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幼儿阶段的关键期开展教育

如题所述

“乘机安全小贴士”安全出行要重视

的内容是孩子的受欢迎程度。我们让每个孩子都选一选自己班上最喜欢和他玩的孩子(3),一般喜欢的孩子(2),最后一类是最不喜欢和他玩的孩子(1)。这个调查原本是为了另一个课题的资料所做的,但是调查结果出来后吓了我们一跳。可以说引起了我们全体教师的高度重视!因为这个班级35个孩子,居然有10来个孩子在最后一项最不喜欢和他一起玩的孩子中填写了同一个孩子的名字!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个孩子在这个集体中是很不受欢迎的。那么他平时和同伴们的交往中面对的肯定更多的是拒绝和不理睬。这将是一种恶性的循环,导致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很难有很好的交往能力,这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致命的。因为我们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交往能力比一个人的学术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在分析调查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隐藏在调查表背后的问题。从调查中孩子们所选择的孩子中,我们发现有两个孩子的名字都没有出现过,这说明什么问题?这两个孩子在这个群体当中是不受同伴关注。孩子们觉得有他没他一个样。他们虽然没有做一些让人厌恶的事情,但是,他们却是经常性的游离于孩子们的快乐游戏之外的。这个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关注吗?从这个调查之后,我们特别关注这三个孩子的社会交往问题,从幼儿园里创设环境,提供平台,交给方法,并争取家长的支持。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共同努力,这三个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个也许就是我们作为幼儿教师所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了。动物行为学家哈洛在研究发现
一社会交往有助于形成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二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地情感。良好的社会交往会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同伴间的愉悦的交往,会对孩子具有重要的情感支持作用。三有利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社会交往提供了大量与人交流、协商、讨回的机会,有助于扩展知识,丰富认识,发展思考,操作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四,有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系统。他可以再与同伴交往中,根据同伴的不同反应了解自己行为的结果和性质,进一步调整自己的行为。
幼儿社会交往的关键期在3-5岁。也就是在幼儿园小班末期到大班期间。3岁以下的孩子,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发展水平阶段。因此社会交往能力是非常弱的。一些家长不理解,总是跟我说,“我的孩子怎么都是自己一个人玩的,他是不是不合群啊。”也有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性格太内向不懂得交往,而实际上小班的孩子你去仔细观察一下,基本上是一个个只顾自己玩的。还有就是小班幼儿小气,跟别人争抢玩具等等现象其实都是正常现象。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发展阶段,只想到自己没想到别人。要这个阶段的孩子分享和合作是有一点“超水平”的要求。
如果你的孩子正处在3-5岁的年龄段,那我们可要赶紧行动起来哦。
行动策略:
1.学会分享
让孩子懂得好吃的东西大家一起吃,好玩的大家一起玩,这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在孩子们眼里,什么是最好玩的东西呢?那就是玩具。所以我们可以从分享玩具入手。每次出门客串时,可以让孩子带上心爱的玩具去和朋友一起分享。孩子们之间因为有了玩具就会有了交往的纽带。回家我会及时表扬主动和朋友一起玩玩具的行为,培养了孩子人际交往的积极性。 2.学会合作
具备合作是孩子与人交往的第一要素。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情景,让孩子们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比如,几个孩子一起完成一个手工作品。要学会协商,分工,再合作。活动中要积极参与。再比如一起玩耍、打球、游戏等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合作最大的作用就是问题的冲突与解决。第一次的合作,虽然看起来有些生涩,不过,经过几次的冲突,协商,终究朝着正面的方向在走。

