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校?

如题所述

我国古代学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相传在虞舜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称之为“庠”的学校。高一级的叫“上庠”,近似国学的前身;低一级的叫“小庠”,近似乡学的前身。

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国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于是也就有了专门传授和学习文字的机构“成均”。这也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夏朝时学校分成了四种,按其级别的高下分别称之为“学”、“东序”、“西序”和“校”。商朝取代夏以后,又将这四种学校的名称改为“学”、“右学”、“左学”和“序”。

西周时较高级的学校,分别称之为“辟雍”、“成钧”、“上庠”、“东序”、“瞽宗”。其中“辟雍”最尊。在诸侯各国则有称为“泮宫”的学校,较低一级的学校,有每25家设立的“家塾”,也有每500家设立的“序”。

到了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称为“太学”,太学以下的学校有“东学”、“南学”、“西学”、“北学”等。魏晋南北朝时“太学”又称为“国子学”;北齐时则将其称为“国子寺”。至隋代,隋炀帝又将“国子寺”改名为“国子监”。此后,“国子监”之称一直沿用到明、清两代,但后来被称为“国子监”的已非以前性质的学校,而是一种实施教育管理的部门,至于各类学校则分别称之为“书院”、“书堂”、“私塾”等等。

至于“学”和“校”两字的合用,最早见于《诗经》,比较严格意义上的见于汉朝。《汉书•董仲舒传》上有“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汉书•循吏•文翁传》说:“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班固《东都赋》中也有“是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之语,可见汉代学校已经盛况空前了。

学校的定义历史来源:

自夏商,便有了“庠、序”(就是学校)。孟子曰:“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学校一出现,便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己任,从而出现为培养人才所采取的因材施教等教育之法,历史赋予学校较高的地位。二千多年齐国的稷下学宫引发了百家争鸣、孔子在大成殿的甬道开设杏坛以六艺而教众贤、宋朝的六大书院所承担着选俊功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丘逢甲等先贤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黄宗羲提出“公其非是于学校”,他认为学校不仅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之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南京晓庄学校之实践时,还提出“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去”……直至如今现代化的学校,培养人这一性质也没有变化,因为这才是学校应有之义;只不过对于“培养人才”之内涵是更为丰富、更顺应人之个性发展国家需要及社会进步,也使学校更显生命与活力。

由此可见,学校这一组织之特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使命,自古至今,教书育人成了这一组织所特有的使命,多少千古伟人;便是从学校走向更广阔的历史空间,于是便有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07

学校是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是排忧解惑的地方,教你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较好的三观,

在正式踏入社会之前,教会你生活的技能,和分辨善恶好坏的判断能力教会你如何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的的地方同时学校也是传授知识的地方那里有朗朗的读书声和成绩进步的喜悦,也有高考考入自己理想大学的喜悦,也有高考不是称心如意,甚至落榜的遗憾小学懵懵懂懂,初中打下基础,高中扎实基础,高考一鸣惊人,再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大学更是让你明白怎么才能在社会立足,给你提供在社会上立足的条件,有的人考入自己心咦的大学有的遗憾落榜,埋头苦读,只为再战高考,总之学校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地方

第2个回答  2022-10-07
学校(英语:School),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
学校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定目的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具体活动受到社会需求影响,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承担着对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
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主要分为五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
2016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51.2万所,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拥有校舍建筑面积总量达32.6亿平方米。[1]
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比上年增加0.70万所,增长1.33%;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89亿人,比上年增加674.48万人,增长2.39%;专任教师1792.97万人,比上年增加60.94万人,增长3.52%。[3]
截至2020年,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58所、高职(大专)院校1482所;成人高等学校265所。本名单未包含港澳台地区高等学校。[2]
中文名
学校
外文名
school
类型
教育教学机构
领导
校长、党委书记、主任
职工
教师、教工、辅导员
相关视频
1.1万播放|01:27
教育部:没有明确应急预案的学校不能开学|天下财经
1.4万播放|03:47
高考成绩500分以上的考生,适合这3所特色大学,薪酬待遇高
6.2万播放|00:33
这也太惨了,还怎么敢逃课呀
2.6万播放|00:57
真的没有开玩笑,这所学校的确教授忍术、分身术等课程,超想去啊
17.2万播放|00:18
学校工资又违法了!
1.7万播放|00:33
小学利用课间操传承中华武术魂,网友:这样的学校氛围值得推广
8.5万播放|00:26
千万不能去的5个学校(四)#星知计划#
9783播放|02:52
143所新建改扩建学校如期投用 新增学位13.04万
4.5万播放|00:08
学校开设重点班合法吗?
5403播放|01:06
最新石家庄民转公的学校,已确定!求实、新星、新世纪外国语等!
查看更多
历史来源教育来源教育科研校级分类TA说
历史来源
词语来源
西周称学校为“辟雍”,是少数奴隶主贵族读书的场所。古代的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塾。在开始产生时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
西汉时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当今的大学。地方上置学宫。
唐时代办学达到古代极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
明清时的学校基本是承袭隋唐的,但由于科举制发展,使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和装饰品。
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学校为学堂。
到1907年,新式学堂遍设各地。
辛亥革命以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
教育来源
最初的教育活动与人类的生产,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人们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知识,技能。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逐渐增加,有些人就可以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脑力活动;同时语言文字也在丰富和发展。这样,独立的教育机构—学校便逐渐孕育产生了。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活动进入一个自觉的历史时期。
据考证,原始社会后期,就有了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特殊场所,这就是学校的萌芽。青少年在这里接受一些训练,学习自理,参加社会劳动,如建筑房屋、耕种、收获,照看牲畜等;学习唱歌.跳舞、游戏,学习礼仪和行为规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全新的教育体系,普通民众及其子女普遍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教育体系。人们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的机会更多了。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青壮年文盲率大大降低;中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适用人才;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已形成规范的本科教育.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
教育科研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不同于其它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它是为学子的成长和未来事业奠定良好品德及文化科学知识的第一基础阵地。
第3个回答  2019-12-03
学校(英语:School),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定目的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具体活动受到社会需求影响,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承担着对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主要分为五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2-03
学校(英语:School),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
学校的名称起源于民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