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根本弊病是什么

怎样才能改变唐朝“君不君,臣不臣”的状况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集权制度的一次巅峰,自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玄宗皇帝,经历了“开元盛世”的大局面,四海安定!
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一蹶不振,至后期又遭遇宦官专政,乃至宦官废立皇帝的局面,兼有党派之争、藩镇大将割地自封、外戚专权 的三大弊病。
说到根本,对于封建制度来讲,皇帝——这样的一个人对于一个国家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之对于唐朝,颠覆性的灾难始自“安史之乱”,造成安禄山造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边镇大将拥兵自重成为自唐朝以后历朝历代皇帝回避的必然,比如北宋设立枢密使、采取更戍法,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另外一种极端,却也说明了北宋太祖皇帝有鉴于唐朝弊端所采取的过激措施。
到了唐晚期,宦官开始把持朝政,讽刺的是哪怕是太宗皇帝时期太宗亲称为“将军”内侍高力士,也从未敢过多提及朝政;此外,外戚专权也是一大痹症,导致外戚和宦官集团轮番争夺朝廷大权,不仅如此 党派之争也尤为严重,比如“牛李之争”“东林党人”等等,共同促成了这座帝国大厦的坍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5
1.藩镇割据。唐代的地方势力的发展日益强大起来,成为威胁中央的隐患,直接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
2.宦官专权。宦官专权是每个朝代都有的弊病,但唐朝从唐玄宗晚年开始日益严重,统治者不理朝政,之至成摆设。
3.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长达八年,对唐王朝的经济基础是一次重大打击。唐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已逐渐减弱。
第2个回答  2012-09-23
藩镇割据。

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唐玄宗罢免良相张九龄,改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六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天宝十载,由高仙芝所率领的唐军在中亚的怛罗斯战役中为黑衣大食所挫败,唐朝经营西域的进展受到阻碍,因此唐朝便整顿在中亚的布局,准备趁阿拉伯帝国内乱时,再次发兵。但是唐朝内部也有隐忧。由于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外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和征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边将专军的局面。
安史之乱经过八年时间至此才告平定,但是北方地区经过这场战争后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社会生产严重倒退,藩镇割据的原因也与此有关。唐朝从此也失去继续经略中亚地区的实力、埋下日后吐蕃、回纥侵犯帝都长安的危机。安史之乱乃成为唐朝历史上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步入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成为唐朝政治的毒瘤。因为安史之乱的教训,朝廷遍地安置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此举原意为加大地方军事掌管力度而防叛乱再起,但因节度使的权力多无限扩增,乃至统领地方军事民政和经济,使得割据形成。
代宗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宦官拥立即位的皇帝。代宗即位后,虽然一心希望改革朝政。但是,国家受创巨大,边防空虚,外患严重,东南地区又爆发民变。吐蕃军队也攻入关中,长安一度沦陷。河北降将的不驯与回纥的勒索也大大消耗国力。由于河北诸将的反复无常,藩镇割据的局面在代宗晚期正式形成。大历十四年五月廿日,代宗去世。
接替代宗即位的是其长子李适,号为德宗。德宗即位后,一直试图削灭藩镇之祸害。建中二年正月,德宗与山南、淄青等节度使之间爆发战争,但是由于补给不足,唐军发生哗变,德宗仓皇出逃到奉天。这次战争进行五年,虽然最后叛乱首领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此外,从德宗在位期间开始,宦官开始掌控禁军,担任监军,宦官滥权的局面也宣告形成。从此以后唐朝皇帝的废立都掌握在宦官手里。德宗虽然早年起用杨炎为相推行两税法,以刘晏改革漕运,修改盐法,行常平法,改善国家的财政形势,但之后却开始信用奸臣卢杞,并听信其谗言,先后诛杀杨炎和刘晏两位能臣。之后,德宗就对大臣非常猜忌,甚至在其晚年还对大臣进行特务式的监视。贞元廿一年正月廿三日,德宗去世。但是,此时唐朝的政治环境已经江河日下。
