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高尔基的《童年》,大概2千到3千字

帮帮忙,事后加分

  第1节

  昏暗昨小的房子里,我的父亲摊手摊脚瑗际躺在地板上。
  他穿着一身白衣裳,光着脚,手指无力地打着弯儿。
  他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住了,成了两个黑洞;龇着牙咧着嘴,她像在吓唬我。
  母亲跪在他旁边,用那把我常常用来锯西瓜皮的小梳子,为父亲梳理着头发。
  母亲围着红色的围裙,粗里粗气地自言自语着,眼泪不停地从他肿大了的眼泡里流出来。
  姥姥紧紧拉着我的手,她也在哭,浑身发抖,弄得我的手也抖起来。
  她要把我推到父亲身边去,我不愿意去,我心里害怕!
  我从没见过这种阵势,有一种莫名奇妙的恐惧。
  我不明白姥姥反复给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快,跟爸爸告别吧,孩子,他还不到年纪,可是他死了,你再也别想见到他了,亲爱
  的……”
  我一向信服我姥姥说的任何一句话。尽管现在穿一身黑衣服,她显得脑袋和眼睛都出奇
  的大,挺奇怪,也挺好玩。
  我小的时候,得过一场大病,父亲看护着我,可是后来,我姥姥来了,他来照顾我了。
  “你是哪儿的呀?”
  我问。
  “尼日尼,坐船来的,不能走,水面上是不能走的,小鬼!”
  她答。
  在水上不能走!坐船!
  啊,太可笑了,太有意思了!
  我家的楼上住着几个大胡子波斯人;地下室住着贩羊皮的卡尔麦克老头儿;沿着楼梯,
  可以滑下去,要是摔倒了,就会头向下栽下去。
  所有的这一切我都非常熟悉,可我却从来没听说过从水上来的人。
  “我怎么是小鬼呢?”
  “因为你多嘴多舌!”
  她笑嘻嘻地说。
  从那一刻起,我就爱上这个和气的老人了,我希望她领着我立刻离开这儿。
  因为我在这儿实在太难受了。
  母亲的哭号吓得我心神不定,她可是从来也没有这么软弱过,她一向是态度严厉的。
  母亲人高马大,骨头坚硬,手劲儿特别大,她总是打扮得利利索索的。
  可是如今不行了,衣服歪斜凌乱,乌七八糟地;以前的头发梳得光光的,贴在头上,像
  个亮亮的大帽子,现在都套拉在赤裸的肩上,她跪在那儿,有些头发都碰到了爸爸的脸。
  我在屋子里站了好半天了,可她看也不看我一眼,只是一个劲儿地为父亲梳着头,泪水
  哗哗地流。
  门外嘁嘁喳喳地站着些人,有穿黑衣服的乡下人,也有警察。
  “行啦,快点收拾吧!”
  警察不耐烦地吼叫着。
  窗户用黑披肩遮着,来了一阵风,披肩被吹了起来,抖抖有声。
  这声音让我想起了那次父亲带我去划船的事。我们玩着玩着,突然天上一声雷响,吓得
  我大叫一声。
  父亲哈哈哈地笑起来,用膝盖夹住我,大声说:“别怕,没事儿!”
  想到这儿,我突然看见母亲费力地从地板上站起来,可没站稳,仰面倒了下去,头发散
  在了地板上。

