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嫌弃父母,是谁的过错?

如题所述

导语: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但是,时下,孩子嫌弃父母的事情却时有发生。父母有谅解、有无奈、有伤心、有失望。——孩子嫌弃父母到底是谁的过错? 一:孩子为什么嫌弃父母 孝顺本是人人应有的品德,然而时下却出现了种种抛弃、嫌弃父母的现象。孩子嫌弃父母穷不让父母去学校接自己,嫌爸妈不漂亮不愿意一起走,甚至为迎家访逼父母换豪宅,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孩子,为什么就成了“白眼狼”呢? 其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出现,单一的社会价值观和功利的社会心态,出现孩子“嫌弃”家长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其一,有的孩子虚荣心太强,嫌贫爱富;其二,孩子之间在物质上互相攀比,心理渐渐扭曲;其三,家长对孩子人格的教育比较欠缺;其四,孩子价值观日趋成熟,独立精神越来越足。 二:孩子嫌弃父母,父母应该负主要责任。 当我们看到孩子对父母的嫌弃,舆论都一边倒,认为孩子错了。其实父母是孩子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的很多做法,都在模仿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其实都在影响着孩子。 (一)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父母过度溺爱。 1、过分满足——独生子女自私任性的根本原因 很多父母,只要孩子提出要求,不论什么,都会满足。从小时候的一个棒棒糖,到长大后的房子、车子,父母一旦不能满足要求,就会开始嫌弃父母、讨厌父母、不再理会父母。其实这些恶果是从小就埋下了,父母不知道当孩子的要求都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会认为生活没有约束,变得不考虑别人。 2、过分地关注——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来源 当孩子受到家人过多的关怀时,他以为自己永远是中心,他们会表现出缺乏爱心。 3、缺乏纪律性——内心无善恶的界线 主要是因为父母教育不得法,对越轨行为采取了过于温和的态度,使孩子对行为没有正确认识。 4、被孩子控制——放纵孩子的行为 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往往更放纵孩子的行为,使孩子有了一套对付父母的办法。以此控制父母并达到自己的目的。 以上这四点,作为父母的你们,是不是多多少少都做过。 (二)不注意言行,父母做事喜欢吹嘘夸大。 妈妈无意中听到小茵在和几个小朋友吹嘘,说自己家里很有钱,用得东西都是哪些牌子的产品。妈妈一听就直打哆嗦,因为孩子在撒谎,她所说的自己家里根本就没有。回家的路上,妈妈严厉的批评了小茜,可小茜的一句“妈妈,你平时不就是这么和姑姑说的吗?”,让妈妈无言以对。 有一些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喜欢在同事、朋友面前吹嘘,有些时候甚至说谎。他们没有注意到,这些无意中的言行都被孩子看到,直到发现孩子也在炫耀、在撒谎,才恍然大悟。 三:良好的家教可以让孩子“化险为夷” 嫌弃父母,大多因为虚荣心和自卑。其实,只要家长多用心,随时关注孩子的心态,发现孩子的思想有偏差,就要及时纠正,做好疏导,不良的想法就不会恶化并能有效的纠正。 1、孩子的虚荣心 孩子的虚荣心与自尊心其实有密切地联系,虚荣心是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自尊心,而采用一种虚假的方式,去获得荣誉和普遍关注,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情绪。在消费过程中孩子会因为虚荣心,走入攀比消费的误区。其实孩子要想获得尊重的需求,可以通过各种正当的方式来满足。 父母要想让孩子拒绝虚荣,就要从小注意培养孩子勤俭朴素的作风。这是孩子对物质的一种态度,能够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相应的物质,能够对财物抱持珍惜的态度。这样的孩子才不会被虚荣所侵蚀。虚荣和物欲是紧密挂钩的,一个勤俭朴素的孩子能够更好地把握住自己。 同时帮孩子找到一些可以用来满足自己自尊的方式。比如发掘孩子的特长,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让孩子参加公益慈善活动,让孩子乐于助人等。通过这些活动,都能够给孩子带来荣誉感和关注度,从而满足了孩子的自尊心。 2、孩子已经长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进,很多孩子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也会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他们希望父母能放手,把自己当一个独立个体。