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自信中谈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意义?

如题所述

意义:


1、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民族音乐是在不同民族的特色发展中形成的,其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存在很大关系,主要包括器乐、声乐、舞蹈、歌曲等许多方面,不仅可以将民族特色文化进行全面展现,还可以对各个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

同时,民族音乐作为劳动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不同地区所包含的特色特征,反映出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对民族的灵魂进行整体表达,对民族文化自信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2、增强人们的综合素质

近几年,我国民族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是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依旧不停。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大力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对民族音乐产生正确认识,坚持民族音乐所包含的特色内容,促进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立。

扩展资料

中国音乐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音乐(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这是中国音乐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主要音乐形式是钟鼓音乐,最有代表性的是商周音乐。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音乐高度发达的时期。周朝的历代君王都对音乐予以高度重视,把“音乐”和“礼教”同时看作是治理国家、教化国民的两大法宝,实行“礼乐治国”。这一点从当时孔子的一些言论中就可以得到论证。孔子认为,音乐是完善人身修养的重要手段,人生修养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统治者对音乐的高度重视下,音乐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是雅乐。这种雅乐是由钟鼓乐队和歌舞表演共同完成的音乐,场面宏大,十分奢华。我们从《诗经》和《楚辞九歌》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民间音乐的发展与繁荣状况。从商周到秦汉,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为中国音乐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7

意义:

1、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民族音乐是在不同民族的特色发展中形成的,其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存在很大关系,主要包括器乐、声乐、舞蹈、歌曲等许多方面,不仅可以将民族特色文化进行全面展现,还可以对各个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

同时,民族音乐作为劳动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不同地区所包含的特色特征,反映出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对民族的灵魂进行整体表达,对民族文化自信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2、增强人们的综合素质

近几年,我国民族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是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依旧不停。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大力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对民族音乐产生正确认识,坚持民族音乐所包含的特色内容,促进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立。

3、增强民族音乐的影响力

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认为自己文化优于他文化的信条。其自我主观意识比较强烈,以自我生存方式为中心,对其他文化持有反对态度。一般来说,针对我国民族音乐发展情况来看,我们要充分开发探索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全面认识,加强民族音乐对社会进步发展的影响力,巩固民族音乐文化所存在的地位。

扩展资料:

民族音乐在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由于地理优势,所具有的少数民族十分丰富,而且各具特色,不同地区所存在的民族文化具有不一样的特征。在这个时期,古今的撞击、中外的撞击、雅俗的撞击都汇集到一起,处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变化和转型时期当中,弘扬我国民族音乐的必然要受到严峻的考验。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只有少部分人掌握当地民族文化演唱表演技巧,可以起到一定传承和发扬作用。大部分人更乐于追求新颖文化,无法将注意力集中放在民族音乐上,从而无法对文化自信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对其进步发展起到不利影响。

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中国的民族音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受到了世界音乐人士的重视,多少外国人克服语言障碍来学习我国的民族音乐,而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孩子却陌生到几乎不认识。因此,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势在必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8-03

意义:

1、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民族音乐作为劳动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不同地区所包含的特色特征,反映出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对民族的灵魂进行整体表达,对民族文化自信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2、增强人们的综合素质

我国民族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是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依旧不停。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大力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对民族音乐产生正确认识,坚持民族音乐所包含的特色内容,促进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立。

文化自信的体现:

1、语言的自信。

文化相信,首先是相信我们古老的语言。中国5000年智慧沉淀,具有任何语言无可替代的智慧,文字与方言都是民族的精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无限,世人皆知。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母语都学不会,便去学习西方的语言,盲目崇洋媚外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不自信。

2、形象的自信。

无论什么时候,有中国文化标志的东西:文化遗产、圣贤名著、历史名人、哲理思想,都是有我们中国特色的东西,都要去珍惜与发扬。就连我们自己的衣着与习惯都是血脉相连的中国文化,都应该珍惜与传承。

