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二王庙的介绍

如题所述

二王庙古建筑群坐落在今都江堰西门外的玉垒山麓,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庙是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而修建的。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末民初所建,山门“二王庙”3个金字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手笔。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后殿右侧有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碑刻。园中植满各种名贵花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是四川的游览观光胜地。
二王庙
  原为望帝祠,齐明帝时,益州剌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往郫县。齐明帝建武元年(494),为纪念中国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修建都江堰的崇伟功德,将原望帝祠加以改建,更名为崇德庙。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因此又改称为二王庙。临岷江,后依翠岭,南望青城,西连岷山,远近风光十分绮丽,故有“玉垒仙都”的美誉。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初建于东汉,时为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朝齐明帝建武年间 (4
二王庙
94—498),益州刺吏刘季连迁“望帝祠”于郫县,改祀李冰父子于此,称名“崇德庙”,后亦有“江渎庙”,“李公庙”、“王庙”、“秦太守李公祠”、“真常道院”、“川主庙”、“显英王庙”、“二王宫”之称,清乾隆时之《灌县志》中称“二郎庙”,后遂称之曰“二王庙”。唐、宋、元、明、清、民国年间均有修葺。现存建筑多为民国十四年(1925)遭火灾焚毁后住持李云岩募资重建;从乐楼(正山门)起,庙内建筑分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主殿二王殿内奉三眼二郎神,配祀木雕杨二郎;老王殿供奉李冰夫妇;老君殿因祀老子,故名,左右配建青龙、白虎两殿;三官殿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灵官殿上下层,上祀道教护法神王灵官,下祀太白金星;另有城隍殿、土地殿、玉皇殿、娘娘殿、祈子宫、丁公祠、圣母殿、魁星阁、龙神殿等。该庙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5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整个建筑布局不受中轴线的束缚,而在纵横方向上依山就势,叠落而筑,层层楼台,起伏有序,曲折幽深,梯回壁转,而又主次分明,负山面水,极为幽静。

  二王庙前后殿分别塑李冰及其子二郎像。前殿李冰像身着袍服,正襟危坐,手拿着半裹的绢图,凝神沉思治水方案;后殿二郎像草履便服,手执铁锸,英姿勃勃,充满青春豪迈激情。二王庙内匾额、对联、诗文、石碑甚鑫,有清果亲王手书“功垂不朽”、光绪帝御笔“功昭蜀道”,以及“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等,都是对李冰父子治水功绩的赞颂。[1]李冰殿后陈列商代古木、明代铁花瓶、铁蜡台,以及近代画家徐悲鸿、张大千、关山月的绘画碑刻,都有很高的考古和艺术价值。
二王庙在地震中损毁9成  4月21日,劫后重生的二王庙首次整体对外开放。除了重补的痕迹,这里并没有留下太多地震的伤痕,栏杆上的油漆还没有干,飘散在空气中的油漆味还在提醒着游人,这里曾经遭受了毁灭性的灾难。

  据了解,2008年5月12日,8.0级强震使都江堰二王庙所处的山体局部向岷江一侧下滑,距离中央主断裂带1.3公里的二王庙古建筑群全部受损。戏楼、厢房、52级梯步、照壁、三官殿、观澜亭、疏江亭……总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的二王庙,在此次地震中严重损毁面积4000多平方米,部分损毁面积7000多平方米。
二王庙重建历时三年 投资1.1亿元  都江堰其它景点早就已经对外开放,为何只有二王庙耗时三年才重建完毕?

  据都江堰市文物局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震后不到50天,投资1.1亿元的“灾后文物重建1号工程”——二王庙维修保护工程启动。二王庙的抢救保护工作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确定了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等8家单位,对二王庙古建筑群进行技术对口支援。

  二王庙文物保护工程经历了清理排危、地质灾害治理、古建筑本体维修、完善防灾系统几大阶段。仅清理废墟就用了近半年时间。现代建筑垮了,把建筑垃圾铲走就可以了,但文物建筑的维修,施工上要求精益求精。必须先在废墟里找文物残片,一旦发现,必须拍照、画图、做好文字记录,工作人员甚至用筛子在碎石里收集残片。整个修复工程非常庞大,工期至少3年。

  二王庙古建筑群灾后抢救保护工程获得了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优秀文物保护工程特别奖”。新中国成立以来,此项殊荣仅授予过布达拉宫和二王庙。

  此外,修复工程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国家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示范工程”等奖项。

  2010年10月,维修工程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验收。2011年4月21日,二王庙首次整体对外开放。
“鱼嘴”被震裂 游人最关注  都江堰由“鱼嘴”分水堤、飞河堰溢洪道、宝瓶口构成。其中,通过“鱼嘴”,把岷江一分为二,内江引水灌溉,外江泄洪。

  宝瓶口是起“节制闸”作用的,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鱼嘴”和“宝瓶口”都是都江堰的标志性景点。大地震后的都江堰“鱼嘴”出现多处裂缝。如今,“鱼嘴”上被修复的痕迹清晰可见,引得游人驻足细看,当地导游告诉记者,大地震后,“鱼嘴”因为裂痕成为游人们最关心、驻足时间较长的景点。

  三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让四川很多地标毁于一旦。如今,一份份地标重生的报告在向世界证明:四川依然美丽;一处处地标重生的背后,汇聚了所有重建者的心血,诉说着对全国人民的感激。[2]

  庙门前壁上有清代末年绘制的《都江堰灌溉区域图》,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庙内观澜亭下,一排丹墙石壁上镌刻着两则治水《三字经》。一则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灌县知县胡圻依据历代都江堰治水经验编成的《三字经》,文曰:“六字传,千秋鉴。挖河心,堆堤岸。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笼编密,石装健。砌角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遵旧制,复古埝。”另一则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府知文焕对原《三字经》作修改,又重刻于二王庙石壁上。内容是:“深掏滩,低作埝。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后人总结的治水《八字经》:“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具湾截角,逢正抽心”被认为是饱含哲理的治水真谛,至今广为传颂。[1]

具体参见百度百科词条:二王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