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阅读理解答题策略(现代文阅读) 例:该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该句子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如题所述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也称艺术特色。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笔 虚实结合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动静结合 动静相衬 大手笔 层递 深化主旨 以小见大 点面结合 主次 远近 通感 绘声绘色等)   
选材剪材;   
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   
3、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不同文体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体: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古诗词: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
   具体手法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 ,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
   辨析总括
   在现代文阅读的题目中,常常有一些概念分不清,从而导致答题错误。特别是当题目问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时,经常是问此答彼,怎样区别它们呢?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总之,表达方式是就文章的写作内容而言,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是就文学作品写作的具体技法而言,而修辞手法是就语言修辞效果而言。因为角度不同,说法也就有一定差异,对此,应注意区分。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用修辞特点
   比喻
   1、定义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3、构成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4、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
   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的总称。
   一、事实论证 (归纳论证)
   事实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二、理论论证 (演绎论证)
   理论论证的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就是将归纳所得的论点,用人类已知的科学原理去衡量。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则外,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论据。如物理学理论、文学理论等。理论论证的论据还可以是某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
   三、对比论证 (比较论证)
   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四、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
   作用
   举例论证 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让文章浅显易懂。   
   道理论证 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对比论证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 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引用论证 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写说明文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的方法。说明方法有很多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说明方法。
   作用
   说明文的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种类
   小学常见的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   
   中学常见的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作引用、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也使文章更具体、更详细。
   (2)作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好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
   (3)作比较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好处: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4)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5)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时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也属分类别。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还有联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mó)状貌。   好处: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8)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好处: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9)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   
   好处: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更加理解。
   (10)列图表
   为了把十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就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了当。更具体。   
   好处:使人看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
   例句
   举例子: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看云识天气》(根据大的范围列举相应的例子)   
   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   
   引资料: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中国石拱桥》(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   
   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国石拱桥》(体现准确性 )   
   作比较: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中国石拱桥》(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摹状貌:这些石刻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 使被说明更具体,更形象。)   
   分类别: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说“屏”》(使读者明白屏的种类。)   
   作诠释: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中国石拱桥》(使读者明白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   
   下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统筹方法》(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使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特征、相貌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21
该句子用什么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2个回答  2012-05-21
建议你买本《专项课时练》(现代文阅读)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很好用的,我一直在用。上面有技巧 很详细。还有练习,全部是中考原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3个回答  2012-05-21
关于句子的考点呀三种情况:作用、赏析、内涵
一、分析句子的作用
这种题目的答案要点至少要包括两个方面,一般是内容和结构。内容就是写了什么,就像你例子中说的那样;结构上的作用包括渲染气氛、铺垫、伏笔、过度、总提全文、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等。句子的作用的倾向性很明显,除了以上两个方面,有时还可能是塑造形象、抒发感情,要根据具体句子而定。
二、赏析句子
这种题目一般从句子的表达上赏析,如表达方式、修辞、表达角度等。
三、分析句子的内涵
这种题目一般是分析句子深层的含义,即潜台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