3、行动的自信。

身为中华后人,要保持中国人的气质与涵养,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做有损华夏文明、有损中华文化的异类。让优秀的语言传播给世界、让中华文化传播给世界,分享文明的果实,这才是文化自信的初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14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民族音乐教育也需要秉持'文化自信'的教育理念, 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奠定基础。当前社会领域的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 使得各文化元素在融合背景中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民族音乐教育要为民族音乐的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针对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问题进行探讨, 对于促进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1. 教育资源多元化
  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民族等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类型及教育资源。伴随社会文化的发展, 音乐教育也被逐渐重视起来, 当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得社会及公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趋提高, 音乐教育更取得丰硕的教育成果[1].传统音乐教育获取教育资源主要通过文本材料以及教学经验, 部分教育欠发达地区或者音乐教育落后区域, 因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音乐教育活动也受到诸多桎梏。当前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 音乐教育可以突破地域的局限, 在网络空间中获取教育资源, 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类型及素材, 使得音乐教育也变得异彩纷呈。
  2. 教育方法多样化
  中国民族音乐中多应用传统民族乐器, 记谱方法、演奏方法是民族音乐教育的重点内容, 传统教学方式相对较为单一, 当前各教育领域普遍融入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活动不仅需要关注演奏技巧, 还要关注民族音乐教育的音乐思想和内涵, 网络化教学模式为民族音乐教育提供诸多便利, 教育方法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2].
  3. 民族音乐文化传播手段多样化
  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信息化、数字化的媒介传播环境, 传播媒介限于文本等形式, 给传统民族音乐教育造成一定阻碍。民族音乐教育也属于艺术教育范 畴, 需要教学与学习过程能够形成较强的实践性与互动性, 应用信息化、数字化传播媒介, 为音乐教育构建新的平台, 教学活动可以从网络媒介中寻求自身需要的教学内容, 并进行相关文化资料的查询, 深入解读其文化内涵, 以突破文本传播形式对艺术及文化教育产生的束缚, 给予音乐文化传播及教学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 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 西方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教育造成冲击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 西方音乐逐渐在国内盛行, 通俗音乐形式的受众群体逐渐拓展, 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也被广泛推广, 对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造成巨大冲击, 音乐教育活动中重视西方音乐教育方法的应用, 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方法则逐渐被边缘化[3].
  2.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 需要在音乐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民族音乐教育所承担的教育使命, 是对整个民族的考验, 艺术文化的不断更迭, 会使不能够迎合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的音乐形式逐渐走向没落, 面对西洋文化、通俗文化的冲击, 为避免民族音乐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民族音乐教育所承担的历史责任更为艰巨。
  二、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顺应我国领导人提出的'文化自信'方针, 音乐教育也建立了'文化自信'的发展观念, 并以文化自信为视角寻求其发展道路, 赋予民族音乐发展的生机, 并持续提升其生命力, 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基础[4].

(一) 树立'文化自信'的音乐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决定教育行为的关键, 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 需要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音乐教育观念。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都需要具有自身的生存空间, 为建立和提升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自信', 需要从内心深入提升对于民族音乐教育的认同感, 从表面上看民族音乐文化被逐渐边缘化, 民族音乐文化承载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 已经以各种形式融入到民众的生活中。如有些民众会选择民族音乐作为手机铃声、网民对于新民歌的欢迎程度不断提升等, 这些情况都能够体现出民族音乐并没有以高冷的艺术形式束之高阁, 以亲民化的方式根植于社会民众的生活中, 民族音乐已经成为社会民众文化的重要组成。民族音乐教育从当前民族音乐的生存情况来看便能够获得'文化自信'
第4个回答  2019-12-14
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上溯源最久远而又长流不绝的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我们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族音乐。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民族音乐涉及的知识非常多,包括中国民歌和古代歌曲、戏曲和戏曲音乐,曲艺和说唱音乐,民族器乐、民族曲式等。当今,中国音乐文化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在这个时期,古今的撞击、中外的撞击、雅俗的撞击都汇集到一起,处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变化和转型时期当中,弘扬我国民族音乐的必然要受到严峻的考验。现在的社会流行音乐,尤其是爱情歌曲充耳可闻,具有地方特点的民族音乐却被打入冷宫,无人问津。尤其是当代中小学生,他们对刘德华、周杰伦等流行歌手了解颇多,崇拜有加,甚至于对他们的个人档案也能倒背如流,却很少有人知道我国的国乐大师刘天华、华彦均是什么人。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中国的民族音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受到了世界音乐人士的重视,多少外国人克服语言障碍来学习我国的民族音乐,而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孩子却陌生到几乎不认识。因此,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否认流行歌曲优越的一面,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忘却我们的民族音乐!为使下一代接受“美育”熏陶,端正音乐教育的正确方向,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使我们民族音乐能够得以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强调民族音乐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义务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应承担着更重大的责任。
  音乐欣赏带给欣赏者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艺术形式取代不了的,尤其是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在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欣赏者的言行举止。民族音乐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起到的社会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先秦百家争鸣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儒家,对音乐这一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完善人的人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谓“成于乐”是说“乐以冶性”,“成性亦修身也”,所以才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把音乐作为“树人”的重要手段。
  民族音乐欣赏如果在大学校园中没有听众,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没有一席之地,那么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与热爱,丰富的表现形式得不到学生的了解,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应起到的作用将得不到发挥,大学生在思想上也不会重视对自身民族音乐素质的培养。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特色鲜明。在音乐形式的创造、表达情意的方式、音乐体裁等方面,都有我们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应。通过对民族音乐进行欣赏,不仅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同时还让他们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及各民族浓郁的风土人情。今天,民族音乐的新作不断涌现,以反映生活、歌颂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它们不但丰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音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对民族的自信与热爱,个性与人格得到提炼与升华。
  从教育的意义上来说,忽视音乐教育,就是忽视教育本身;从个人发展的意义上来说,一个缺乏音乐素养的人,个性与性格就不能称得上完整;从大学校园来说,缺乏民族音乐是单调的,也是色彩单一的。提高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就要加强对民族音乐的重视,这是高校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及加强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我们的民族音乐恰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来一段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音乐,定会把人们的情绪调动到一个新的高潮,而且定会使人们对某一民族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有可能就因为一首歌而使我们对此地永世难忘。让人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而风土人情又离不开原汁原味的当地民歌,也就是说原汁原味的当地民歌能集中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例如到了云南大理不听上一曲《蝴蝶泉边》到了石林不听上一曲阿诗玛的歌就象是没来过这里,这话也许有点过,但这的确是一种真实的感受。另一方面,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让我们的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让世界通过我们的民族音乐而了解中国,让我们的民族音乐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发扬光大,为增进我们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