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科学少年版作文800字

如题所述

 现行的科学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科学实验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符合现实中的条件,要遵循简约、上手性强的原则.如何才能做好实验呢?
一、 选择改进器材,联系实际生活使实验做得更准.
在科学教学中,有许多实验的器材在准备与使用方面和我们的实际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如何使学生更好的用好身边的材料,掌握更多的知识呢?我在教学中,对部分实验器材作了一些调整和改进.
例如:《热胀冷缩》固体实验的改进
1、 对课本上铜球热胀冷缩实验的弊端分析:课本上用铜球来演示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有三个不足之处:1、只能用来演示,无法让学生亲历,因为本套材料准备困难,不可能分小组进行;2、铜球体积较大,需要加热很长时间才能看到现象,冷却时间也很长,很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看到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效率低.3、证明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只靠这一个实验得出实验结论,缺乏实验的重复性和可验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对固体热胀冷缩实验的改进措施:
(1)、 多角度多途径体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A 体积热胀冷缩演示仪——制作十二个铜圈(分组实验用),大小以不能套过玻璃弹珠为宜.当加热铜圈时,刚好能套过玻璃弹珠,冷却后则不能套过弹珠——适合各小组在短时间内亲历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探究(热胀冷缩的现象在圆形体积上呈现给学生).
B 高度热胀冷缩演示仪——制作长“V”字形铜丝,当一边铜丝受热时,由于热胀,其高度会明显高于对边,冷缩后又对准对边.使学生从高度变化中体会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C 长度热胀冷缩演示仪——制作宽“V”字形铜丝,当一边铜丝受热时,由于热胀,其长度会明显增长,从而与另边对接,冷缩后又留下明显缝隙,从而使学生从长度变化中体会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而且此实验与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水泥板、墙面的裂缝原理相吻合,更利于学生把科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2)、 利用身边的固体热胀冷缩现象来进一步应用理解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与生活、技术的关系,教师还可以利用废旧日光灯管上的跳泡——通电受热后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使灯丝连接,让学生试着稍微加热,即可看到热胀后的连接现象,稍稍过后即又脱离,这短暂而反复呈现的现象会使学生感到新奇,从而增加他们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理解科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
二、 选择更容易理解的实验材料.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十四课《探索宇宙》做个火箭的活动三中,要求学生考虑用什么做动力.书中的方法是用气球直接放飞气球,其实验的目的增加学生对反冲力和反冲运动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运动和力的理解.但由于气球直接放飞气球,速度快气球会到处乱飘稳定性很差,没有行进的方向,学生根本看清反冲现象,达不到实验的目的.
反冲实验的改进方法:将纸杯由杯口至杯底竖直剪成条笼状,然后在杯底掏一个适当的小孔,把气球嘴穿过小孔,只要气球一吹气纸杯就会被撑开,由气球喷出的气体带着纸杯一起上升.改进后的实验跟原来的实验相比较更有稳定性和方向性,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气球的反冲力.选择他们熟悉的材料,使学生易观察、易理解.
三、 选择简易的实验材料.
在《风的形成》一课的教学中,教材是用“风的形成实验箱”进行实验的.实验中,用蜡烛作热源,目的是形成温差,让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实验效果不够理想,而且有的学校没有这一实验仪器.为此,笔者经过反复实验,对风的形成实验方法作以下改进.
1、在桌上点燃一支蜡烛,让学生亲眼看到火苗没有飘动,也就说明这时周围没有形成温差即没有风.
2、用一个大塑料瓶(如高橙、雪碧等),去底去盖,再在侧壁用小刀挖一小洞,将一个小塑料瓶(如娃哈哈等)去底,瓶口卡进侧壁洞口,并用橡皮泥封严.以上材料也可用玻璃小瓶(如口服液瓶、眼药瓶等)代替.
3、用上述装置罩在燃烧的蜡烛上,瓶口正对着火苗,可清晰地看到火苗向一定方向飘动(如图).也就说明这时在瓶内外形成了温差即形成了风.如果再在小瓶底口处点燃蚊香,也可看到烟流向大瓶内,转动大瓶,火苗也随着改变飘动的方向实验效果不错.
四、 结合生活实际, 将实验做够.
在上《食盐哪里去了》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我不仅选择了能溶于水的白糖、味精、食盐、高锰酸钾和不溶于水的沙子、棉花,还选择了塑料等不溶于水的比水轻的物体,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溶解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五、重视实验过程,让学生看得更明.
电的单元中经常要用到电流实验盒.这套设备含有小灯座、小开关、电池盒等电路器件,非常适合学生分组或单独实验.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只适合小范围演示,而不能大范围全班观看的缺点较为突出.学生只能将自己组装的电路给同组成员看,全班师生无从看到.由于器材小在黑板上画电路图,然而电路图较抽象,学生很难看清楚等,使许多学生在连接电路时,失败了.在实验过程中,有时候教师的演示很难让全体学生都看清.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更明了,我想了很多办法,进行尝试,试着让实验器材“站”起来.
我利用铁皮黑板,在磁铁上打孔.我将铝塑板上钻个洞,把小磁铁固定在板上,再粘上灯座,开关,等电路部件上.这样灯座,开关,等电路部件都可以随手放到铁皮黑板上,全班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组成的电路.这个教具特别适合学生将自己设计的电路演示给全班学生观看,可以促进学生自己设计并演示电路实验,动手连接也毫不费力,很好地掌握了连接电路的方法.
进行比较黑、白物体吸收辐射热的对比实验操作,容易受天气和时间的限制.为解决此问题,特将实验进行改进.材料:长短、粗细,规格相同的红液温度计2支,大小,厚薄一样黑白色纸条各一张(纸宽要求能完全裹住温度计玻璃液泡后略长一些),厚泡沫塑料一块,蜡烛1支.
将黑色纸条和白色纸条各紧紧裹住一支温度计玻璃液泡部分,长出的部分扭成封闭状;将两温度计分别垂直插入纸盒上端的两头,使其露出部分用火材棍固定.点上蜡烛,置于盒底中点位置,观察两温度计液柱变化情况,便可得出“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的结论.
总之,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就必须要遵循简约、上手性强的原则,让学生易观察,易理解,易操作,快乐学科学 高效做探究,从而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索大千世界的奥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