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传统思维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为什么中国传统思维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了以仁义为内在基质、以礼乐为外在仪轨的特色。中国文化传统中也有一些消极因素,对科技创新产生阻碍和制约作用。要努力克服其消极作用,构建有利于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
中国文化传统消极因素的主要表现概括起来主要有:

第一,重人伦轻自然、重人文轻科技的学术倾向。
由于儒家传统的影响,中国文化传统表现出一种重人伦轻自然、重人文轻科技的倾向,以人为核心,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而忽视了对自然界本身的认识和改造。在学术研究中,未能把社会与人分开,更未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而没有发展起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也不重视技术性控制的实验,不重视工艺、技艺。科技被视为雕虫小技甚至“奇技淫巧”,未能在中国发展起科学文化,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具有粗糙性和封闭性。
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直观性,忽视思维的理论性、精确性、抽象性,注重笼统的直观的领悟,忽视通过科学实验、理性分析表达来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形成墨守成规、自我封闭、不思创新的思维惯性。这与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距离。儒家思想强调“经世致用”,追求知识的实用,影响了对自然、对事物本身的真正探索,难以形成客观的知识,难以产生求真求美的科学精神。

第三,中庸取向价值观和保守倾向。
“知足常乐”、“安分守己”、“明哲保身”、“不为人先”等保守思想对人产生了消极影响。传统文化以求同和尊古为基本价值导向,如尊经注经、论资排辈、重义轻利、明哲保身、封闭保守等,是与创新的思想相违背的,它对科技创新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利于科技发展。

第四,重群体、礼教,轻个体的特点。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群体性和共性的培养,要求人们把群体价值置于个体价值之上,迫使个体的需要服从于群体和社会的需要,以共性来铸造个性,反对自我表现,使许多人带有依附性,而缺乏个性和创见。而自主性和独立性、个性自由和多样化的发展恰恰是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尊经注经、论资排辈”的文化意识对科技创新带来了一道无形的屏障,权威统治和遵奉心态造成的氛围,无助于形成一个培育个人创造力的社会环境。

中国文化传统在整体价值取向上是重“道”轻“器”,强调“经世致用”,而忽略理论的可操作性。中国的知识分子始终没有能摆脱经世致用、天人合一等传统思想的束缚,没有能树立起实证的科学精神。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技术成就曾经领先于世界多年,但在近代以后处于停滞、落后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只是从科学技术本身去找原因,还必须从长期停滞、封闭的封建社会以及文化传统中去找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6
除了上面一条还有一个,我们没有像北欧一样转化为科学实践的思维走科学研究,没有自己的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没有从纸上谈兵转化成科学思维的实践方式,依旧是中式的自私思维,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并不强,还会狂妄自大骄傲自满不懂尊重,这是国人的根病,至从新文化运动后就再也没有。。。。。。懂了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