3.学会助人
鼓励幼儿多多帮助他人。当看见小年龄孩子跌倒时,引导孩子去帮他站起来,帮他揉一揉。阿姨的钥匙掉地上了,让他去捡起来还给她。 4.学会沟通
帮助幼儿学会用言语或者肢体语言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积极情感。对同伴表示同意、赞赏、微笑和拥抱等,都是积极情感的表达。 
享受友情 1.
就近找的朋友。观察邻居的孩子,如果妈妈面貌可亲,孩子通常也不错。
这个朋友的作用:这第一个伴儿可以教孩子懂得,有朋友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对于这种玩伴,只要年龄相仿,你不需要硬让他们一起做游戏,只给两个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自己玩就可以了,即使互相不搭理也没关系,因为他们一定能熟悉起来;给他们立个简单的规矩,比如不准打架,要一起分享玩具;控制孩子的游戏时间,因为小孩子一玩起来就没有时间观念了。 2.找异性朋友
这个朋友的作用:会让他们今后更尊敬异性,更容易与异性有感情上的交流。 男孩和女孩要成为好朋友并不简单,你需要帮个小忙:两三岁时,男孩和女孩没什么区别,但到了4岁,他们开始倾向于与同性朋友在一起,这时,要想办法增加孩子与异性朋友的相处机会;强调异性朋友带来的正面影响,因为会与异性相处的孩子思路想法更开阔;注意自己发出的暗示,孩子对家长的语言和身体暗示都很敏感,像“男孩子就是野”或者“女孩子应该穿花衣服”这类话最好不说;不要硬按自己的喜好给他们安排朋友,不要给学龄前的孩子“配对”,这会让孩子觉得交这个朋友很不舒服。 2.
年龄稍大一点的朋友
到哪里找:在孩子的姑表亲戚中找,如表哥、表姐等。
这个朋友的作用:他不仅会成为孩子的行为榜样,还可以帮你监督孩子的行为。
先确定这个年龄稍大的孩子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带来好的影响,然后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个“大朋友”有什么优点,为他在生活细节上树立榜样;不同年龄的孩子兴趣上会有差别,做家长的要帮孩子们找到可以一起玩的游戏,比如捏橡皮泥;对独生子女来说,有个大一点的朋友可以学会很多东西,例如合作、分享,不过也要防备孩子偶尔因为一些事不能顺他的意而发生冲突。
4.数概念的关键期:
出生后八至九个月是分辨多少、大小的开始,
二至三岁是计数能力(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和按数取物)发展的关键年龄,五至六岁是数概念发展的关键年龄。
5.感官关键期(0-6岁)
大班孩子的母亲:“我家宝宝刚开始写数字,可是他经常将数字写得颠三倒四,让我又好气又好笑。再过几个月九要上小学了,我该怎么办呢?”

比如孩子在阅读时,眼睛协调不好,可能出现漏词、跳行等现象;上课时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经常要离开座位,不能集中精力听讲,接收到的信息不完整,理解起来就困难,因此会对学习没兴趣等等。现在都市里的孩子活动空间越来越小,由于从小缺乏运动,造成身体动作的不协调,出现了感觉统合失调,这需要引起重视。
4岁以前的孩子不善于辨别物体空间位置的白花经常因为分不清左右耳发生将数字和字母颠倒书写的情况。但是到了五六岁,孩子对图形和字符空间位置的辨别能力以及基本发展成熟,一般来说就不太会错了。原因,主要是因为孩子的视视知觉能力比较落后的原因。与动作能力有关。人的方位感是从动作中发展而来的。从动作中人们知道左和右,知道上合下市对称的。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助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 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通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三 至六岁则能更具体地通过感官教具,比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
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慧。家长也可以在家里准备多种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
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世界。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 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行动策略:
感觉统合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博士艾尔丝于1969年提出的。所谓感觉统合,就是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感觉统合训练的主要感觉通道是皮肤的触觉、前庭感觉和本体感受。感觉统合训练强调“统合”,实现大脑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并且通过训练,形成适应性行为从而使机体在大脑中形成适当的反应模式。
感统训练游戏就是让儿童在“玩”的活动中,建立愉快的情绪和良好的自信。这种“感觉训练游戏”就像“心理疫苗”一样,能起到预防作用。尤其是 3 岁以前的早期干预,效果更为理想。 器材:滑板、滑板滑梯、布袋、平衡台、晃动平衡木、独脚椅、蹦蹦床、脚步器、皮球(趴地推球)、羊角球、吊缆插棍、旋转吊缆等 
用手看东西(触摸觉)
蒙上眼睛,用手感知正方形和长方形。之后增加难度,区别米和绿豆。 
蚂蚁散步
游戏的目的是训练皮肤感觉与方位感。
临睡前,让孩子趴在床上露出后背,父母用双手用指尖轻轻在宝宝背上爬,一边跟宝宝说:“蚂蚁散步啦。”可以让宝宝说说蚂蚁散步的方向,“上、下、左右”,还可以在背上画图形: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等。或者是让幼儿猜字。 尝一尝

