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的大一统王朝寿命都不超过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自秦汉至明清,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一个王朝的寿命超过300年(只针对古代啊那是医疗和生活条件大都不好)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加起来存续了422年的时间,然而西汉和东汉各自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西汉存续了210年的时间,东汉存续了195年的时间。
存在时间比较长的大一统王朝还有唐朝、宋朝、明朝和清朝,唐朝存续了289年的时间,北宋、南宋的存续时间分别为167年、152年,明朝存续了276年的时间,清朝则存续了296年的时间,好像300年是一个大关,没有哪个朝代可以超过。
为什么没有一个王朝的时间能超过300年呢?这其实与气候的变化有关。
我们把气候变化的历史可以简单分为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历史时期是指有文字可考的时期,以文献的尺度来考察气候的变化,历史时期,由于有了文字,所以考察气候变化的尺度变小了,可以精确到年,而地质时期,则是以地质的变化为考察尺度,这样的考察尺度比较大,常常以千年、万年为尺度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1世纪左右,是一个温暖期,公元前1世纪左右,正好是西汉末年,这一时期,气候逐渐变冷,与西汉王朝灭亡的时间相吻合。
西汉时期的温暖气候,是造就文景之治、汉武盛世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在长安的皇家园林里可以种植荔枝,而现在的荔枝只在岭南地区有分布,说明当时的气候非常的温暖。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气候寒冷期,寒冷的气候促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又促使中原地区的汉族大量南迁。这一时期寒冷的气候在历史文献上得到了印证,东汉时期的洛阳在晚春时节经常降雪,三国时期,淮河曾经结过冰,而现在的洛阳在晚春时节基本不会降雪了,淮河也不会结冰了,说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候,要比现在冷。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又迎来了一个盛世,李唐王朝幅员辽阔、经济繁荣、文化璀璨,而恰恰在此时,中国的气候由寒冷期转向了温暖期。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吃的荔枝其实不是来自于广东,而是来自于四川,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说:“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巴峡间”即是现在的四川、重庆一带,而现在的荔枝在四川盆地已经不能生长了,今天的四川盆地虽然有一些古荔枝树存活,但已经无法结果了,今天的荔枝树分布于纬度更低的岭南地区。
到了唐朝末年的时候,气候开始转冷,这与唐朝灭亡的时间相吻合。
五代两宋时期的气候,相对于汉唐时期来说,仍然比较寒冷,北宋时期的经济、文化都要比唐朝发达,但是在军事方面却远远不及唐朝,因为北宋、南宋都一直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威胁,而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原因,就是当时的气候比较冷。

中国近2000年以来的气候,从整体上而言是趋向干冷的,以公元1230年为界,在此之前,气候比较温暖湿润,而此之后,气候比较寒冷干燥,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元明清时期的温度要比汉唐时期低得多。
明清时期的气候从整体上而言是比较寒冷的,但是到了15世纪至16世纪之时,开始急剧的变冷,这就是历史地理学上称之为的“明清小冰期”,明清小冰期又恰恰对应清兵入关。
明清易代之际,气候寒冷到什么程度呢?今天的人是无法想象的,我们都知道长江是不结冰的,但是在公元1670年的时候,长江却封冻长达一个多月,而这一年的浙江嘉善地区的河流结冰后,甚至可以在上面行走,如履平地。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对气候的要求非常的苛刻,一旦出现气候变冷事件,农业生产必然大受影响,从而加剧社会的不稳定性。

中国北方草原地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这里的游牧业对气候的要求也非常苛刻,一旦气温下降,秋天的草枯萎的早,牛马无法渡过漫长的冬季。这样一来,北方游牧民族就有不断往南迁徙的意愿。
建州女真原来生活在黑龙江的北岸,后来不断往南迁徙至松花江、长白山一带,就是因为当时气候变冷的缘故。
当然在康乾盛世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气候温暖期,到了道光年间,气候又开始转冷,清朝开始走向衰落。
大致说来,中国古代的盛世对应气候温暖期,而乱世则对应气候寒冷期。
西汉、唐朝、北宋、明朝、清朝都是中国历史上存续时间比较长的王朝,但是却没有超过三百年,这其中与气候的变化有莫大的关系。 望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30
刘邦开创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先例,就这么简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