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政府增加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政府本企图可借节度使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这些节度使拥兵自重。唐朝末期因此形成道(方镇)、州(府)、县三级行政区划。唐末年全国有四五十个镇,除京兆府和周围几个州以及河南府外,全国其他地方都是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德宗时期,河朔一带的藩镇叛乱,占领京师长安,德宗逃到汉中,用了四年的时间才平定,从此之后藩镇之祸日益扩大。宪宗年间虽然平定淮西吴元济势力,各地藩镇继归顺中央,但是却未能除根。宪宗死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就又死灰复燃。最后唐朝终于亡在节度使朱温的手中。唐朝后的五代十国实际上是藩镇之祸的延续,只是一些藩镇已经完全独立而已。
安史之乱后,唐朝廷在军事上开始失势: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回纥、吐蕃、南诏的入侵。例如唐朝需要借回纥兵来平定安史之乱,763年吐蕃军曾经占领长安达十五日,南诏军一度攻打成都并占领安南直至十国的南汉才收回。唐朝防备南诏之士兵不满又导致了庞勋之变。后来黄巢流寇叛乱导致朱全忠和沙陀人李克用的争战,各地职业军人陆续占据地,甚至自立政权,直至唐朝灭亡后仍未平息,后来五代十国各政权,大致上是唐代晚期藩镇割据的延续。
会昌六年,武宗李炎驾崩后,宣宗李忱在宦官马元贽的协助之下即位,改元大中。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后励精图治,是时唐朝又出现短暂的复兴景象,时人称他为“小太宗”。宣宗察访政事、加强皇权、抑制宦官政权,也结束牛李党争。大中之治可算为当时腐败的唐朝政治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然而宣宗为人多疑苛察,使得上下莫不粉饰太平;他崇奉道教,一直希望能够通过服用丹药来长生不老。大中十三年五月起,宣宗由于服用丹药过度,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到了八月就宣告驾崩。次年二月,葬于贞陵。实际上,大中之治并不稳定。宣宗晚年,国内已有乱象,他死后不久就爆发寇乱。
咸通十四年七月十九日,懿宗驾崩,接替即位的是僖宗。僖宗专好斗鸡打毬,寡顾朝政。这时盐价锐升,藩镇战火不断,平民百姓面对连年的土地兼并与严重的赋税丧失生计,终于酿成黄巢民变。875年,王仙芝、尚让和黄巢先后起兵豫鲁,两军汇合后攻破中原数城。黄巢军又挥师南下,所迫城池,烧杀抢掠,在广州大肆滥杀无辜西域商人。因不适应岭南气候,黄巢决意北伐以图大利。渡长江、淮河,广明元年十一月,攻克长安,僖宗逃奔四川。黄巢在含元殿称帝,建立大齐,年号金统。后来,唐军曾一度反攻长安,但因其不得民心而即日被黄巢军驱逐。883年,以朱全忠和沙陀人李克用为首的唐军夺回长安。次年,黄巢被手下杀害。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璧江山,造成的死亡总计达830万人,导致唐末国力大衰。此后宦官与藩镇之间再次爆发斗争,僖宗又被宦官挟持到凤翔,而藩镇的军队则在长安城大肆抢掠。文德元年三月六日,僖宗驾崩。接替即位的是其弟昭宗李晔。昭宗即位之初还有恢复之心,但藩镇势力已经坐大,加上昭宗提倡的改革遭受失败,至使他的意志也日益消沉。天复三年,昭宗被朱全忠押解回京,朱全忠发兵将宦官全部杀死。天祐元年,朱全忠又提出迁都洛阳,长安宫室因此完全被毁。天祐元年八月十一日夜,昭宗被害。接替即位的是昭宗第九子哀帝李柷。此时唐朝已经名存实亡,哀帝不过是个傀儡。天祐二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黄河,史称白马之祸。天祐四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都于开封。于是唐朝至此已然步入灭亡。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皇权不稳,权利都在世家大族的手中,皇帝想娶老婆,和世家去说,人家根本瞧不起皇帝,不同意,所以可以想象世家大族的权利有多大了,皇帝面子都不给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9-23
后宫干政吧,武则天把国号都改啦,杨玉环害的唐玄宗连国都都保不住。在封建社会里我感觉主要还是接班人的失误,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体制把这问题解决,
相似回答