  她双目紧闭,面孔铁青,也像父亲似地一咧嘴:“滚出去,阿列克塞!关上门。”
  姥姥一下跑到了角落里的一只箱子后面,母亲在地上打着滚儿,痛苦地呻吟着,把牙咬
  得山响。
  姥姥跟着她在地上爬着,快乐地说:“噢,圣母保佑!
  “以圣父圣子的名义,瓦留莎,挺住!”
  太可怕了!
  她们在父亲的身边滚来爬去,来回碰他,可他一动不动,好像还在笑!
  她们在地板上折腾了好半天,母亲有好几次站起来都又倒下了;姥姥则像一个奇怪的黑
  皮球,跟着母亲滚来滚去。
  突然,在黑暗中,我听见一个孩子的哭声!
  “噢,感谢我的主,是男孩!”
  点着了蜡烛。
  后来的事儿我记不清了,也许是我在角落里睡着了。
  我记忆中可以接上去的另外的印象,是坟场上荒凉的一角。
  下着雨,我站在粘脚的小土丘上,看着他们把父亲的棺材放在墓坑。
  坑里全是水,还有几只青蛙,有两只已经爬到了黄色的棺材盖上。
  站在坟旁边的,有我,姥姥,警察和两个手拿铁锹脸色阴沉的乡下人。
  雨点不停地打在大家的身上。
  “埋吧,埋吧!”
  警察下着命令。
  姥姥又哭了起来,用一角头巾捂着脸。
  乡下人立刻撅起屁股来,往坑里填土。
  土打在水里,哗哗直响;那两只青蛙从棺材上跳了下来,往坑壁上爬,可是土块很快就
  又把它们打了下去。
  “走吧,阿列克塞!”
  姥姥拍了拍我的肩膀,我挣脱了,我不想走。
  “唉,真是的,上帝!”
  不知她是在埋怨我,还是在埋怨上帝。她默黩地站在那儿,坟填平了,她还站在那儿,
  一动不动。
  刮起风来,雨给刮走了。
  两个乡下人用铁锹平着地,啪叽啪叽地响。
  姥姥领着我,走在许多发黑的十字架之间,走向远远的教堂。
  “你为什么不哭?”应该大哭一场才对!”走出坟场的围墙时,她说。
  “我不想哭。”
  “噢,不想哭,那就算了,不哭也好!”
  我很少哭,哭也是因为受了气,而不是因为疼什么的。
  我一哭,父亲就笑话我,而母亲则严厉地斥责我:“不许哭!”
  我们坐着一辆小马车,走在肮脏的街道上。街道很宽,两边都是深红色的房子。
  “那两只青蛙还能出来吗?”
  “可能出不来了,可上帝会保佑它们的,没事儿!”
  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没有这么频繁地念叨过上帝。
  几天以后,姥姥、母亲和我一起上了一艘轮船。
  刚生下来的小弟弟死了,包着白布,外面缠着红色的带子,静静地躺在一张小桌子上。
  我坐在包袱上,从小小的窗户向外望,外面泛着泡沫的浊水向后退着,溅起来的水花不
  时地打在窗户上。
  我本能地跳了起来。
  “噢,别怕!”
  姥姥用她那双温暖的手把我抱了起来,又把我放到了包袱上。
  水面上灰雾茫茫,远方偶尔现出黑色的土地来,马上就又消失于浓雾之中了。
  周围的所有东西都在颤抖,只有母亲,双手枕于脑后,靠着船站着,一动不动。
  她脸色铁青,双腿紧闭,一声不响。
  她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连衣服都变了,我觉得她越来越陌生。
  姥姥常常对她说:“瓦莉娅,吃一点东西吧,少吃点儿,好吗?”
  母亲好像没听见,依旧一动不动。
  姥姥跟我说话总是轻声慢语的,和母亲说话声音就大了点儿,可也很小心,似乎还有点
  胆怯似的。
  她像是有点怕母亲,这使我和姥姥更亲近了。
  “萨拉多夫,那个水手呢?”
  母亲突然愤怒地吼道。
  什么?萨拉多夫?水手?奇怪。
  走进一个白头发的人,他穿着一身蓝衣服,拿着个木匣子。
  姥姥接过木匣,把小弟弟的尸体放了进去。
  她伸直了胳膊托着木匣走向门口,可她太胖了,要侧着身子才能挤过窄窄的舱门。
  她有点不知所措。
  “看你,妈妈!”
  母亲叫了一声,夺过棺材,她俩走了。
  我还在舱里,打量着那个穿蓝衣服的人。
  “啊,小弟弟死了,是吧?”
  “你是谁?”
  “水手。”
  “萨拉多夫呢?”
  “是个城市。你看,窗外就是!”
  窗外的雾气中时而露出移动着黑土地,像是刚从大面包上切下来的圆圆的一块儿。
  “姥姥呢?”
  “去埋你的小弟弟去了。”
  “埋在地下?”
  “不埋在地下埋在哪儿?”
  我给他讲了埋葬父亲时埋了两只青蛙。他抱起我来,亲了亲。
  “啊,小朋友,有些事你还不懂!”
