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本科详细资料大全

如题所述

禾本科(学名:Poaceae Barnhart):别称早熟禾科,分为620多属,10000多种,中国有190余属约1200种。地球陆地大约有20%覆盖著草,禾本科包括多种俗称作"某某草"的植物。但是必须指出,不是所有的草都是禾本科植物;同样,并不是所有禾本科植物都是低矮的"草",就如竹子,也可以高达十数米,连片成林。禾本科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粮食作物。
基本介绍
中文名:禾本科
拼音:hé běn kē
学名:Poaceae Barnhart (1895)
界:植物界
亚界:绿色植物亚界
总门:轮藻总门
门:木贼门(有胚植物门)
亚门:木贼亚门(维管植物亚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
亚纲:百合亚纲
超目:鸭跖草超目
目:禾笑念本目
科:禾本科
分布区域:中国各省区
植物起源
禾本科植物与单属植物科Joinvilleaceae的亲缘关系最近。Joinvilleaceae属单子叶植物,仅含一个属JonvliZea,目前仅存两个种,分布在西马来亚(West Malaya)到萨摩亚(Samoa)和夏威夷(Hawaii)一带。Jomuillea的叶组织特征、花序特征、花被特征、花粉粒特征、染色体特征与禾本科植物相似,唯雌蕊和果实有所差异。因而禾本科植物从类似Jomuillea的植物演化来的可能性较大。由类似Jomuillea的植物演化而来的最原始的禾本科植物是草质,必生或具短根茎,具相对短的叶,茎具若干节,相对简单的总状或圆锥花序,小穂具若干小花,苞叶(颖片)未分化,花为3基数,花被3或6,雄蕊6,二组子房1室,单胚珠,花柱3,风媒花植物。植物化石研究证明,禾本科植物的化石出现最早的地质时期是在白垩纪(Cretaceous)晚期。白垩纪晩期地层中禾本科植物化石尽管数量稀少,但从叶碎片和花序化石的形态分析结果推测可能为芦苇属(Phragm!tes)和芦竹属(Arundo)植物。第三纪(Tertiary)地层中禾本科植物的小穂、姿裂.花序、茎、叶、花粉、种子化石已大量存在,它与现代禾本科植物的针茅属、剪股颖属、芦苇属、芦竹属植物的相应部分相似。大量的研究证明,禾本科植物起源于热带森林中或林缘的开放生境,白垩纪正值地质巨变期,强烈的造山运动加上大陆漂移,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相继出现,使地球上陆地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旱化,导致了热带、亚热带平原和低山区原来占优势的中生代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大量灭绝,取而代之的是被子植物,其中包括禾本科植物,在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灭绝过程中,首先,森林中出现了一支早期的类似芦竹亚科的示本科植物,这些植物占据了林中或林缘的空地,因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强,其个体增加的速度非常快,进而取代了继续三空的森林,形成了热带稀树干草原。原来大面积的森林植被被茎上具节,靠居间分生组织使节间伸长的禾本科植物所替代。禾本科植物起源之后沿各种方向进行了进化。
类型特征
植物体木本(竹类和某些高大禾草亦可呈木本状)或草本,根的类型极大多数为须根。茎多为直立,但亦有匍匐蔓延乃至如藤状,通常在其基部容易生出分蘖条(sucker或shoot),一般明显地具有节(node)与节间(internode)两部分[茎在本科中常特称为秆(culm);在竹类中称为竿,以示与禾草者相区别;节间中空,常为筒形,或稍扁,髓部贴生于空腔之内壁,但亦有充满空腔而使节间为实心者;节一处之内有有横隔板(diaphragm)存在,故是闭塞的,从外表可看出鞘环(sheathnode)和在鞘上方的秆环(culmnode)两部分,同一节的这两环间的上下距离可称为节内(intrahode),秆芽即生于此处。叶为单叶互生,常以1/2叶序互动排列为2行,一般可分3部分:
①叶鞘(leaf sheath),它包裹着主秆和枝条的各节间,通常是开的,以其两边缘重叠覆盖,或两边缘愈合而成为封闭的圆筒,鞘的基部稍可膨大;
②叶舌(ligule)位于叶鞘顶端和叶片相连线处的近轴面,通常为低矮的膜质薄片,或由鞘口缘毛来代替,稀为不明显乃至无叶舌,在叶鞘顶端之两边还可各伸出一突出体,即叶耳(auricle),其边缘常生纤毛或缘毛
③叶片(blade),常为窄长的带形,亦有长圆形、卵圆形、卵形或披针形等形状,其基部直接着生在叶鞘顶端,无柄少数禾草及竹类的营养叶则可具叶柄(petiole)],叶片有近轴(上表面)与远轴(下表面)的两个平面,在未开展或干燥时可作席卷状,有1条明显的中脉(midrib)和若干条与之平行的纵长次脉(secondary veins),小横脉(crossed veins)有时亦存在。
花风媒,只有热带雨林下的某些草本竹类可罕见虫媒传粉;花常无柄,在小穗(rachilla)上互动排列为2行(尤以多花时为然)以形成小穗(spikelet),由它们再组合成为着生在秆端或枝条顶端的各式各样的复合花序,惟有一部分竹类的小穗可直接着生在竿和枝条之节处[此情况可说是无真正的花序而仅有花(flowering branch)],小穗轴实为一极短缩的花序轴(rachis),在其节处均可生有苞片(boract)和先出叶中(prophyll)各1片,若其最下方数节只生有苞片而无他物,则此等苞片就可称为颖(glume),而陆续在上方的各节除有苞片和位于近轴的先出叶外,还在两者之间具备一些花的内容,此时苞片即改称为外稃(lemma),先出叶相应地称为稃(palea),在习惯上通常将此两稃片(anthoecium)连同所包含的花部各器官统称为小花(floret),以一朵两性小花为例,它计有:
①外稃:通常呈绿色,有膜质、草质、薄革质、革质、软骨质等各种质地,先端渐尖、急尖、钝圆、截平、微凹或二裂者,常具平行纵脉,主脉伸出乃至成芒(其他脉亦可如此);
②内稃:常较短小,质地亦较薄,先端多呈截平或微凹,背部具2脊,亦有若干平行纵脉,其2脊可伸出成小尖头或短芒;
③鳞被(亦称浆片)(lodicule):此为轮生的退化内轮花被片,计2或3片,稀可较多或不存在,形小,膜质透明,下部具脉纹,上缘生小纤毛;
④雄蕊:其数为(1)3—6枚,稀可为多数,下位,具纤细的花丝与二室纵裂开(稀可顶端孔裂)的花药,后者常以中部背着花丝顶端,嗣后成熟时能伸出花外而摆动,用以散布花粉;
⑤雌蕊1,具无柄(稀或有柄)一子室的子房,花柱2或3(稀1枚或更多),其上端生有羽毛状或帚刷状的柱头,子室内仅含1粒倒生胚珠,它直立在近轴面(即靠近内稃)一侧之基底。果实通常多为颖果(caryopsis),其果皮质薄而与种皮愈合,一般连同包裹它的稃片合称为谷粒(grain),此外亦可有其他类型的果实而具游离或部分游离的果皮;种子通常含有丰富的淀粉质胚乳及一小形胚体,后者位于果实或种子远轴面(即靠近外稃)的基部,在另一侧或其基部从外表即可见到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