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内涵发展的两个基本要求

学校内涵发展的两个基本要求

  一、精神塑造——用校训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校训是学校精神风貌的象征,是学校办学育人的追求,也是学校校园文化个性的鲜明标识,它往往给师生传统的熏陶,品位的传递,奋斗的激励,甚至一生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校训就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校训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作用,所以许多名校都很重视校训的总结提炼和恰当表述,都很重视校训的解释、传承及随着时代变化对校训内涵的不断丰富。
  我校也很重视校训的提炼和表述。2002年学校成立100周年纪念时,我校确定“正德修业”为校训。之所以将“正德修业”作为学校的校训,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正德修业”一词直接来源于学校的前身“正修书院”和“正修蒙学堂”,承载着学校100多年的历史和典故,是对学校百年历史和精神的高度概括,我们确定“正德修业”作为学校的校训,是对学校历史渊源自然而又独特的解读,本身就具有一种震撼力和穿透力,是学校文化个性特点的定格化和张扬化。
  其次,“正德修业”的校训,既蕴含和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精髓的内核,又体现了当今时代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 。《周易》:“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从古至今,人们普遍认为,德是做人的必备条件,“正德”就是匡正道德,这是成人之本。“修业”意即谨修学业,就是要打好知识基础,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正德修业”的校训,既是对学生成长的指导性要求,也是对教师发展的指导性要求。要想学生“正德修业”,教师必先和不断地“正德修业”,才能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正因为此,我校一直不断努力着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业精湛、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
  最后,用“正德修业”四字作为校训,简洁,概括,易记,令人难忘。
  二、文化熏陶——用氛围润泽学校内涵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的载体,是学校精神产生的土壤。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自觉。创新校园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系统性的工程,其最终能够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师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润泽学校的内涵发展。
  一要优化物质景观系统。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构成一种美的氛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场”, 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我们学校原为常熟市支塘中心小学,老学校校园虽然不大,但那里有大柿子树的绿荫,那里有校园山石的遒劲,那里有正修亭的雅致,那里更有朗朗的书声和浓浓的学习氛围,那里正德修业的校训,那里勒刻着前辈学人题词勉励的巨石匾额以及精心雕琢的哪怕一个宣传牌、科室牌无不时时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新校易地新建后我们学校更名为张青莲小学, 张青莲是我校1914-1917年校友,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科院资深院士。中科院白春礼院长为我们题写了新的校名,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承学校优良传统,细致规划校园物质景观系统,充分彰显学校文化内涵和现代气息。
  二要规范行为文化系统。在办学过程中,一个学校的风气其影响力往往比简单说教来得更迅速、更深刻、更有效。我们努力实践陶行知“爱满校园”的教诲,不断追求教育的和谐。从教师而言,和谐发展的教师,有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有着对学生的满腔热爱,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从学生而言,和谐发展的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学习,校园中呈现师生关系融洽、教学相长的和谐氛围,真正实现了各自的“正德修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