  “用不着去可怜那些青蛙,可怜一下你的妈妈吧,你看被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
  汽笛呜呜地响了。
  我知道这是船在叫,所以并不怕。那个水手赶紧放下我,跑了出去边跑边说:“得快,
  得快!”
  我不由自主地也跟着跑了起来。
  门外,昏暗的过道里一个人也没有。楼梯上镶的铜片闪着光。
  往上看,一些人背着包袱,提着提包在走动。他们要下船了,我也该下了。
  可当我和大家一起走到甲板旁的踏板前时,有人对我嚷了起来:“谁的孩子啊,这是?”
  “我不知道我是谁的孩子。”
  人们摸摸我、拍拍我,弄得我有点不知所措。最后那个白头发的水手跑了过来,把我抱
  起来说:“噢,他是从舱里跑出来的,从阿斯特拉罕来。”
  他把我抱回到舱里,扔在行李上,吓唬着我:
  “再乱跑我要揍你了!”
  我呆坐着。
  头顶上的脚步声、人声安静下来,轮船也不噗噗地响了,也停止了打颤。
  舱里的窗户外边挡着一堵湿漉漉的墙,舱里黑黑的,行李好像都大了一圈儿,挤得我喘
  不过气来。
  我就这样永远被扔在了船上?
  我去开门,开不开,铜门把手根本就扭不动。
  我抄起装牛奶的瓶子,拚命向门把手砸过去,瓶子碎了,牛奶顺着我的腿流进了靴子
  里。
  我非常沮丧,躺在包袱上,悄悄地哭了起来。最后,我噙着泪水睡着了。
  轮船的噗噗的颤动把我惊桓舱里的窗户明晃晃的,像个小太阳。
  姥姥坐在我身边,皱着眉头梳头,她不停地自言自语地念叨着。
  她的头发特别多,密实地盖住了双肩、胸脯、膝盖,一直耷拉到地上。
  她用一只手把头发从地上揽起来,费力地把那把显得很小的木梳梳进厚厚的头发里。
  她的嘴唇不自觉地歪着,黑眼睛生气地盯着前面的头发;她的脸在大堆的头发里显得很
  小,显得很可笑。
  她今天不高兴,不过我问她头发为什么这么长时,她的语调还像昨天一样温柔:“这好
  像是上帝给我的惩罚,是他在让我梳这些该死的头发!
  “年青的时候,这是我可供炫耀的宝贝,可现在我诅咒它了!
  “睡吧,我的宝贝,天还早呢,太阳刚出来!
  “我不睡了!”
  “好,不睡就不睡了,”她立刻就同意了,一面编着辫子,一面看了看在沙发上躺着的
  母亲,母亲躺在那儿,一动不动,像根木头“好了,你说说,昨天你怎么把牛奶瓶给打碎
  了?小点声告诉我!”
  她说得温和甜蜜,每个字都是那么有耐心,我记住了每个字。
  她笑的时候,黑色的眼珠亮亮的,闪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愉快,她牙齿雪白,面孔虽然有
  点黑,可依旧显得年青。
  她脸上最煞风景的大概就是那个软塌塌的大鼻子、红鼻子头了。
  她一下子从黑暗中把我领了出来,走进了光明,还为我周围的东西带来了美丽的光环!
  她的我永远的朋友,是我最了解的人,我与她最知心!
  她无私的爱引导了我,让我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绝不丧失生的勇气!
  40年前的这些日子,轮船这样缓缓地前着。我们坐了好01几天才到尼日尼,我还能
  清晰地回忆最初那美好的几天。
  天气转晴,我和姥姥整天都在甲板上呆着。
  伏尔加河静静的流淌,秋高气爽,天空澄澈,两岸的秋色很浓,一片收获前的景象。
  桔红色的轮船逆流而上,轮桨缓缓地拍打着蓝色的水面,隆隆作响。
  轮船后面拖着一只驳船。驳船是灰色,像只土鳖。
  景走船移,两岸的景致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变化,城市、乡村、山川、大地,还有水面上
  漂着的那些金色的树叶。
  “啊,多美啊!”
  姥姥容光焕发,在甲板上走来走去,兴奋地瞪大了眼睛。
  她偶尔站住,立在那儿,看着河岸发呆,她两手交叉放在胸前,面带微笑,眼含泪水。
  我扯了扯她的黑裙子。
  “噢,我好像睡着了!”
  她一震。
  “你为什么哭啊?”
  “亲爱的宝贝,我哭是因为我太快乐了!”
  “我老了,你知道,我已经活了60年了!”
  她闻了闻鼻烟,开始给我讲一些稀古怪的故事,有善良的强盗,有妖魔鬼怪,也有圣人
  贤士。
  她的声音很低,脸紧紧挨着我的脸,神秘地盯着我的眼睛,似乎从那里往我的眼睛里灌