至于味觉,用舌头接触苦、酸、甜、咸各种液体的方法是绝对可行的。4岁儿童已经适合于做这种游戏,这也是为什么给他们示范正确漱口的一个理由。儿童们乐于辨别各种不同的味道,并在每一个试验后学会接一杯温水仔细地漱口。这样一来,味觉训练还是一种卫生训练。 
快乐之旅(视觉)
目前,去的最多的地方时公园。
体育场,带孩子去听音乐会,让孩子感受高雅艺术或者是现代流行音乐,还可以使热火朝天的运动场面,以及群情振奋的拉拉队,让孩子深受感染。
农贸市场,让孩子看到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看看看看肉是怎么一下子变成肉末的,孩子也许很感兴趣。
建筑工地,要确保找一个足够安全的地方,远远地观察。起重机,水泥搅拌机,大吊车,带着安全帽敲敲打打的建筑工人等,这些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 公交大巴,沿途的风景,街上的交通标记等等都是孩子好奇的事物。 
玩比较
游戏:区别6和9。“6是头朝下,9是头朝上”“9是立正,6在玩倒立。”“6是个大肚子,9是个大头。”找不一样。 
平衡训练
其实这些训练也很简单,都是在“平衡-失衡-平衡”的变化中产生的刺激。平时谁都常做,如:摇晃,骑马,仰头,投篮,颠簸,横走,坐球等。但如果能有意识的去做,就会有效果。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感觉。
前庭平衡觉是指利用内耳的三对半规管及耳石(碳酸钙结晶体)来探测地心引力并控制头部在活动中的方位,保持身体的平衡。
运动觉(深感觉)是指来自于我们身体内部的肌肉、关节的感觉,它是了解肢体的位置与运动的感觉。 
团团转。目的是锻炼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让孩子闭上眼睛,来回转一圈,看孩子是否能转完而不倒下。 
金鸡独立。
目的在于锻炼孩子单足站立的稳定性。萍萍和妈妈对面站着,妈妈牵着萍萍的双手,妈妈提起右脚,萍萍也跟着妈妈提起右脚后稳稳站住。妈妈说:"妈妈放手了,萍萍站好。"萍萍真行,站了好一会儿。然后,萍萍又学妈妈提起左脚,也能站稳,萍萍觉得很好玩。这种金鸡独立的锻炼方式有助于增加孩子左右脚的耐力和协调全身平衡,为今后的舞蹈练习作好准备。
开飞机。锻炼宝宝的身体平衡能力。让孩子两臂侧平举做飞机的翅膀,在地上小跑,时而直起,时而弯腰,像飞机一样下降俯冲。
这是从体育老师那里得来的方法,老师常会在操场上用单腿站立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身体平衡能力。具体做法有两种:可以让孩子睁着眼睛单腿站立,保持姿势,另一只脚尽量长时间不落地;也可以让孩子闭着双眼单腿站立,这是难度比较高的训练方式,对锻炼大脑的平衡效果较好。


端水
有些家长怕孩子摔碎碗具,或弄伤自己,一般不让孩子在家里端饭端汤,这其实浪费了锻炼孩子身体平衡能力的机会。我在家里常有意让孩子端水,让他坚持“一碗水端平”而不洒。家长把端水的机会让给孩子,或者设置端水的游戏活动,对孩子的平衡能力会大有裨益。 
“开”自行车
家长可以把小型的自行车推到空地上让孩子“开”。让孩子在车上坐稳,两手扶住车头,大人站在自行车侧面,一手做保护孩子的准备,另一手扶正车身,兼做“动力”,轻轻地把车向前推。车子前行,孩子是“司机”—“开”自行车时孩子将自身的平衡感觉和自行车的稳定性结合起来,可以锻炼更高层次的身体平衡能力。
定向骑车。在地上画两条直线或曲线,让孩子骑着他可爱、漂亮的童车沿线前进,不能出线。也可以在直线或曲线旁边放些玩具,让孩子不要碰倒玩具。
跑步刹车。目的在于使宝宝在跑步过程中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平衡。父母站在孩子对面,逗引孩子跑向自己,但孩子容易摔倒,不容易维持稳定,这需要父母合作,当孩子快跑到面前时,赶快抱住他。长时间训练后,只需父母用手轻轻一挡,宝宝就学会"刹车"了。
最后,必需告诉父母的是,教育孩子,最需要的是如何在预备好环境后,屏住气息去等待孩子的每一个关键期自然地萌芽,而不去做过早的介入及责难。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有句名言,跟随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准备好沃土,只需在旁欣赏孩子,观察孩子,适时发出杂草,灌溉水源,孩子会快乐而独立的长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