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别地级市和县级市

如题所述

地级市县级市怎么区别如下:
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区别是它们的管辖单位不同。地级市归省管,县级市归地级市管,所以地级市的行政级别高一些。
地级市是中国行政区之一,它的行政地位与地区、自治州、盟相同,属于地级行政区,由省、自治区管辖。
地级市,简单来说是省级下辖的一级政府,一般都是市。
地级市由地区行政公署演变而来,起源于八十年代的“地改市”与“地市合并”改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09

县级市与地级市的区分:‍

县级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名称,属于县级行政区,由地级行政区管辖,地位与县、区(市辖区)相同。直辖市没有县级市,个别县级市由省级行政区管辖。

地级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级行政区,因其行政建制为地区级别的"市",故称"地级市"。截至2015年4月,中国大陆地级行政区共计334个,包括291个地级市、30个自治州、10个地区、3个盟。

地级市一般都下设"市辖区",但截至2015年6月,甘肃省嘉峪关市,广东省东莞市和中山市、海南省三沙市和儋州市共5个地级市未设"市辖区",俗称"直筒子市",另外一些地级市还代管县级市。副省级市的行政区类别也是地级市,但其行政机关的行政级别比普通地级市的高。

可见,县级市通常是归地级市管辖的,地级市的市长是通常正厅级,县级市的市长是通常正处级,所以地级市比县级市的级别高。

扩展资料:

县级市设立标准

(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00人以上的县,达到下列指标,方可撤县设市:

1、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含县属企事业单位聘用的农民合同工、长年临时工,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登记的有固定经营场所的镇、街、村和农民集资或独资兴办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城镇中等以上学校招收的农村学生,以及驻镇部队等单位的人员,下同)不低于12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30%,并不少于15万。

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80%,并不低于15亿元(经济指标均以1990年不变价格为准,按年度计算,下同);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1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100元,总收入不少于6000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6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人至400人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撤县设市:

1、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10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7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业的人口比例不低于25%,并不少于12万人。

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70%,并不低于1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80元,总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0%,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5%,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地级市设立标准

1、市区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25万人以上,其中市政府驻地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20万人以上;

2、工农业总产值3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产值占80%以上;

3、地区生产总值在25亿元以上;

4、第三产业发达,产值超过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35%以上;

5、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2亿元以上,已成为若干市县范围内中心城市的县级市,方可升格为地级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县级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级市

第2个回答  2017-02-16
地级市由地区行政公署演变而来,起源于八十年代的“地改市”与“地市合并”改革。作为一直以来的二级行政区,一般都是代表了全国大中型城市。

因此,一般听地名感觉耳熟的就是地级市啦。当然自己补习地理知识最管用。

有个小窍门,看地名,某个市的上级还叫市,那么它就是县级市,它的上级就是地级市。

例如这个地名: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我忽略了我国混乱的市制问题以下为补充————————————

“市”指的是城市、集市一类的概念,一开始并非是行政区划概念。在清末民初,城市化开始起步,一些城市化率极高的地区在各个方面都超过了管辖它的原行政单位,其经济特殊性也需要特别设立一个机构进行管理。所以在民国时,“市”成了一个行政区划单位。渐渐的由上级机构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市,例如“省辖市”、“院辖市”。随着这些“市政府”的辖区扩大,政治上的“市”的覆盖面积开始超过了经济以上的市的面积。也就是说,某个城市可能实际面积是1个单位,但其市政府管辖范围是10个单位。国民党败退前,大部分的“市”都已经改制为直辖市,当时直辖市有数十个。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经验不足而见了“省县乡”三级制。但事实上省和县之间往往不得不设置一级行政区。

因此,地区行政公署作为派出机构成了第二级行政区,随后做实变成了真正的二级行政区。
而过去的市往往撤销掉,部分成了新的直辖市。作为“省县乡”体制的补充,我国设立了“较大的市”和“设区的市”作为补充,这两个市也是行政区划概念。

所以在地区行政公署做实前,理论上省辖市就是县级市。

后来的“地改市、地市合并”改革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部分省份在改革中设立的地级市数量过少,导致部分实力不强的地级市管辖了十多个县,无法有效拉动经济反而成了“小马拉大车”。有些“地区行政公署”在改制时过分拆分,设立了过多的地级市,影响了各市的协作关系无法集中资源建立一个有影响力的城市。这导致了各市相互抢占资源,也导致辖区上过分犬牙交错不利于进行有效规划(例如袁州分区被拆分成了新余、宜春、萍乡三个地级市)

因为以上问题,导致了部分部分经济强县需要升级来获得发展空间。

一开始通过县级市改革,使得县可以改市,保障其发展空间。但由于地级市设立太少部分地区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在事实上有增设二级行政区数量的需求。所以部分县级市就划过省直管,基本享受地级市的权限。

虽然这导致前文中我提到的小窍门失效,但记住为数不多的省直管县级市就可以啦。

省直管县级市:济源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和整个海南省的县市(除了三亚、海口、三沙、儋州)。

也有一些其他的省直管县/县级市,但并未完全脱离所属的地级市,故不赘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2-0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