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证明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

如题所述

人口迁移:  1.世界人口迁移概况:  ⑴二战前: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随着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掀起了人口迁移的洪流。特点是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移向未开发国家。
    具体表现:  ①从欧洲迁往美洲:西班牙、葡萄牙、英、法、荷等到北美殖民,掠夺资源和财宝。  ②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16世纪起,奴隶贸易猖獗。  ③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和美洲:中国人、印度人、日本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中国人到“南洋”谋生,日本人到美国和巴西,印度人到非洲、美洲  ⑵二战后,人口迁移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即外籍工人大量增加。
  原因: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是主要原因,战后,欧美各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吸引了大量移民(提供较多的工作机会),有些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化现象严重,需要青壮年劳力,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发展缓慢,出现人口过剩现象,因而大批劳动力被吸引到发达国家。
    ⑶国内人口迁移:①城市化(农村→城市)②开发国土:到北美、西欧等国;70年代以来,西亚移民增多(产油国经济发展快);欧洲内部移民(南欧→西欧)  2.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几种方式:  ⑴由边疆迁往中原:五胡内迁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南匈奴内迁河套、陕西、山西一带;蒙古族、女真族等迁入黄河流域(元朝);这些迁移都带自发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其主要原因是受汉先进文化影响加上游牧生活不稳定,但有些带有武装掠夺,如匈奴南下、金兵南下等。
    ⑵由内地迁往边疆:秦朝迁民到河套一带,迁民到南方越地;唐、元迁民加强边疆管理;这些迁移是政府有组织的迁移。  ⑶北民南迁:三国东吴;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金时期……这些迁移是人民自发性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南移,南方自然条件好等。
    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总析  ⑴.地主阶级、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和盘剥,土地的兼并,使农民纷纷破产,无以为生,只得离乡背井,到处流亡。  ⑵.频繁的各种战争,导致该地区人口的大量迁移。  ⑶.为加强边防,历代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居民向边境地区迁移。
    ⑷.经济重心南移,人口也相应向南流动。  ⑸.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古代黄河流域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古代黄河多次决口泛多次改道,导致该地区人口向灾害较少的地区迁移。  ⑹.对罪人的流放也是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一方面。
  在内地犯罪被判为流放的,往往是成百上千,到边疆后很少能回来的。  4.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  ⑴.我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传播了先进的经济文化,促使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人民大批南下,不但给南方增添了大批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在他们的影响下,南方各族逐步学会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
    ⑵.我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促进了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特别是中原汉族迁居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少数民族内迁到内地,使各族交错杂居、接触频繁,甚至互通婚姻,相互融合,丰富了各族的经济文化生活。
  我国古代往往在人口迁移形成高潮时,民族融合也形成高潮,这大大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  ⑶.我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使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趋于合理,南方地区土地肥沃、广阔,三国以前人口却极为稀少,随着人口的迁移,江南的开发,南方人口逐渐增多,我国人口的南北分布趋于平衡。
    5.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三种方式:  ⑴为了平衡生产布局,政府有组织地调出各种人员支持边疆建设。  ⑵大量农村人口自发从人口稠密地区移向地广人稀地区。  ⑶农村人口过剩引起的民工潮:山区→平原,农村→城镇,贫困地区→发达地区,内地→沿海  第⑴和⑵的作用是对调整全国人口分布,开发建设边疆,促进落后地区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第⑶有效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民工承担了城市建筑、环卫等工作,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对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加重了城市和交通的负荷,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等。
    三、人口迁移的意义:  促进种族、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改变人口布局,平衡经济发展,开发建设边疆  四、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三种情况:  1.政治需要:A秦派蒙恬击匈奴B秦征越族C西汉对西南的管理D孝文帝迁都  E唐朝西亚人入唐F元朝回族的形成  2.战乱逃难:A三国时迁民吴国B西晋时少数民族南迁C五代十国时北民南迁  D北宋时北民南迁E近代“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  3.经济谋生:A东汉南匈奴南迁B西晋五胡内迁C唐朝中原人民入契丹  D元朝少数民族迁入中原、江南E南洋谋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