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错误的原因)

如题所述

首先你要知道宋朝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
背景:赵匡胤黄袍加身 ,以武力夺取皇位,也是不怎么道德,为了自己建立的朝代不重蹈覆辙,怕以后有人和他一样兵权在握,夺了他子孙的皇位,所以他集权集权再集权。 为了削弱了宰相的权利,门下省并入中书省,尚书省也进一步削弱基本无权,至此三省并无真正的长官。

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枢密院、中书门下省、三司,分别掌管军事、政治、财政(这也是宰相制度开始走向没落的开始)。三者权力相当,枢密院掌管军事但是没有调动军队权利;中书门下省是掌管朝政,长官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称为宰相,而副相称“参知政事”(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职,“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职,他们是正宰相。这时,参知政事的名称被取销,而增设了四名副宰相,即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三司掌管财政,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杜绝了唐朝时的宰相专政的问题。

所以这一切都是为了皇帝集权,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而对应的,设置“参政知事”就是削弱宰相的行政权而不是财权 。(累死了,希望能帮助你。。。其实宰相制度不是我们这些人所能说的清的。也只能是从表面现象帮你分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20
宋代官名。宋承唐制。设为副相,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唐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之外他官任宰相职,给以“参知政事”等名义。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简称“参政”。
仁宗朝改革时,范仲淹做过参知政事,后来欧阳修也做过。
第2个回答  2012-10-05
分割财权的是三司使,不是参知政事
第3个回答  2012-10-19
参知政事分的是宰相的行政权
第4个回答  2012-10-05
hh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