学习”问题。同一调查还显示,认为“爸爸很理解我”和“妈妈很理解我”“非常符合”自己情况的仅为36.6%和48.2%。而在孩子谈到最烦恼的事情中,涉及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高达32%,也就是说,在大多数家庭中亲子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
第三,孩子自主意识的增强,渴求亲子之间的平等交流,而父母们普遍还没有适应这种转变。
孩子们日常通过电子媒介等接触了解了社会各类信息,使的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 ,他们渴 求与父辈之间的平等相处、平等交流。而大多数父母还是封闭、保守社会状态下的观念,希望孩子顺从听话,这势必会影响到亲密亲子关系的建立。
另外,还有一些父母,认为爱孩子就是给孩子吃好、穿好、督促孩子把学习搞好,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一些家庭中还出现了“留守儿童”“代理家长”“隔代教育”的现象,父母往往忽视孩子的亲子需求,导致亲子关系淡漠。

03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谈如何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文章很多,这里主要强调两点:陪伴和尊重。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至少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相互学习。但是,陪伴和尊重是其中特别重要的两个具体指标。
1.陪伴
2007年4月,美国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校园枪击案,韩国青年赵承熙开枪射杀了33名无辜的大学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著名的犯罪心理学研究专家李玫瑾认为,赵承熙的犯罪心理根源是其未成年时期 (8岁)移民而造成的心理创伤。人在幼年最重要的需要之一就是安全感,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关爱和伙伴的友谊比富有的生活更容易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否则,父母的一切努力都会成为泡影 。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 12岁之前一个孩子能否够与父母建立起亲密的亲子依恋关系,关系到他是否拥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并且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6之前母亲最重要,6—l2岁需要父母共同发挥作用,l2岁之后父亲的作用更加重要。
不过,不容乐观的是,现在社会生活压力大,很多父母都把养育孩子的任务交给了孩子的祖辈。《文汇报 》2010年曾有一些调查报道: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上海0-6岁的孩子中有88.9% 由祖辈教养,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也已占到一半。而且,据我观察,以广州为例,似乎还越来越流行寄宿学校,许多经商的父母无暇顾及孩子,于是花重金把孩子送进所谓的贵族学校,而这些学校往往是寄宿制。实际上,12岁以下的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因此,幼儿不适合全托,小学生不适合寄宿,中学生一般不适合远离父母出国留学。

2.尊重
有一句话叫做判断一种教育是否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最简单也最准确的标准就是看这种教育是否尊重孩子。
台湾著名的漫画家蔡志忠,现在也常常在大陆做些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他分享过一个这样的例子:有一次,蔡志忠先生替代妻子负责接送孩子学钢琴。到了学校门口,女儿却闷闷不乐、不想下去。他问女儿:为什么不高兴?”女儿说,自己最想学的不是钢琴,而是笛子,可妈妈却觉得女儿该学钢琴,因为在妈妈看来,学钢琴比学笛子有用。蔡志忠听完女儿的话,二话没说,便把车调回头,一路开回家。女儿有些担心,问:“妈妈刚交了4000元学费,如果不学钢琴,人家不退钱,该怎么办?”蔡志忠说 :“那只好算了。”女儿又问:“妈妈回来埋怨怎么办?”蔡志忠说:“什么也没有你的快乐重要。”
其实,4000元,对于蔡先生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但他却认为,如果节省一点,少买两套衣服,少吃几次大餐,钱就可以赚回来,而孩子的快乐是用钱所买不到的,童年也是不会重来的。如果强迫孩子学习一些他所不喜欢的东西,那将会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变得没有自己,这将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为什么尊重特别重要呢?因为只有被尊重的孩子才会自知自信,才会逐渐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才会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最重要的规定,也是尊重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如生存权、发展权 、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明确要求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如何才能做到尊重呢?主要需要父母从观念上改变。
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所以在很多父母的眼里,从不认真思考亲子关系的 重要性,更不去考虑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客观上,父母作为长者,在一定时期内,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及各种能力都超过孩子,在与孩子认知性的交往中占有绝对的权威性,所以很多父母在子女早期的成长中一直都处于帮助、管理、指导等支配性的地位,再加上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少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把孩子看成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而以自己的意志过分要求孩子、保护孩子。
要做到尊重孩子,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家务劳动、消费、隐私等方面,还是在子女的交友、学业、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等方面,父母都应当转变传统观念,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子女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和身份与子女相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