这种“嫌弃”在一定程度上是长大的表现,正确的引导他们,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 3、自卑心里在作怪 面对自卑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对孩子进行鼓励,告诉他“困境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努力工作,总会渡过这个困境的”。然后引导孩子从正面去看整个家庭状况,例如,虽不算丰衣足食,但还是吃得饱穿得暖,父母努力工作都是想改善家人的生活。要让孩子理解父母这份心意,从而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家庭的温暖。 家长应该在日常的教育中,给予孩子心灵最大的关爱,要让他们明白不是只有金钱和权利才是幸福,他们拥有世上什么都买不到的父母之爱。无论地位高低,身份贵贱,他们对子女的爱是永恒不变。四、如何建立家长的权威感 1、家长的权威感应该在3岁之前建立起来 现在家长的权威感普遍降低,很多孩子对父母没有敬畏心,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应该引起家长们的关注。近几年来,我们过分地强调“尊重孩子”,而且有些做过了头,导致孩子从小不知道敬畏父母、上学后不知道敬畏老师、上班后不知道敬畏领导,这是很可怕的,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成才。 通常来说,家长的权威感应该在3岁之前建立起来,如果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有原则的,孩子就会自动生成敬畏心。如果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则不易建立权威感。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疏忽了这个问题,过分溺爱,等孩子长大了、不听话了才想要建立权威感,却已经晚了,尤其是在孩子6岁以后,父母还要强行通过打骂等途径建立权威感,反而会使孩子厌烦父母,甚至是痛恨父母。 3岁以前形成的是早期的权威感;后期建立的权威感是因为父母的优秀,从而令孩子崇拜而建立起来的。 2、物质上家长别“打肿脸充胖子” 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家庭的亲子感情却淡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过去,妈妈难得给孩子买个礼物,孩子得到礼物能高兴很长时间;现在,孩子经常收到礼物,高兴也只是一会儿就过去了。 现在家长常常看到别人有什么都要给孩子买,孩子已经把这些当成是应该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感激。其实,孩子真正的需要得到满足才是快乐,这种快乐的情绪投射到家长的身上并稳定下来就是感情。因此,家长不要在物质上“打肿脸充胖子”,而要根据家庭的经济预算合理地规划孩子的物质生活,避免给孩子的物质越多,孩子和家长的情感越疏远。 3、把握好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 现在社会的文明程度有所提高,孩子们的文明程度和智力水平有时比父母要高。这就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带来了更多的难题。现在的教育理念比较多,家长在教育观念上也有些混乱。但是,我认为还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比如,我们提倡尊重孩子,但是并不是不能对孩子严厉;我们要培养孩子勇敢,但是并不是要让孩子鲁莽。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心理品质的时候要把握好分寸,既要给孩子民主、尊重孩子、培养孩子自信,也要跟孩子强调敬畏、服从和自律。比如上述提到的案例三,固然孩子的做法更文明,孩子的爸爸应该反思自我,但是孩子的态度也值得商榷,他应该好好跟爸爸谈。 结语:“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宋人留下的这句饱含人文哲理的不朽格言,数百年来在我们民族的道德文化传承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教化作用。然而,时下孩子嫌弃父母的事时有发生,却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被无数代人坚守的道德理念,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其实,只要家长多用心,随时关注孩子的心态,发现孩子的思想有偏差,就要及时纠正,做好疏导,不良的想法就不会恶化并能有效的纠正。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知道善恶美丑,懂得感恩,这也需要家长们从自身做起,改善教育方式;家长自己是怎样对待父母也是一面无形的镜子。家长应该的日常的教育中,给予孩子心灵最大的关爱,要让他们明白不是只有金钱和权利才是幸福,他们拥有世上什么都买不到的父母之爱。无论地位高低,身份贵贱,他们对子女的爱是永恒不变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