  进了令人兴奋的力量。
  她讲得流畅自然,非常好听,每次她讲完了,我总会说:
  “再讲一个!”
  “好,好,再讲一个!”
  “有一个灶神爷,坐在炉灶里,面条儿扎进了他的脚心,他哎哟哎哟地直叫:“‘哎
  哟,疼啊,我受不了了,小老鼠!’”
  讲着,姥姥抬起一只脚,晃来晃去,假装非常痛苦,好像她就是那个面条儿扎进了脚心
  的灶神。
  和我一起听故事的还有船上的水手们,都是些留着胡子的高大的男人。
  他们夸赞姥姥讲得好,要求:“再讲一个,老太太!”
  还说:
  “走,跟我们一起去吃晚饭!”
  餐桌上,他们请姥姥喝伏特加,让我吃西瓜,还有香瓜。
  不过,这一切都是偷偷进行的,因为船上有一个人,禁止所有的人吃水果,他看见了会
  毫不犹豫地夺过水果来给你扔到河里去的。
  这个人穿的衣服有点像警察的制服,上面钉着铜扣子,整天像喝得醉乎乎的,人们都躲
  着他。
  母亲极少上甲板上来,她躲着我们。
  母亲身材高大而且挺拔,面孔铁青,辫子粗大,盘在头顶上,像王冠似的。
  她永远沉默着,好像有一层看不透的雾笼罩着她,她那一双和姥姥一样的灰色的大眼
  睛,好像永远在从遥远的地方冷漠地观察着人世。
  她曾经严厉地说:
  “妈妈,人家可都在笑话你呢!”
  “我不在乎,尽管去笑话吧,让他们笑个痛快!”
  我的头脑中还清晰地记得,姥姥一看见尼日尼,就高兴21得像个孩子似的。
  她兴奋地拉着我走到船舷旁边,大声地说:
  “你看看,啊,太美了!”
  “那就是尼日尼,天啊,多像神仙住的地方!”
  “你看,那是教堂,好像是在空中飞翔!”
  她兴奋地几乎流出泪来,央求着我母亲:
  “瓦留莎,你快看看啊?”
  “你可能把这地方都忘了吧,快看看呀,你会高兴的!”
  母亲非常勉强地笑了一下。
  轮船泊在了河当中。
  河上挤满了船只,成百根桅杆耸向天空。
  一只装满了人的船靠上了轮船,人们从船上搭好梯子,爬到了轮船的甲板上。
  有一个干瘦干瘦的老头儿走在最前面,他穿着一身黑,胡子是金黄色的,鼻子是弯的,
  眼睛是绿的。
  “爸爸!”
  母亲深沉而响亮地大喊一声,扑到了他的怀里。
  他抱住母亲,抚摸着她的脸,声音很尖地喊着:
  “噢,傻孩子,怎么啦?”
  “唉,你们这些人啊!”
  在这同时,姥姥则像个转起来的陀螺,一眨眼就和所有的人拥抱、亲吻过了。
  她把我推到大家面前:
  “噢,快快,这是米哈洛舅舅,这是雅可夫舅舅,这是娜塔莉娅舅妈,这两个表哥都叫
  萨沙,表姐叫卡杰琳娜!”
  “咱们都是一家人,怎么样,多不多?”
  姥爷问姥姥:
  “身体怎么样,老妈妈?”
  “他们吻了三下。
  姥爷把我从人堆中拉了出来:
  “你是谁啊?”
  “我从阿斯特拉罕上来,从船舱里跑出来的……”
  “噢,天啊,他说的什么呀!”姥爷问我母亲,没等我回答,就一把推开了我:
  “啊,看看,颧骨跟他父亲一模一样!好了,下船吧!”
  下了船,沿着斜坡往上走,斜坡上铺着大个儿的鹅卵石,路的两侧长满了枯黄的野草。
  姥爷和我母亲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的个儿头很小,刚到母亲的肩膀,他走路走得很
  快,而母亲则像在空中漂浮着似的,俯视着她的父亲。
  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两个舅舅:米哈伊尔①舅舅的黑头发梳理得非常整齐,他像姥爷一
  样干瘦干瘦的;雅可夫舅舅的头发是浅色的,打着卷儿。
  ----------------
  ①米哈洛的昵称还有几个胖胖的女人,穿得很鲜艳;6个孩子在最后面,都默不作声。
  和我走在一起的是姥姥和小个子舅妈娜塔莉娅。
  这位舅妈脸色苍白,蓝眼睛、大肚子,走起路来很吃力,常常停下来,喘着气:
  “哎哟,我可走不动了!”
  “唉,他们干什么让你也来啊?真蠢!”姥姥骂道。
  走在这群人中间,我感到很孤独,我觉得自己是个陌生人,连姥姥好像也变了,跟我疏
  远了似的。
  我最不喜欢姥爷,我闻到了他身上的敌意。我有点怕他,还有点好奇。
  上了坡,便有了大街。
  一座低低的平房大院矗立在前面。粉红色的油漆已经非常肮脏了,房檐很低,窗户是凸
  出来的。
  单看外观,你会觉得里面地方很大,可里面分成了许多间小房间,非常拥挤。
