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苦、六苦、三苦各是从什么角度讲苦?

如题所述

八苦,多半是心苦;六苦,多半是求苦;三苦,乃人生之苦,物生之苦,生而带来,死亦不去。
从大方向来讲,是由‘生’的角度来说苦,无论是人生还是魂‘生’还是动物生,皆一生字,这是连死也不可解脱之苦锁。


故而修心修法两不可误,有心而无法,则事难成;有法而无心,则舍本而求末。


嗯~但不用‘心’三字实可掂量斟酌,无心无法,道成功现,自是无苦,无不苦。


扩展资料:


佛教基本观念之一,表达了佛教对于人的现实存在所作的价值判断。在佛陀原始教义当中,四谛概括了佛教所欲揭示给世人的真理,其中第一条便是关于苦的真理。


苦谛的意思并不是说“生命是痛苦”,而是“知道痛苦”,即是知道自我是不稳定、没有本质的。集谛是痛苦的成因,苦起于无明,即人们不明白自己的本性是没有痛苦的。灭谛是痛苦的止息,即人们的痛苦并非真实存在。道谛是佛陀所开的处方,能让痛苦消失。


苦,意谓著苦难、不满或痛苦。心生不满是因心兜圈子,兜得无始无终,思想连续不断,想过去、想未来,因而有如是烦恼。思想被不满唤起,同时也与不满一模一样,经常重复的感到生活当中缺了什么,总是有些地方不太对、不太够,因此老是想要弥补缺陷、整顿现状,以便多得到一点安乐。

苦可以归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8类。按照佛陀的看法,存在(生存)是有条件性的,依缘的,这就决定了生存的短暂和局限。主观上,人会不断产生实际上无从满足的欲望;客观上,对象是暂时的、无常的,这就决定了不满足和绝望的必然性,这便是本质上的苦。

苦的根源在于无明(无知),由于无明,人的生物本能贪欲便时时萌动,一方面造成现实的痛苦,另一方面又留下恶的潜能,就是业,从而始终将人的生存桎梏在无尽的痛苦循环即轮回之中。摆脱苦,只有证道,即通过宗教修持,获得对人生存在真相的了解(悟)。佛陀的教法是在教人如何“离苦得乐”。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前七苦皆由五阴领受、聚集,故称五阴炽盛苦。其中五阴为“色”、“受”、“想”、“行”、“识”,五阴炽盛实为其余七苦的根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25

从大方向来讲,是由‘生’的角度来说苦,无论是人生还是魂‘生’还是动物生,皆一生字,这是连死也不可解脱之苦锁。
八苦,多半是心苦;六苦,多半是求苦;三苦,乃人生之苦,物生之苦,生而带来,死亦不去。故而修心修法两不可误,有心而无法,则事难成;有法而无心,则舍本而求末。

拓展资料:

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法苑珠林·八苦部》)。

六苦,瑜伽四十四卷十一页云:复有六苦。一、因苦。习恶趣因故。二、果苦。生诸恶趣故。三、求财位苦。

三苦,佛学术语,名数,一苦苦,自寒热饥渴等苦缘所生之苦。二坏苦,乐境坏时所生之苦。三行苦,为一切有为法无常迁动之苦。四、勤守护苦。五、无厌足苦。六、变坏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9-27

八苦,多半是心苦;六苦,多半是求苦;三苦,乃人生之苦,物生之苦,生而带来,死亦不去。

1.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法苑珠林·八苦部》)出自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悲哉六识,沉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

2.六苦,因苦,果苦,求财位苦,勤守护苦,无厌足苦,变坏苦。如是六种,总说为苦。

3.三苦,乃三界中一切众生所受之苦也,一、苦苦,此乃欲界所受之苦;二、坏苦,坏是坏灭,苦乃迫脑之谓;三、行苦,行是迁流不息生死无常之意。

4.从大方向来讲,是由‘生’的角度来说苦,无论是人生还是魂‘生’还是动物生,皆一生字,这是连死也不可解脱之苦锁。

扩展资料:

佛教基本观念之一,表达了佛教对于人的现实存在所作的价值判断。在佛陀原始教义当中,四谛概括了佛教所欲揭示给世人的真理,其中第一条便是关于苦的真理。

苦谛的意思并不是说“生命是痛苦”,而是“知道痛苦”,即是知道自我是不稳定、没有本质的。集谛是痛苦的成因,苦起于无明,即人们不明白自己的本性是没有痛苦的。灭谛是痛苦的止息,即人们的痛苦并非真实存在。道谛是佛陀所开的处方,能让痛苦消失。

苦,意谓著苦难、不满或痛苦。心生不满是因心兜圈子,兜得无始无终,思想连续不断,想过去、想未来,因而有如是烦恼。思想被不满唤起,同时也与不满一模一样,经常重复的感到生活当中缺了什么,总是有些地方不太对、不太够,因此老是想要弥补缺陷、整顿现状,以便多得到一点安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9-18

是由“生”的角度来讲苦。无论是人还是魂,皆离不开“生”,这是连死也不可解脱之苦锁。

(一)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法苑珠林·八苦部》)出自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悲哉六识,沉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

