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儒学的区别联系是什么?

如题所述

  佛教讲的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可作佛,因果循环
  道教讲的是清静无为,修身养性
  佛学与儒学的比较研究

  我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结合的产物,但在统一的文化形态背后又有各自独立的存在方式,而且相互间存在分歧。其中,将佛学与儒学进行比较研究较有深意,对当代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好的启迪。大约在东汉时期,佛教从天竺国(印度)传入中国,但在当时并未引起社会的重视,只是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才得以迅速传播。然而随着佛教的兴盛,佛学思想中丰富系统的教义渐被人们所接受,这必然与占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发生冲突,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人的本源的提示。

  佛教宣传因果报应,讲“十二因缘”,说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是由“无名”、“行”等十二种因缘会合而成的。这一因缘链条因果相生决定着众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不断流转的过程,人生是轮回转生、业报轮回的过程;而儒学更多的是采取人生思考与安顿生命的意义来面对,他们对宇宙本体和形上道体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对生死大事做了较多的思考。在由此形成的死亡观中,生死被视为一种自然现象(气之聚散),不存在灵魂不死之说。生死不可避免,不需逃避,重要的是以虔诚的道德生命来坦然面对,他们肯定了作为人生的终极关怀的生死课题探究的意义。

  二、对人生观的不同诠释。

  佛教的宗旨在于普度众生,使一切众生从生死流转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得到永恒的寂静。佛教认为人世为苦海,人应脱离尘世,跳出苦海,宣扬一种“出世”观;而儒家则强调“天行健,君子将自强不息”,他认为人应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努力摆脱外界的束缚,持一种积极的“入世”观。儒学积极投身社会,奋发进取,自强不息,一生都在为追求自己理想价值而努力。儒学以其入世品格和刚健精神,激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忧患意识,培育了一代人的笃行精神。

  三、对伦理的不同看法。

  首先,在宣传的教义上不同。佛教在在认识论上是虚无的,是无中生有的,它以空无为起点,以空无为终点。佛教吹奉“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同时,他们主张“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只讲生死轮回,不讲“忠、孝”;而儒家却提倡纲常伦理,把不讲忠孝视为大逆不道。其次,在修养心性的方式途径上不同。佛教讲“六度”,即布施、持戒、忍、精进、定、智慧,通过这六种方式进行修行;而儒家讲“五教”(五常),即仁、义、礼、智、信,通过五种方式来修身养性。

  四、对育人的理解。

  佛教所主张的人应艰苦修行。首先,通过“八正道”的方法达到涅槃的境界,实现永恒的寂静。其次,通过禅定修持,保持精神的统一,达于空如的实在,这也可以进入涅槃的境界,这里佛教用佛性代替人性成佛的目标;而儒家重视教育的普及性思想,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与必要性。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教育是启发人们“仁之端”的必要过程与手段,而且必须贯彻教育在先、惩罚在后的原则,“不教而诛谓之虐”,是儒家极力反对的。

  五、结语

  佛学与儒学在对人生与育人的理解上存在分歧,我们应正确区分和对待这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在当今时代,这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加以弘扬,力求达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谢龙先生说:“哲学的创新更是通过比较实现的。反思是创新的前提与准备,创新是反思的目的和结果。”所以,通过以儒学、佛学为两个不同的参照系,进行两者全方位的比较研究,这样一方面可以完整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另一方面可以从哲学层面对两者进行反思、创新与超越,进一步丰富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宝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13
佛教是进口的,儒教是国产的,
第2个回答  2012-05-13
佛法有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在佛法人天乘的五戒十善上与儒家的仁、礼等相似,但人天的四禅八定儒家就没有了。更不用说声闻缘觉菩萨出离轮回,了脱生死。
因此佛法传来东土,能够久传不息,与儒家的做仁义为基础铺垫有很大关系。而向更高层次的了生死,明心见性等,儒家没说,因此佛法刚好弥补了人们这个需要。
第3个回答  2012-05-13
都修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