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的《野望》。。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如题所述

《野望》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人于平淡中表现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全诗如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这是诗歌的起句。“皋”是水边地。“东皋”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此处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这里用来表现诗人孤独寂寞、无所依傍的彷徨心情。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太阳落山了,我(诗人)登上东皋远眺,徘徊一阵,我感到空虚无聊。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登高远望,总会触景生情。诗人“薄暮”时分,站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不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里紧承上联的登高,按照律诗颔联来说,应为“景联”,诗人对登高所见作了静态的描写。“树树”即所有的树,或者每一颗树。“山山”即所有的山,或者每一座山。其意思是说,山上所有的树木都抹上了秋天的色彩,四周所有的山只留下落日的余晖。诗人在对偶中,上句写树,下句写山。特别是“秋色”与“落晖”相对中,不但写出了登高的时节和时间,而且也蕴含着秋日那落日的景象,似乎表现出了“夕阳西下”那凄凉的感受。当然,诗人在这里对眼前所见景物作了粗线条、大块式的勾勒,呈现出了秋日宁静、开阔、美丽的大自然景象。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里诗人笔锋一转,又静到动,着力描写了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意思是说,(在余晖下)牧童赶着牛儿,猎人带着捕杀的禽鸟回家。这两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妙。诗人在此是以动衬静,把秋日晚景表现得更加安详宁静。这里,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静态与动态的结合都是那么自然和谐。这样,诗人在描写中,寄情于山野,忘情于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是诗歌的结句,是诗人情感的表现。“怀采薇”诗人化用了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薇的典故。其意为避世隐身,与世无争。这一联的意思是说,相互一看,谁也不认识,我(诗人)轻轻地哼着那采薇的歌谣。诗人面对着“相顾无相识”感受到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因而只好“长歌怀采薇”,去追怀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这里,诗人所表现的不是诸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田园诗人的情趣,而是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 总之, 这首诗歌抓住“望”字,描绘了诗人所见的秋日“余晖”下的山、树、人,自然和谐,并寓情于景,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情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7
体会到诗人在归隐后的闲逸情调中带有几分彷徨的心情和苦闷。我对唐诗比较感兴趣,在吟诵时体会到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