  到处都是人,大家好像都在发脾气,怒气冲冲地走来走去,孩子们则像一群偷吃的麻
  雀,窜来跳去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特别难闻的味儿。
  院子里挂满了湿漉漉的布,地上到处都放着水桶,里面的水五颜六色,也泡着布。
  墙角的一个矮得贴了地的房子里,炉火烧得正旺,什么东西煮开了锅,咕嘟嘟地响,一
  个看不见人影的人嘴里喊着些奇怪的词儿:
  “紫檀——品红——硫酸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17
《童年的朋友》节选自高尔基的《童年》,文章以极其细腻而又饱含神情的笔触描绘了“外祖母”这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物形象。
让我们沿着高尔基给我们营造的温暖而又流畅的文字的河流,抓住那些涓涓细流,用心思考,用心感悟,一个充满魅力的“外祖母”便会站在你的面前,对着你微笑……
当我(高尔基)醒来睁开朦胧的双眼,看到了外祖母正在梳理那一头浓密的头发时,一场对话便开始了。
在外祖母没有听的我的声音时,她的样子很凶,“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着气愤的光芒”。当我问到头发为什么这么长的时候,外祖母即刻改换了模样,“还是用昨天那样的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外祖母总是用这样温暖柔和的腔调对我说话。
把自己的头发长说成是上帝给自己的惩罚,自嘲中满含着幽默,一个多么开朗的人啊。“你睡吧,还早着,——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多像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中,一个慈祥老人所说的话呀,可以想象出她脸上洋溢的微笑,可以感受到她轻松和谐的语调。
“我不想睡!”感叹号昭示着我态度的坚决,显现出我在外祖母面前的无拘无束乃至略微的放肆。对于我这样的言语,外祖母马上表示同意“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外祖母就是这样尊重我——一个儿童的意愿!她的这样的平常的话,如同那窗外的阳光温暖着我幼小的心灵。
“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声点说!”外祖母问话中隐含着轻轻的责备,但更多的是关爱。先前我说话时,外祖母并没有让我小声,任凭我喊出那样的话她丝毫没有生气,但现在却让我小声点。她边说话,边梳头,一边往沙发瞧。原来沙发上睡着我的妈妈!噢,外祖母原来不想这件事让妈妈知道,不想我受到妈妈的责骂。外祖母真是我的好朋友啊。于是我便沉浸在外祖母温柔的话语中,静静地注视着她……
她微笑时,“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快活地露出雪白的牙齿”有皱纹的面孔“年轻、明朗”,我的外祖母是乐观的、充满朝气的;全黑的衣服遮不住她眼睛里射出发自内心的“永不熄灭、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外祖母又是顽强刚毅的;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却又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我的外祖母是又是可爱的。
在那天醒来的早晨,我就这样静静地注视着我的慈爱的、乐观的、坚毅的外祖母,让她的唱歌似的话语,如鲜花般在我的心底温柔地开放……
这便是透过高尔基文字的河流,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温馨的画面。
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如果你愿意静静地用心来阅读,先认读,再细读,必要时再想读(想象着读),那么那些文字的河流便会幻化成鲜明的形象,流到你的心底,在那里发芽,开花……

