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的故事简介及其寓意

如题所述

刻舟求剑故事简介:

有一位楚国人喜爱剑术,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一天,他搭乘一条渡船过江。船行至江中,他不小心让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

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他眼前浮现出樵夫刻记号的一幕。接着便镇定地说:“别慌张!我自有妙法。”

只见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并且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继续前行,待船家停船时,这位楚人站起身,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人水中。

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于是浮出水面抚摸着船边的记号,如梦游般喃喃着:“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寓意:

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 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扩展资料: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刻舟求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3
搜索词条
刻舟求剑
[kè zhōu qiú jiàn]

更多图片(5张)
刻舟求剑,比喻事物已发生变化而仍静止地看待问题。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曰:“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作品别名:《吕览》
创作年代:春秋战国时期
成语:刻舟求剑
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产生年代:春秋战国时期
分享
题目解释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

刻舟求剑
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它用短小有趣、言简意赅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从记号处寻找落水的剑。比喻缺乏生活常识。 故事启示:情况在不断变化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只凭主观做事情。(地点改变,处事的方法也要改变)

【汉语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词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成语用法】连动式;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状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多含贬义。

【典故出处】在战国时期由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察今》(又名《吕览》)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茅盾《致陈瑜清》:“有人提出新的解释,盖咬住一、二字,~以驳难,似已成风气,真令人啼笑皆非也。”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引婴投江、按图索骥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成语辨析】“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成语寓意】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注解

寓言原文
刻舟求剑

(战 国)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刻舟求剑 漫画
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
刻舟求剑
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追问

有掩耳盗铃的么

追答

有的

你稍等,希望你采纳!谢谢!

搜索词条
掩耳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

更多图片(5张)
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为一中国古代成语,本义为盗钟的人怕别人发现自己,就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钟声。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是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近义词:自欺欺人。

中文名:掩耳盗铃
外文名:to plug one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 Like burying ones head in the sand / self-deceit
注音:yǎn ěr dào líng
本义: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
喻义:比喻自欺欺人。
感情色彩:贬义词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分享
成语资料

基本信息
【汉字简体】掩耳盗铃

【汉语注音】yǎn ěr dào líng

【汉语释义】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掩:遮蔽,遮盖;盗:偷。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

【语法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语】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语】开诚布公

【押韵词语】肆意横行、相辅相成、功到自然成、明镜鉴形

【相关谜语】聆

【英文翻译】Plug one'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

【日语翻译】目を掩うて雀を捕う

【韩语翻译】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成语辨析
【辨音】耳:不能读作“ér”。 铃:不能读作“līng”。

【辨形】铃:不能写作“玲”。

【辨义】掩耳盗铃和“自欺欺人”,都有“自己欺骗自己”的意思。但掩耳盗铃专指“自己欺骗自己”;而“自欺欺人”除了“自己欺骗自己”以外,还有“欺骗别人”的意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10-12
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追问

能在告我下掩耳盗铃的么?

可以么?

第3个回答  2020-03-11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第4个回答  2019-03-18
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 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