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正切和反切?

如题所述

汉代以前,多采用同音字注音法,即,×,读曰×;或“读如”、“读若”。此三种“读×”即古代注音、释义用语。例如,《仪礼·乡饮酒礼》“公升如賓。”汉 郑玄 注:“如,讀若今之若。”也就是说,郑玄这个人告诉你,如,和现在的“若”读音是一样的。后来“读若”就有问题了,因为有的字有很多同音字可用来替换,但有的字不多,有的虽然有,但用来注音的那个字,比被注音的还要生僻,比如“大,读若荙。”那就不如不注。于是就有了“反切”。反切:我国给汉字注音的一种传统方法,亦称“ 反語 ”、“ 反音 ”。用两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两个字中,前者称反切上字,后者称反切下字。被切字的声母和清浊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字调跟反切下字相同。如:东,德红切。取德的声母d,红的韵母ong,便构成东音(dōng)。再后来,1913年(民国2年)当时的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每省派两名代表,议定音标,按字审音。惜用多数表决的方法,与议政立法同,不适用于讨论学术,因此其结果“老国音”的出台,遭到不少人的反对,认为是“折衷南北,牵合古今”的“联合音系”,也有人称之为“人造音系”。此音系于1918年(民国7年)公布。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后,白话文兴起,推动了新国音的产生。1924年,“国语统筹委员会”决定放弃“老国音”,改为以北京语音,即活着的“国音”为标准音。1928年开始编纂《国音常用字汇》,1932年由教育部公布。现在当然就是用汉语拼音啦。古代拼音所用的反切的“反”,是翻的借字,并非反正之反,故亦无“正切”之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