童年》读后感

初中时代曾读过一些文学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高尔基出生在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走向社会,饱尝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据他童年的生活而写成的,可以说是自传体小说,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小说中的主人公同样是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濒临破产。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的粗暴、自私的市侩,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灵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吗?!所以这本书都会令我们每一个人感到不快和压抑,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

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窝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蔼、最有人性的形象,她总是用她的温存给予阿廖沙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的种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种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祖母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然而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害死的,还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吞噬的。高尔基正是以他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难历程。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那隐隐发光。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我想这大概就是高尔基想要表达的另一个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题--批判俄国几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习气,痛斥小市民的卑鄙灵魂。让这种卑鄙灵魂消失,正是无产阶级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还在继续……

而我所要说的就是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的光明定会到来。

《童年》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它给我的感触颇深.
马克西姆·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木工家庭中.在残暴的沙皇统治时期,高尔基吃尽了苦头:幼年丧父,却又受尽外祖父的虐待.他周围的人都是那么的自私,贪婪,充满了仇恨……
高尔基的童年是那么的悲惨,和他比起来,我可是幸福多了.
我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水的美好的地方,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亲人亲切无比的疼爱,伙伴们天真无邪的友爱,使欢乐的音符时时洒落在我的身边.在竹林里嬉戏,去山上采蘑菇,入溪水抓螃蟹,追蝴蝶,闻花香,追蚱蜢,我的童年就是这样无忧无虑开始的.
拎着个大篮子跌跌撞撞地跟在表姐身后捡麦子,大篮子却总是撞到我的脚后跟.两条小辫儿上下欢快地跳动着,白蝴蝶在身边快乐地翩翩飞舞.湛蓝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微风挑逗着衣襟,篮中的麦穗已有大半.童年的美好时光也就是在欢欣愉悦的劳动中度过的.
走进了书香四溢的校园,也成了一个莘莘学子.充实的一天就在这琅琅的读书声中开始了.老师热心地传授我们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结束了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我生活在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这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乖戾,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这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因而我的童年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的.
第2个回答  2015-12-05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
第3个回答  2008-03-12
关于《童年》
【写作背景】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内容精要】
高尔基4岁丧父,10岁丧母,后靠自己努力学习奋斗成为了苏联伟大的文学家,自传三部曲是在列宁的鼓励下写成的,它们独自成篇,又前后相连,艺术地再现了主人公阿辽莎成长历程的三个阶段,真实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与罪恶,被视为俄苏自传体小说的里程碑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成就。
《童年》是这套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的、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此书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高尔基的这些回忆,有助于我们了解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了解一代文学大师高尔基童年时的社会环境。
小阿辽莎的童年生活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驳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在叙述童年生活的过程中,几乎阿辽莎遭遇的每一件比较大的事情,都会引起他一种意识的觉醒,这在作品中的表现就是每一件事情的叙述之后都紧随一句或一段阿辽莎的哲理性的语言。在高尔基的笔下,阿辽莎的生活是出身于下层人民的一些有卓越才华的人的生活,作品反映的是他们的性格形成的过程和意识的成长。
本书不仅有严谨的艺术结构,也有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着力刻画了阿辽莎、外祖父、外祖母这三个人物。