(二)六苦,因苦;果苦;求财位苦;勤守护苦;无厌足苦;变坏苦。如是六种,总说为苦。

(三)三苦,何谓三苦?乃三界中一切众生所受之苦也;一、苦苦,此乃欲界所受之苦;二、坏苦,坏是坏灭,苦乃迫脑之谓;三、行苦,行是迁流不息生死无常之意。

扩展资料:

(一)八苦出处

八苦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五受阴苦。汝等当知。此八种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谛实是苦。集谛者。无明及爱。能为八苦而作因本。当知此集。谛是苦因。灭谛者。无明爱灭绝于苦因。当知此灭。谛实是灭。道谛者。八正道。一正见。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语。七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谛是圣道。若人精勤。观此四法。速离生死。到解脱处。汝等比丘。若于此法。已究竟者。亦当精勤为他解说。

一曰生苦,诞生之痛苦也;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五曰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也。(《大涅盘经-第十二[2] 》)

六曰爱别离苦,不由己与所爱之人之事离别之痛苦也;(《大涅盘经-第十二》云:“何等为爱别离苦?所爱之物破坏离散。”)

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满足也。(《大涅盘经-第十二》云:“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希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

八曰五盛阴苦,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生灭变化无常,盛满各种身心痛苦也。(《大涅盘经-第十二》云:“何等名为五盛阴苦,......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

(二)六苦:

瑜伽四十四卷十一页云:复有六苦。一、因苦。习恶趣因故。二、果苦。生诸恶趣故。三、求财位苦。四、勤守护苦。五、无厌足苦。六、变坏苦。

(三)三苦:

①、苦苦——此乃欲界所受之苦(单指人间言)

三途(地狱、饿鬼、畜生)之苦自不待言,就是生存人道,以感有漏之身,有生老病死,已名为苦,再遇到其他苦的环境,如冤憎相会,恩爱别离,所求不得,乃至天灾人祸等苦,一切众苦追迫,苦上加苦,故谓之苦苦。譬如畜生已受痴昧无知之苦,更加被人鞭打、宰杀、烹煮、食啖等苦,其义相同。

②、坏苦——坏是坏灭,苦乃迫恼之谓

乃六欲天及色界天所受之苦,天上虽比人间快乐得多,但是非永远,有败坏的,如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人虽受衣食随意,宫殿庄严之乐,乃其有漏十善所感,终有福尽堕落之日,其时有五衰相现:一、衣裳垢腻,二、头上花萎,三、身失威光,四、腋下臭出,五、不乐本座,其时痛苦非常。涅盘经云:“天上虽无大苦恼事,然五衰相现,极受大苦,与地狱同等……”。就是色界的初禅天得……此乃世间有漏之禅,终有变坏之可能,当其定坏之时,生大苦恼,随念坠落,此即坏苦也。

③、行苦——行是迁流不息生死无常之意

此乃无色界天所受之苦,此天无色质之累,有空定之乐,虽是最高之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八万四仟大劫,然而寿满定尽之时,还要堕落轮回,其时生大懊恼,如箭入体,其痛苦莫可言喻!“智度论”云:“上二界死时,生大懊恼,甚于下界,譬如极高之处,堕落碎烂”,其痛苦可知矣。虽未堕时,也不免常受行阴念念迁流之苦,故曰行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8-14

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

六苦:1、因苦。习恶趣因故。2、果苦。生诸恶趣故。3、求财位苦。4、勤守护苦。5、无厌足苦。6、变坏苦。

三苦 :苦苦,苦苦者,上苦字,逼迫义;下苦字,名词。种种忧患逼迫,皆名为苦,故曰苦苦。
因为寒、热、饥、渴等原因造成的苦;
坏苦,坏者坏义,如十二支中老死,即坏苦义。乐境坏时所生之苦,比如肚子饿时,想吃馒头,但等馒头一个一个地吃下去後,原先乐的事情,却慢慢变成了苦因;
行苦,行即诸行之行,色心诸行,粗重所随,谓一切亲染种子,恒与身心随转,令不轻畅故。是故诸行自体是苦,说名行苦。
一切有为法无常迁动之苦,如四季更替、寒暑易节、迁流变化。 无量寿经上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
佛学术语,名数,一苦苦,自寒热饥渴等苦缘所生之苦。二坏苦,乐境坏时所生之苦。三行苦,为一切有为法无常迁动之苦。见俱舍论二十二,三藏法数十二。数论三苦,依内,依外,依天也。依内者,身心之苦。依外者,由人物害来之苦。依天者,由风雪等来之苦。见金七十论上。

拓展资料

从大方向来讲,是由‘生’的角度来说苦,无论是人生还是魂‘生’还是动物生,皆一生字,这是连死也不可解脱之苦锁。
八苦,多半是心苦;六苦,多半是求苦;三苦,乃人生之苦,物生之苦,生而带来,死亦不去。
故而修心修法两不可误,有心而无法,则事难成;有法而无心,则舍本而求末。
但不用‘心’三字实可掂量斟酌,无心无法,道成功现,自是无苦,无不苦。

百度知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