【地位影响】
《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它并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来。它更多地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无论是美,还是丑的,都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我们不得不一次次按捺住激动,继续看下去。这种巨大的神奇的感染力,是为许多批评家所称道的艺术效果,有的西方评论者甚至认为《童年》是高尔基最杰出的作品。《童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在俄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价值。

【名家导读】
《童年》为什么长久地、永不泯灭地留在人们心田并激发人们为美好的明天去奋斗呢?这里最好用高尔基自己的话来回答:“文艺的任务是要把人身上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高贵的东西表现出来,激起人对自己的自豪心和责任感,需要英雄人物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人们要从英雄的灵魂和躯体里汲力量……”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

《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母亲》……这些书让我知道了高尔基同志的祖父是个穿着旧呢制服的沙俄军官,外祖父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油画中裸露着赤铜色脊梁的那种人。也知道了高尔基在鞋店做过小徒弟,甚至和他一起看见了鞋店老板怎样去抚摸女客的肥足,又吻自己发臭的手指,听见了躲在门后的高尔基咯咯的笑声。高尔基是我和我们几代人的童年的伙伴。

【人物评析】
阿辽莎是全书的中心人物,他从小心地善良,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阿辽莎这个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之路
第4个回答  2008-03-12
关于《童年》
【写作背景】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内容精要】
高尔基4岁丧父,10岁丧母,后靠自己努力学习奋斗成为了苏联伟大的文学家,自传三部曲是在列宁的鼓励下写成的,它们独自成篇,又前后相连,艺术地再现了主人公阿辽莎成长历程的三个阶段,真实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与罪恶,被视为俄苏自传体小说的里程碑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成就。
《童年》是这套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的、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此书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高尔基的这些回忆,有助于我们了解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了解一代文学大师高尔基童年时的社会环境。
小阿辽莎的童年生活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驳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在叙述童年生活的过程中,几乎阿辽莎遭遇的每一件比较大的事情,都会引起他一种意识的觉醒,这在作品中的表现就是每一件事情的叙述之后都紧随一句或一段阿辽莎的哲理性的语言。在高尔基的笔下,阿辽莎的生活是出身于下层人民的一些有卓越才华的人的生活,作品反映的是他们的性格形成的过程和意识的成长。
本书不仅有严谨的艺术结构,也有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着力刻画了阿辽莎、外祖父、外祖母这三个人物。

【地位影响】
《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它并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来。它更多地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无论是美,还是丑的,都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我们不得不一次次按捺住激动,继续看下去。这种巨大的神奇的感染力,是为许多批评家所称道的艺术效果,有的西方评论者甚至认为《童年》是高尔基最杰出的作品。《童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在俄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价值。

【名家导读】
《童年》为什么长久地、永不泯灭地留在人们心田并激发人们为美好的明天去奋斗呢?这里最好用高尔基自己的话来回答:“文艺的任务是要把人身上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高贵的东西表现出来,激起人对自己的自豪心和责任感,需要英雄人物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人们要从英雄的灵魂和躯体里汲力量……”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

《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母亲》……这些书让我知道了高尔基同志的祖父是个穿着旧呢制服的沙俄军官,外祖父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油画中裸露着赤铜色脊梁的那种人。也知道了高尔基在鞋店做过小徒弟,甚至和他一起看见了鞋店老板怎样去抚摸女客的肥足,又吻自己发臭的手指,听见了躲在门后的高尔基咯咯的笑声。高尔基是我和我们几代人的童年的伙伴。

——著名作家 韩静霆

【人物评析】
阿辽莎是全书的中心人物,他从小心地善良,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阿辽莎这个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之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